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虛實交織,無法參透的矛盾人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奧本海默》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 的第十二部電影,自2017年上映了第一部歷史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歷經了《天 能》以後來到了第二部歷史電影《奧本海默》,也是第一部歷史人物傳記電影。《奧 本海默》承襲了諾蘭一貫的電影手法,不採用線性敘事,而是片段碎裂式剪輯,相較 於上一部電影《天能》科幻元素參雜其中難以理解該片段是哪個時空,《奧本海默》 是一部基於史實而成的電影,所有的片段都是奧本海默本人親自參與,加上黑白與彩 色的相互襯托,只有時間先後上的差異而已。

《奧本海默》劇照。

《奧本海默》劇照。

諾蘭的方法論:心理史學

電影根據奧本海默的生命史改編而成。讀者閱讀任何一本歷史人物傳記,接觸到的是這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而非歷史人物的心理狀態。歷史留下的是這位人物對世界的貢獻和成就,而非歷史人物的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奧本海默》超越了普遍歷史傳記的局限性,解釋奧本海默本人在時空當下的心境和行為,試圖將兩者結合,以相互影響解釋之。套用歷史學的方法論之一,「心理史學」是諾蘭講述奧本海默生命史的主要方法。

心理史學的影視史學突破

從佛洛依德嘗試解釋達文西的童年回憶,到艾力克森以心理學描繪青年時代的路德,再到諾蘭對奧本海默的見解,都運用到了心理史學。心理史學最主要的核心論點,即是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歷史人物,從中發現研究對象成長生命軌跡,最後導致該歷史人物的誕生。相較傳統的史學傳記著作,諾蘭不僅以心理學理解奧本海默,更跳脫了傳統的紙本寫作,以「電影」藝術傳播形式重新賦予奧本海默新的詮釋,可以說是「影視史學」的重大突破。影視史學的重點之一是歷史電影,即是以深厚的歷史背景為基礎的電影作品,導演和編劇考究歷史脈絡、服裝甚至語言等,試圖將歷史還原於電影之中。虛實穿插是一大特色,因為當代人永遠不可能親眼見證過歷史現場,即使是不久前的歷史現場,仍可能有記憶錯誤或照片影片還原度不足的可能性。歷史學者與導演們盡力還原歷史現場,仍有其虛實穿插的限制在。諾蘭透過心理史學描繪奧本海默的心理狀態,再藉由精湛的影視史學操作,將真實與虛假的奧本海默同時呈現在眼前了。

超越史實的歷史解釋

如果將奧本海默置放在科學史或二戰史的脈絡理解,各自突顯了奧本海默的科學或戰爭面向,可能是當代科學與軍事的奠基者,抑或是二次大戰結束的幕後推手。諾蘭將奧本海默學生時代的求學經驗、以及對左派思想感到興趣等納入討論,增進了觀眾對奧本海默的早年和私生活理解程度。以此為基礎,奧本海默作為原子彈發明者應如何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奧本海默創造原子彈的當下,被哪種情緒與經驗影響,只能從電影中一窺諾蘭如何詮釋理解這位歷史人物。從後設的角度來看,奧本海默既是戰爭終結者、也利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屠殺日本人,他對此感到恐懼害怕,但也展現某個程度的滿足和自傲。史特勞斯對奧本海默有諸多看似不合理的批評,對照起奧本海默在研發原子彈過程中的神情,史特勞斯的言論可謂相當精準。諾蘭將奧本海默解釋成一位在自我成就與世界毀滅徘徊的科學家,受困於兩個最為極端的矛盾。能夠被如此定位的角色或歷史人物,是所有戰時科學家必須面對的良心考驗,究竟要選擇哪一邊,要如何達到平衡。換作是同一時期,也出現在電影中的角色如愛因斯坦、波耳和海森堡等人,心理上「可能」也出現過類似的兩難,這些人不斷提醒奧本海默所做會導致的後果。就結果論來說,愛因斯坦和波耳很早就意識到了此點,因此從未加入奧本海默的原子彈開發計畫,而海森堡在德國也沒有發明成功,只有奧本海默有資格站在此制高點上。奧本海默作為原子彈的關鍵推動者,他是一切的幕後推手,從未拒絕過開發計畫,然戰後與戰前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行徑,讓諾蘭擴寫了原本對奧本海默的歷史定位。

