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書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也是一種信仰—《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猜想,所有東西只要在顯眼的地方藏得夠久,都可以成為書店的一部分。在每個櫥櫃裡、所有書架頂,都放著另一個曾經對某人很重要的紀念品,現在卻黯然成為背景的一部分。或許古老書店的魅力一部分就是來自這裡:沒有奇特寶物會被丟下。

如同《出版島讀》中所說,台灣出版史不過百年,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出版社出現,台灣的文化史相對年輕許多,就連號稱最老書店,也不過100出頭年。相較之下,已存在超過200年的書店,自然有其迷人之處,加上販賣的又是「珍本書」,也讓這本《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具有的獵奇感更加強烈。

詼諧帶點惡搞的文字 描述「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

老實說,一開始決定買下這本作品,是因為它極具風格的封面設計,對於內容並沒有太多想像;但在它引人注目的外表下,關於「亨利・莎樂倫」的種種故事與珍本書業秘辛,同樣精彩。源自於推特帳號,《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作者奧利佛・達克賽爾,曾是在這間書店工作的資深店員,藉由他不修邊幅(?)的文字,這個「發瘋會好過一點」的職業,與英國珍本書業的內幕,也在讀者面前展開。

包含用「史矛革」與「德古拉」來分類珍本書收藏家,為書店的各種「特殊訪客」冠上令人發噱的代號,這本作品嚴格來說並不是太「正經」,甚至可以用逸事來稱呼;其中夾雜了各種或荒謬、或靈異的故事,更增添了它的娛樂性。但在好笑的同時,珍本書業傳承百年的歷史,所蘊含的一切知識、經驗與技術(例如:要把最想推銷的書放在第三本),也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娓娓道來。

接近書本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光是書的存在就能帶來安慰。

書店不死,只是很喘?

實體書店會消失嗎?套用作家黃哲斌對於媒體轉型的描述:「它們不死,只是很喘」,「亨利・莎樂倫」與它倖存的同伴們或許也證明了,儘管難免必須面對網路購物的挑戰,並需要使用新科技來改變生存方式,人們對於實體書店依舊有其需求,就如同作者所寫的:「我們打從骨子裡知道手中的書有價值,如果我們的意念夠強烈,那麼,其他人也會相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在各種複雜的因素作用下,對於「台灣」的主體認同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但在「台澎金馬」逐漸被約化成「臺灣人」的同時,犧牲的卻可能是彼此理解、包容的能力,以及更多面對未來的能動性。
一位寫作教師,收到導師兼好友尋短身亡的消息,並在因緣際會收養他留下的大丹狗後,一人一狗展開面對悲傷的旅程。簡單來說,《摯友》的基本架構可以用短短幾句話來表達,但在此之上,作者更藉由主角背景的設定,進一步探討了文學、教育與生命意義。比起看小說,整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一場文學寫作課。
對於這本6年後,由報導者所出版的《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以下簡稱《島國毒癮紀事》),有些人或許會期待它能成為台灣版的《追逐尖叫》,但在實際閱讀後,就會發現其中所談論的毒品議題,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全面且詳盡,同時也因為接近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
以1960~1990年代北愛爾蘭社會為背景所著的《牛奶工》,透過一位受到騷擾的少女視角,呈現了混亂社會中所可能產生的各種荒謬情境,同時也讓讀者看見,當社會失去安定,所謂公平正義是如何地模稜兩可且容易被權力所操弄。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在各種複雜的因素作用下,對於「台灣」的主體認同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但在「台澎金馬」逐漸被約化成「臺灣人」的同時,犧牲的卻可能是彼此理解、包容的能力,以及更多面對未來的能動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有朝一日,我也要來寫小說吧,把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次滿足創造在我的作品裡。 這間書店,一讀就知道這是作者為了滿足所有愛書人的願望清單,集中火力展示出一間現實生活裡無法存在的書店,因為這是一間: 愛書人開的店: 從看似流氓的老闆到文青溫柔的店長,都熱愛閱讀而腦子內建資料庫隨時可以調閱推薦書籍給讀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這一代人年輕時買了很多書,慢慢累積下來,如今樂齡期將至,必須處理這些書。如何處理這些書成了一個困擾。要捐給圖書館太舊了,賣又捨不得。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有朝一日,我也要來寫小說吧,把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次滿足創造在我的作品裡。 這間書店,一讀就知道這是作者為了滿足所有愛書人的願望清單,集中火力展示出一間現實生活裡無法存在的書店,因為這是一間: 愛書人開的店: 從看似流氓的老闆到文青溫柔的店長,都熱愛閱讀而腦子內建資料庫隨時可以調閱推薦書籍給讀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店老闆的日記,記錄他的經營書店已及對時代變遷的感慨。文章中也提到了現在讀者買書的習慣和趨勢。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我許久未翻讀出久根達郎(1944-)的小說了,這次讀完〈背広〉(《あったとき》文春文庫,1996年第3刷)這部2萬4千字左右的小說,有著特別的感受。其一,他是著名「芳雅堂」古書店老闆,直木獎得主的名作家,常年經手古舊書的買賣,自然比任何人都知悉這領域的生態。進一步說,他具有這麼多優勢,他來寫業界中的
Thumbnail
這一代人年輕時買了很多書,慢慢累積下來,如今樂齡期將至,必須處理這些書。如何處理這些書成了一個困擾。要捐給圖書館太舊了,賣又捨不得。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