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台灣的觀光地位上,素有「雪鄉之稱」,每到冬季,大片的森林草坡上,覆蓋一層像糖粉的雪,吸引全台及世界各地愛好登山的人士前來追雪,因合歡山位處中央山脈東北西南走向,被冬季時大量的東北季風由蘭陽平原進入,沿蘭陽溪的溪谷,經過宜蘭縣大同鄉英士,芃芃,棲蘭,四季,南山,宜蘭縣與台中市和平區交界南湖大山一路往南到合歡山時因為合歡山的山勢走向是呈東北西南走向,因而被阻擋,呈現季風水氣滯留現象,因此,常見雲霧與雨籠罩,,水氣凝結盤據時,容易因溼氣足夠形成良好的降雪結冰條件,合歡山公路開通,讓大批遊人可以一親高山降雪豔麗美景,這裡,也是了解高寒地帶自然生態,地理環境的最佳教室。
「合歡」這個地名由來,其實是一般人認定是一個祥瑞之名,其實並非如此,日據時期,日本統治台灣,為了方便管理及統治台灣山地區域原民,當時以高壓手段管理,但此類似較為集權手段的管理方式,引發族人反彈,日軍發動太魯閣討伐戰役,霧社事件,當時合歡山區未有公路開通,加上氣候惡劣,日軍與族人一路奔逃,往北,打算利用當時的埤亞南警備古道逃往宜蘭,但因氣候惡劣,大批太魯閣族及日軍在嚴寒的合歡山上大量失溫及體力不濟死亡,血染成河,於是就以「合歡」這個地名,其意是指「血染成河」之意。
至於合歡群峰為何成為台灣百岳之一,是由於台灣山岳界有所謂的「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指林文安,刑天正,丁同三,蔡景璋四位登山前輩,於民國五十八年於花蓮的羊頭山(登山口在中橫公路的慈恩隧道口)成立台灣百岳俱樂部,在這挑選全臺兩百六十八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山中有獨立的山頭的其中一百座稱為,「台灣百岳」,因合歡山區的合歡東峰,西峰,北峰,石門山都符合當時的制定條件,因此也在百岳的名單之內。
至於合歡山公路的開發歷史,則是有一段溯源既往的故事,「合歡越嶺警備道路」原為日據時期佐久間佐馬太總督發動「太魯閣蕃討伐戰」(1914年),因而開闢埔里經由人止關,霧社,松崗,追分(今日翠峰
),鳶峰、大禹嶺至天祥的警備道路,昭和八年,台灣總督有鑑於合歡山區沿線有豐富的山岳景緻,適合登山攬勝,著手整修,並於昭和十年全線工程完畢,並改稱「合歡越嶺道路」這是埔霧公路,合歡山公路及中橫公路的前身,至於為何中橫公路也納入,是因為中橫霧社支線是利用合歡越嶺道路,當時開工修建由霧社經翠峰,鳶峰,昆陽,武嶺,大禹嶺。那「武嶺」這個地方已經超過三千公尺,冬季時易有雪,因此當時選線時,到翠峰時有兩個版本的路線,一是現在公路開通的路線,二是翠峰開始先往下經過現今的奇萊群峰的黑水塘山屋現址再往上到大禹嶺,選這路線的版本也是考量海跋高度較低,容易施作,但美藉工程師們認為現今從翠峰經武嶺的版本雖然高度較高,但路線較平整,工程難度低,最後定線時,鳶峰武嶺這個選線版本確定定案並開始工程,通車後,遊人便開始可以開車直上合歡山公路。
遊人來到合歡山,可以飽攬高山勝景,因為這裡是台灣眾多溪流的分水嶺,合歡北峰,西峰以西是大甲溪支流,一路抵達台中清水的高美溼地,以北為蘭陽溪的支流抵達五結鄉出海,以東是立霧溪支流抵達花蓮秀林鄉出海,以南則是濁水溪支流抵達雲林麥寮及彰化大城出海,等於是台灣主要河川體係的三大河川的分水嶺,其中,大甲溪是台灣的河川生態及水利藴藏最豐富的溪流,水力部份,台電在流域設有青山,德基,谷關,馬鞍,天輪等共五座水力發電廠,供應台中地區民生及工業用水,用電,至於河川生態部份,大甲溪源頭之一的七家灣溪有珍貴國寶魚「櫻花鉤吻產業鮭」,這個冰河時期孑留物種,其俗名為台灣鮭,台灣鱒,次高鱒,台灣山特,梨山鱒,是一種在亞熱帶地區的物種,加上生活習性不同於其他物種,因此亦是台灣珍貴國寶魚。
生物多樣性,使合歡山不僅是台灣最負盛名的高山勝地,亦是自然生態相當豐富的地區遊人來此,可以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高山生態及人文,歷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