《奧本海默》劇照。

《奧本海默》劇照。

成就與毀滅:堀越二郎與奧本海默

另一位站在制高點上,同時背負成就和毀滅的是堀越二郎。二戰期間,堀越二郎是日本零式艦上戰鬥機的開發者,為了完成打造日本自製飛機的夢想,卻同時成為了戰爭的協力者。不同於奧本海默以及所處的美國,日本是二次大戰的戰敗國,堀越二郎在戰爭時期的自我成就被視為一種戰爭協力。即便開發原因多麼正當,甚至是以此證明日本能夠趕上西方列強,飛機作為戰爭時期的武器仍是不爭的事實。奧本海默不需面對身為戰敗國的痛苦和戰勝國的羞辱,堀越二郎則需要受到戰爭罪檢討。戰後有段時間奧本海默掌握了相當多的社會資源,緊接著的是電影中數場碎裂片段的法庭戲,讓奧本海默的的焦慮緊張浮現,蓋過了原本追求的科學真理和自我成就,又或者是兩者都已經達到了以後,才開始檢討自己。堀越二郎則擔任了任教於數間大學,而究竟他的戰後心態如何較不清楚。兩人的戰後命運並不相同,但戰前狀況類似,更甚者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的影響力遠多於堀越二郎對戰鬥機的貢獻。如果有人看完宮崎駿《風起》時認為這是一部鼓吹戰爭片,那麼看完奧本海默以後,曼哈頓計劃的所有參與成員們也都是原子彈投放者之一吧。

1937年,十二試艦上戰鬥機(後來的零式戰鬥機)設計團隊成員。中央站立者為堀越二郎。

1937年,十二試艦上戰鬥機(後來的零式戰鬥機)設計團隊成員。中央站立者為堀越二郎。

全新的歷史意義

心理史學最常被為人詬病的就是作者過度解釋了研究對象,以及忽略了研究對象自身以外的能動性。儘管影視史學嘗試還原歷史現場,依舊有其超譯和還原不足的可能性。《奧本海默》是諾蘭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了該歷史人物,在其眼中奧本海默是成就與毀滅並列的人。然此理解方式並不一定準確與全面,更多的是其猜測,將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全部排列以後,所有先發生的事件就必然影響後發生的事件了。如果從諾蘭自身的電影生命史來看,《奧本海默》當然是一創新的嘗試,跳脫了《天能》過度的科幻感,以及《敦克爾克大行動》純粹的戰爭場面,《奧本海默》並不是歷史學者論證詳實的專書,而是大導演諾蘭的最新突破。從影視史學嘗試還原更完整的歷史現場,依舊有其超譯和不夠全面的可能性。然《奧本海默》作為一部心理史學意義下的歷史電影,是一種學院以外的公眾解釋。歷史不再是歷史學家獨佔的,當歷史學家們還在圖書館中找尋新的史料撰寫專書時,電影導演已經透過現有的材料,諾蘭以「電影」賦予奧本海默全新的歷史意義。不論《奧本海默》是真是假,奧本海默到底在想什麼,諾蘭已經提供了一場由影視史學與心理史學交織的盛大饗宴了。

