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雕像》初版發行於1967年,隔年即獲美國兩個重要童書獎項──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路易斯.卡洛爾獎,足見作家柯尼斯柏格(E. L. Konigsburg)出色的文學技巧與想像力。這個故事講述一對姐弟離家出走,夜宿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經歷。後來,姐姐克勞蒂雅對館中展出的天使雕像著迷不已(這座雕像疑似由米開朗基羅雕塑而聲名大噪),決定與弟弟傑米聯手,追查它真正的雕塑者。
既然是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
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諸如: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他(們)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舉例來說,《天使雕像》中這對姐弟來自中產家庭,克勞蒂雅半是出於無聊,半是不滿於在家被忽視,便想出縝密的出走計畫,傑米則是她不可或缺的同伴。其他離家主題小說如:《小冬流浪記》中,小冬受不了繼母虐待才選擇逃家,幾經轉折後重返家庭,一家子言歸於好,他也從一個逃家兒蛻變為保家衛國的軍官。
近年出版的《虎皮魔毯》與《冰花之蜜》則帶有奇幻色彩,前者描述一對兄弟為了實現老虎幽靈生前的心願,乘著它(魔毯)從蘇格蘭一路「飛」到印度去;後者的主角同樣是一對兄弟,他們卻是為了挽回過錯,展開追捕星星的旅程……由此可見,離家主題屢見不鮮,卻有繁花紛呈的面貌。
此外,導讀者張子樟教授更指出《天使雕像》冒險地景的轉移:早期寫實冒險故事常以怒海、荒島或叢林等為背景,旨在凸顯主角克服險惡環境而脫胎換骨,如今這些冒險不再「侷限」於上述這些傳統空間,轉往「大都市」發展。
不同於自然環境嚴酷的考驗,都會歷險記除了硬體障礙外,往往涉及複雜的人際互動,進而影響角色的成長。這一類故事中,不少作品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與成長的暴力性,但也不乏《天使雕像》這樣溫馨幽默的小品。
而我著迷於《天使雕像》的溫馨幽默,愛極了克勞蒂雅與傑米這對姐弟的互動。兩人的性格與分工相當分明,許多對話讓我莞爾,也讓我想起小時候與弟弟相處的時光,那些塵封於記憶之盒中的小日子。
隨著情節推進,姐弟倆的感情明顯升溫,從起初的斤斤計較到通力合作,乃至互相著想,兩人的對話無一「愛」字,手足之愛卻盡顯於他們的互動中。
最後,《天使雕像》的敘事手法是我喜歡它的另一主因。作家如果不照「這個樣子」書寫本書,這本書的精采程度大概得直接對半打折吧(就算克勞蒂雅很聰明,傑米很討人喜歡也一樣)。
朋友們,本書開篇可是一封信呢,還是一封寫給律師的信!而寄信人巴瑟夫人對律師百般嘲弄與挖苦,足見兩人交情的深厚。
那麼,這封信與接下來的故事有什麼關聯呢?巴瑟夫人又是誰?她憑什麼(如何)了解整起事件的始末?律師在其中又扮演什麼角色?……光憑這一紙內容,就足夠勾人急忙翻閱下一頁了。
讀者們唯有讀到最後,才能得到解答──當然,這個故事圍繞著這對可愛的姐弟,採取第三人稱,卻將事件的前因後果、他們的經歷乃至心理活動交代得清清楚楚。但說故事的人(敘述者)是誰?又對誰說呢?
讀到最後吧。
你一定會明白我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