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庭》:男孩與老人的忘年友情,死亡與離別不再可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夏之庭》購於學姐開的二手書店,當時在書櫃裡看到這本書,我就像發現寶藏一樣喜出望外,立刻拿在手上。

看完小說已過一段時間,卻遲至現在才動筆寫書評;我一直惦記著沒人催促的書評,要是不寫出來實在難以放下,如同這個故事久久地在我心上。

最早知道湯本香樹實,是因為認識的閱推老師很為她抱不平;她的書那麼好看,在臺灣卻不時遭遇斷版的命運,比如《白楊樹之秋》,還有這本《夏之庭》。而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是朋友送我的《夢中的舅舅》(很可惜,這本書也絕版了)。


三本小說共同的主題是小主角們對「死亡」的探索與體悟,而湯本香樹實最厲害的莫過於將如此沉重的主題寫得輕盈而療癒。這不免讓我聯想到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小說美學觀點: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

總之,我認為正是基於這般輕逸的藝術技巧,才讓湯本香樹實的作品讀來那麼雋永,不只觸動小孩,也能感動大人。

raw-image


回到正題,《夏之庭》這個故事始於三名六年級男孩(木下、山下、河邊)對於死亡的好奇。為了「觀察死亡」,他們鎖定一位獨居老爺爺作為監視對象,滿心期待(誤)地等著他死,不料他們鬼鬼祟祟的行徑卻被對方發現了。

剛開始,老爺爺很生氣,但男孩們並未因此打退堂鼓。不知不覺中,他們互相習慣了對方的存在,老爺爺開始招呼他們進門,幫忙做家事或打屁聊天,他們也很有默契地老往老爺爺家跑。

原本死氣沉沉的住宅和院子經過整頓,漸漸有了生命力,好比老爺爺生命的尾聲中闖入這三個孩子,他也重拾了生活的滋味……

故事發展至此,讓人心暖。


不過,情節因為老爺爺揭露自己何以獨居而急轉直下──原來,老爺爺是二戰中倖存下來的士兵。然而,他在戰爭中殺了人,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感,於是回國後選擇不回妻子身邊,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是孑然一身。

讀到這兒,我的心不禁糾纏起來,卻也忍不住佩服湯本香樹實寫作上的高明,以及她的人道關懷精神。


這個安排不但解釋了這位神祕獨居老人的來歷,也讓這本小說的主題之「重」更有層次──不單只是死亡,還有戰爭。此外,小說還能延伸討論當代社會獨居與失智(老爺爺前妻,故事另有觀照)老人的安養照護議題。

我認為,勇於指向現實生活的問題,也是文學的功能之一。而且,因為這些議題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便強化了這個故事的「現實感」,更能引起讀者共鳴(後來,老人的確也迎來了生命的終點,而男孩們的反應與各自的發展,則具有明顯的「成長」意義)。


湯本香樹實處理這些主題的手法,是以孩子的角度扣問、思考並親身尋找答案,而她寫這部小說的動機也很值得一提。原來,她是想著自己的外公寫這個故事的,儘管外公去世那年,她才七歲。這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並非什麼也不懂,他們亦不像大人所想的那樣無憂無慮。

而《夏之庭》中這一老三少陪伴彼此,實在是我們所樂見的。許多故事中,老人(長者)傳承智慧與經驗,兒童或少年展露純真與勇氣……這樣的安排也屢見不鮮;他們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相有所缺乏,也互相有所彌補。


總結的說,在「療癒」一詞氾濫的時代,我依然要說《夏之庭》讀來很療癒。

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人溫暖的閱讀體驗,更是看待生命的觀點,輕盈而不失重量,哀而不傷亦不乏體悟。