《奧本海默》劇照。

《奧本海默》劇照。

本文同時刊載於Savoir | 影樂書年代誌

avatar-img
17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泓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傳統意義上台灣像是一個兩黨制國家,然若從更嚴謹的角度思考,台灣的兩黨制並非經濟或意識形態上的左右派,而是以國家興亡為論戰的統獨之爭。造就此況的原因是,在民主化過程中,國民黨轉型不夠徹底,而民進黨也未放棄早年街頭社會運動的歷史經驗,到了當代國際情勢和國內政治侷限下,形成了台灣特色的兩黨制。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是後現代的大理論家之一(雖然本人不喜歡這種說法),研究成果主要在消費社會、符號交換和擬像理論等面向,而本文即聚焦在後者。透過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觀察《小美人魚》的擬像轉折過程,迪士尼公司如何操作深化擬像。
在《王立宇宙軍》重映這段期間,時不時看到有人把王立宇宙軍的太空夢比擬成馬斯克的太空計畫。我絕對不認同這種說法,在動機、過程和結果上來說都是截然不同意義。 如果說王立宇宙軍代表了上全人類上太空的夢想,一種人類向未知探求的渴望。那麼馬斯克的計畫正在將太空夢帶往另一個方向,只有富豪能上月球,只有少數人能上
Netflix是台灣最多訂閱數的串流平台,有線電視台訂閱數字持續下降,台灣人接觸吉卜力的方式正在改變中。在Netflix下架大部分吉卜力作品之際,重看《崖上的波妞》具有格外意涵。除了以往的兒童感外,成人的「波妞」也出現了。 海洋代表了創生與毀滅,為了成為人,為了讓生命回到原點,要做出什麼選擇呢?在吉
雖然傳統意義上台灣像是一個兩黨制國家,然若從更嚴謹的角度思考,台灣的兩黨制並非經濟或意識形態上的左右派,而是以國家興亡為論戰的統獨之爭。造就此況的原因是,在民主化過程中,國民黨轉型不夠徹底,而民進黨也未放棄早年街頭社會運動的歷史經驗,到了當代國際情勢和國內政治侷限下,形成了台灣特色的兩黨制。
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是後現代的大理論家之一(雖然本人不喜歡這種說法),研究成果主要在消費社會、符號交換和擬像理論等面向,而本文即聚焦在後者。透過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觀察《小美人魚》的擬像轉折過程,迪士尼公司如何操作深化擬像。
在《王立宇宙軍》重映這段期間,時不時看到有人把王立宇宙軍的太空夢比擬成馬斯克的太空計畫。我絕對不認同這種說法,在動機、過程和結果上來說都是截然不同意義。 如果說王立宇宙軍代表了上全人類上太空的夢想,一種人類向未知探求的渴望。那麼馬斯克的計畫正在將太空夢帶往另一個方向,只有富豪能上月球,只有少數人能上
Netflix是台灣最多訂閱數的串流平台,有線電視台訂閱數字持續下降,台灣人接觸吉卜力的方式正在改變中。在Netflix下架大部分吉卜力作品之際,重看《崖上的波妞》具有格外意涵。除了以往的兒童感外,成人的「波妞」也出現了。 海洋代表了創生與毀滅,為了成為人,為了讓生命回到原點,要做出什麼選擇呢?在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近日,一部關於「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傳記電影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在二戰期間領導了曼哈頓計劃,開發出了改變世界格局的核武器。然而,當他目睹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後,卻感到深深的懊悔和自責。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也面臨著類似的道德困境? 讓我們把時間快進到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奧本海默》是一部深具歷史意義的傳記片,聚焦於J. Robert Oppenheimer,這位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電影深入探討了Oppenheimer在曼哈頓計畫中的角色,該計畫在二戰期間開發了第一顆原子彈。
Thumbnail
集政治、歷史、道德標準、人物與科學理論於一身的作品。《奧本海默》帶到了時代片/傳記片中所需要的各個面向,同時也讓各個面向缺一不可,使電影即便有著三小時的片長卻沒有流水帳拖泥帶水之感。
Thumbnail
《奧本海默的故事》是諾蘭導演的歷史紀錄片,描述了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間的故事,以及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影片細緻地呈現了建造核試驗基地的過程,以及奧本海默後來反對核武器使用的心路歷程。觀影者在觀賞影片時,對日本人民產生無比同情,並深切希望這個世界再也不要有戰爭。
Thumbnail
