更新於 2023/06/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工作而活》- 重新思考我們與工作的關係

《為工作而活》試圖探索人類與工作的關係,但需要先澄清一點,這本書並沒有嘗試回答像是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的大哉問。中文書名《為工作而活》可能會誤導讀者,其英文原名《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更貼切地反映了本書的主旨。
該書的作者詹姆士.舒茲曼(James Suzman)是一位人類學家,主要從人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人類與工作的關係演變,並輔以物理學、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角度。然而,舒茲曼選擇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展開討論人與工作的關係,因為他認為經濟學家對工作的看法在世俗觀念中佔主導地位。在書的結論部分,舒茲曼的文字非常貼合整本書的宗旨。
本書的主要宗旨,試著鬆開稀缺經濟學對人類生活的緊箍咒,減少因為受稀缺經濟學束縛,產生的對經濟成長無法長期維持得過分關注。因為藉由了解支撐我們經濟制度的許多核心假設,其實是農業革命帶來的人造產物,並隨著人類遷徙而被放大,就讓我們得以不受束縛地為自己勾勒各式各樣更永續的未來。
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問題是人類最大的難題,所謂的「經濟問題」也可稱為「稀缺性問題(problem of scarcity)」,此概念主張人的慾望無限但地球資源有限。經濟學家認為稀缺性是驅使人類工作的動力,因唯有透過工作,也就是製造、生產、交換稀缺性資源,才能彌合人類欲望與有限收入之間的差距。
然而,舒茲曼透過研究採集狩獵民族的生活模式嘗試,挑戰了稀缺性假設,採集狩獵民族能以採集狩獵的方式生活,是基於相信物質豐足的前提下,並指出稀缺性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存來的現象。若不再認為經濟問題是人類最大問題,把工作的定義從謀生問題往外延升,進而衍生兩個問題,為什麼現在賦予工作的重要性,比採集狩獵祖先還多? 以及為什麼在一個空前富裕的年代,腦子想的仍舊是匱乏?作者從社會人類學角度,輔以物理學、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等,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舒茲曼認為若想理解現代人與工作的關係,最重要的部分是四個轉折點,書中以這些轉折點為基礎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1. 已知用火: 一百萬年前人類學會用火,節省追尋食物的時間,並擴張飲食範圍,進而刺激大腦成長
  2. 農業革命: 一萬兩千年前人類開始例行性的儲存糧食並開始嘗試耕種,使得人類與自然環境、人類之間、人類與匱乏及和工作的關係都開始發生轉變,現代人的工作經濟結構以及對於工作的態度大多源自農耕。
  3. 都市聚落:八千年前人群開始聚集到城鎮,因農業社會產生足以餵飽都市人口的剩餘糧食,進而誕生了各式各樣全新技能,基本溫飽以外的其他需求及欲望(地位、財富、享受等)形塑了人們的抱負,因此也形塑了他們工作方式及理由,在這樣情況下,工作開始與社會地位緊密結合。
  4. 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早期人類習得將化石燃料轉化成豐富的物質榮景,使得工廠林立,加速第二及第三轉折點的擴張。世界變得擁擠且忙碌,人類開始擔心資源匱乏、關注工作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為工作而活》提供了一個多元的視角,通過考察不同領域的知識,試圖解釋人類與工作的關係,儘管書中並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但它引發了我們對人類與工作關係的思考。這本書的內容豐富且具有啟發性,不愧是《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也親自推薦的書籍,值得一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