avatar-img
45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到宮澤賢治(1896~1933),許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那首著名詩作「不輸給雨」。而宮澤賢治在三十七年歲月中,一共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和大約一百四十篇包含童話的散文。 但老實說,閱讀宮澤賢治的作品有一些門檻,如果不夠了解他,無法輕易進入其作品。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本書主要的內容是近代到當代日本兒童觀的演變和影響,因為許多關鍵觀念從歐美引進,當然也少不了對歐美社會與文化「土壤」的著墨。於今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原來那麼短;而它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實際上是被建構而成並環環相扣的。
「你所說的心,」我說:「或許是探究裘西時最困難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即便如此,一個忠實的愛芙,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她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仔細探究它們,直到它們變成她自己的房間。」──《克拉拉與太陽》
少女時期的椿是這樣的。 讀張愛玲的小說,盯著那蒼涼豔麗的字句,直感到難受,彷彿自己和家人也是書中的角色似的,讓她渾身不自在,覺得荒謬極了。 書裡書外,到底哪邊才是真實呢?
我上一次看希臘羅馬神話,大概還在讀高年級或國中。時隔多年,神話故事的脈絡幾乎忘光了,只記得閱讀時屢次感到「出人意表」和「貴圈真亂」。 最近,某個出版前輩建議,讀西方文學應該從神話下手,因為這是根源,很多文學作品的元素來自於此。
說到宮澤賢治(1896~1933),許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那首著名詩作「不輸給雨」。而宮澤賢治在三十七年歲月中,一共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和大約一百四十篇包含童話的散文。 但老實說,閱讀宮澤賢治的作品有一些門檻,如果不夠了解他,無法輕易進入其作品。
首先,人們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非「去愛」,因此解決之道是提升自身魅力。 再來,人們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非「能力」不足;比起去愛,找到值得愛的對象更難。最後,人們混淆了「墜入」情網的經驗與長久「在愛中」的狀態,才會誤以為愛沒什麼好學。然而,佛洛姆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將愛視為一種能力
本書主要的內容是近代到當代日本兒童觀的演變和影響,因為許多關鍵觀念從歐美引進,當然也少不了對歐美社會與文化「土壤」的著墨。於今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制度和價值觀,形成的歷史原來那麼短;而它們不是自然而然的,實際上是被建構而成並環環相扣的。
「你所說的心,」我說:「或許是探究裘西時最困難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即便如此,一個忠實的愛芙,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她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仔細探究它們,直到它們變成她自己的房間。」──《克拉拉與太陽》
少女時期的椿是這樣的。 讀張愛玲的小說,盯著那蒼涼豔麗的字句,直感到難受,彷彿自己和家人也是書中的角色似的,讓她渾身不自在,覺得荒謬極了。 書裡書外,到底哪邊才是真實呢?
我上一次看希臘羅馬神話,大概還在讀高年級或國中。時隔多年,神話故事的脈絡幾乎忘光了,只記得閱讀時屢次感到「出人意表」和「貴圈真亂」。 最近,某個出版前輩建議,讀西方文學應該從神話下手,因為這是根源,很多文學作品的元素來自於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之前閱讀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有個角色叫永澤,深得我喜歡。書中他是一個富二代,學習能力高又有不錯外型,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在大學,永澤他如此出眾的人物設定在思想仍然未成熟的學生群中顯得高人一等,到哪裡都令人不敢輕視。他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只會看作者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書。令我忽發奇想,是不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這是ㄧ本舉重若輕的書。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但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而這本書(實際上僅算是ㄧ篇短文吧了)卻是關於父親,他想說的事。在他年近古稀時,方才提筆寫下。是他最直接面對自身將老與家族死亡的情感紀實之作。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大概要到孩子幾歲的時候,和孩子們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才是適當的呢?要如何開始談,談的內容是什麼會比較好呢?或許《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這本書,可以提供大人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小男孩的爺爺過世了,小男孩在爺爺的房間內找到一本筆記本,那是爺爺生前對於天堂的想像。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之前閱讀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有個角色叫永澤,深得我喜歡。書中他是一個富二代,學習能力高又有不錯外型,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在大學,永澤他如此出眾的人物設定在思想仍然未成熟的學生群中顯得高人一等,到哪裡都令人不敢輕視。他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只會看作者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書。令我忽發奇想,是不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這是ㄧ本舉重若輕的書。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但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而這本書(實際上僅算是ㄧ篇短文吧了)卻是關於父親,他想說的事。在他年近古稀時,方才提筆寫下。是他最直接面對自身將老與家族死亡的情感紀實之作。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大概要到孩子幾歲的時候,和孩子們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才是適當的呢?要如何開始談,談的內容是什麼會比較好呢?或許《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這本書,可以提供大人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小男孩的爺爺過世了,小男孩在爺爺的房間內找到一本筆記本,那是爺爺生前對於天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