  諾蘭鏡頭下的奧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 Cillian Murphy飾)很立體,不只橫跨三個時間軸;1940年代從組織人才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沙拉摩斯進行人類首次核試驗-「三位一體」(1945年7月16日)、1954年的原子能委員會調查、及1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2024年第81屆金球獎頒獎典禮於稍早正式圓滿落幕,得獎名單也隨之全部揭曉。由諾蘭執導的原子彈之父傳記片《奧本海默》一舉奪下戲劇類最佳影片、戲劇類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 5 項大獎,成為本屆電影類的最大贏家,其中導演諾蘭與憑著本片封帝的奇利安墨菲皆是他們生涯的首座金球獎。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個性決定命運。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看完卻還意猶未盡。 電影主角當然是奧本海默,有些麻煩是自找的。自以為可以不受框架限制,自以為只是單純交友,自以為的信任判斷,自以為的幽默,自以為沒有傷害到其他人的任性,終究還是會帶來後果。太太Kitty的片段極少,但無比重要,尤其在最後的聽證會中是最強力的反擊,中間
近日,一部關於「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傳記電影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在二戰期間領導了曼哈頓計劃,開發出了改變世界格局的核武器。然而,當他目睹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後,卻感到深深的懊悔和自責。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也面臨著類似的道德困境? 讓我們把時間快進到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奧本海默》是一部深具歷史意義的傳記片,聚焦於J. Robert Oppenheimer,這位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電影深入探討了Oppenheimer在曼哈頓計畫中的角色,該計畫在二戰期間開發了第一顆原子彈。
Thumbnail
集政治、歷史、道德標準、人物與科學理論於一身的作品。《奧本海默》帶到了時代片/傳記片中所需要的各個面向,同時也讓各個面向缺一不可,使電影即便有著三小時的片長卻沒有流水帳拖泥帶水之感。
Thumbnail
《奧本海默的故事》是諾蘭導演的歷史紀錄片,描述了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間的故事,以及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影片細緻地呈現了建造核試驗基地的過程,以及奧本海默後來反對核武器使用的心路歷程。觀影者在觀賞影片時,對日本人民產生無比同情,並深切希望這個世界再也不要有戰爭。
Thumbnail
  諾蘭鏡頭下的奧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 Cillian Murphy飾)很立體,不只橫跨三個時間軸;1940年代從組織人才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沙拉摩斯進行人類首次核試驗-「三位一體」(1945年7月16日)、1954年的原子能委員會調查、及1
Thumbnail
這是去年就打的觀後心得,由自己的社群媒體轉載過來。 戰爭 就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只有20年的間隔來看,人類的確擅長遺忘,但至今已過了七十年卻並未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聽起來雖然諷刺,但結束二戰的原子彈,似乎確實嚇阻了下一場大規模戰爭,那從天而降的死神,帶著不公平的審判與毀滅之光,不僅給予日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2024年第81屆金球獎頒獎典禮於稍早正式圓滿落幕,得獎名單也隨之全部揭曉。由諾蘭執導的原子彈之父傳記片《奧本海默》一舉奪下戲劇類最佳影片、戲劇類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配樂 5 項大獎,成為本屆電影類的最大贏家,其中導演諾蘭與憑著本片封帝的奇利安墨菲皆是他們生涯的首座金球獎。
Thumbnail
不同於過往我們所習慣的諾蘭作品,沒有虛實交錯的世界、也沒有大場面的動作戲,《奧本海默》為一部歷史傳記片,改編自書籍《奧本海默》真實傳記,講述「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於二戰時期與其之後約莫二十年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個性決定命運。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看完卻還意猶未盡。 電影主角當然是奧本海默,有些麻煩是自找的。自以為可以不受框架限制,自以為只是單純交友,自以為的信任判斷,自以為的幽默,自以為沒有傷害到其他人的任性,終究還是會帶來後果。太太Kitty的片段極少,但無比重要,尤其在最後的聽證會中是最強力的反擊,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