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隨想2:新世代的大學「跨領域」選系攻略:別讓科系的分野,窄化了學習的視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同步發表於換日線crossing

前陣子在臉書上一篇有關「選科系」的文章在朋友間流傳,文中「大學最好一定要選理工科」、「興趣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實出路」等論點,又一次點燃了「文組 vs. 理組」、「興趣 vs. 出路」的戰火。

關於選系的討論,或是文組與理組的優劣勢等等,許多文章都討論過,在此就不贅述。身為一名大學生,我認為比起「如何選系」,更重要的是培養跨領域學習與發展的能力,以及從高中生、大學生的身份出發,該如何培養這樣的能力。

跨領域學習的親身經驗

在未來,人類的許多工作領域都有可能被 AI 取代。從程式、電子到廣告文案、文書處理,AI 都在急起直追中。但人類有一項優勢,是目前的 AI 難以取代的──那就是跨領域整合與學習的能力。而這項能力在未來的世界又更加重要。

未來的許多工作都可能被AI取代

事實上,隨著 AI 進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我發現「深入的知識」重要性也越來越容易被忽視,反而是能結合不同領域的「淺層知識」,並進行主題式學習與創造的人才,在未來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是當前全臺灣唯──個以「民族學」為名的科系。

作為一個講求全貌觀的學科,民族學的研究領域橫跨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法律等不同面向,且系上教授們皆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我們系的課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領域。除此之外,因為系上鼓勵同學雙主修或輔系,因此大部分的同學幾乎都有雙輔;即使是沒有雙主修與輔系的同學,也會修各種不同外系的選修課或學校的學程,延伸專業觸角。

我自己便是在系上的必修課之外,還輔系了日文系,並修了學校兩個關於創新與創造力的學程。另一方面,我修習許多外系的選修課,包含廣告系、日文系、韓文系與社會系等人文社會相關領域的科系,雖然在修這些課程的當下,尚不一定知道將來該如何使用它,但隨著時間累積,某些課程的內容逐漸在民族學的跨領域思維下產生了「化學反應」,甚至成為某些創意發想的養分──例如之前在博物館實習時,我所修的課程便成為很重要的教案設計靈感。

不要讓科系的分野,窄化了學習的視野

舉出前述個人經歷,以及我在學校、民族學系的養成,是為了呼應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系與科系之間的分野正在慢慢淡化。

相較於國外部分大學已經逐漸走向「跨領域博雅教育」的模式,臺灣主流的教育體制依然是以傳統的分科式學習為主(註),但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依然能為自己創造出跨域學習的機會與能力。而我認為以下幾點,就是在大學時代可以開始準備的方向:

一、通識與各系選修課

不少學生都只將通識和選修學分視為「畢業門檻」的一部分,我認為這是有點可惜的。事實上,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學校的通識和選修課,會是一個很好的跨領域學習機會,而大部分的科系也都會開放外系學生修選修課。

二、學分學程

現在有許多大學會把各科系內性質類似、或有關聯的課程合併為「學分學程」,修完學程規定的必選修之後可以拿到證書。學分學程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學程中的課程規劃,學到很多本系不一定學得到的東西。

新時代的學習管道越來越多元,培養跨領域學習能力也成為新時代的課題


三、社團

我認為大學除了課業之外,社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管道,除了可以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外,也能獲得一些學校不一定會教的專業能力,像是烹飪、茶道、美術等等。另外,如果在社團擔任幹部,對於活動規劃、行政工作和人際溝通等能力的培力,也會很有幫助。

四、實習

如果還不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可以試著找一些實習,了解不同產業的工作內容,也有助於未來訂定發展方向。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大二時分別參與了數位行銷公司和博物館的實習,這些寶貴的經驗讓我更加瞭解工作的細節,也能在實際執行後更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

五、選擇一個「自己不排斥的科系」

最後一點是想分享給正在選擇科系的高中生們,如果還不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至少要選擇一個「自己不排斥的科系」──這個系不一定是你最喜歡的,但它必須是你願意就讀,而且念得下去的。因為人們雖然不一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往往會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另外,有些科系的所學內容跨度較大,若對自己的志願還不夠清晰,我建議可以先以這樣的科系為目標,再透過系上的課程,慢慢探索自己的興趣。

如果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甚麼,至少先選擇一個自己不排斥的科系


比起「如何選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學習」

在 AI 崛起的時代,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知識的橫向連結,因為傳統社會下單一專業的分工,在未來會逐漸消失;相反地,能夠跨領域、橫向連結的人才,在未來更能有突破的創新,而這正是 AI 時代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比起「如何選系」,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學習」,以及「如何連結你的學習」,讓不同的學習經驗能夠在自己身上留下意義。

註:雖然文中提到國內的大學教育還是以傳統的分科教育為主,但也有越來越多學校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清大、交大就分別有清華學院百川學士學位學程兩個不分系專案,臺大、成大隨後也跟進。至於我就讀的政大,則是由傳播學院率先推動「大一大二不分系」,並在 2018 年成立「創新國際學院」,培養具有國際觀與跨科能力的人才。


avatar-img
32會員
42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AI 正在深刻改變教育,透過生成式 AI 的個性化學習,學習者獲得更多支持。 文組與理組的跨領域合作成為趨勢,未來學習重點是跨界應用和擁有創新、批判思維及同理心等軟實力。 掌握 AI 趨勢與應用,能在新時代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大學聯盟如何推動AI教育並影響企業運作,面對AI原生代崛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隨著25所大學合作開展跨校AI課程,新一代員工以AI技術進入職場,企業主管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以維持競爭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瞭解AI技術的必要性,並積極進行AI教學,將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思考大學教育是否必要,隨著時代變遷,什麼才是學習關鍵? 主動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學習多元化,探討學習思維正隨科技變革。
Thumbnail
由於少子化,加上AI產業趨勢,大學人文科系學生逐漸限縮,尤其被視為傳統保守的中文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其實,語文不只是研究學問的基本工具,也承載了文化脈絡以及身分認同的意義,乃瞭解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國文教育可說是文化、道德與修養三合一的核心,國文之重要性,的確不容輕忽。 以前的中文系,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AI產業發展趨勢及對文理組學生所帶來的影響。對於未來就業方向的建議,文理組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建議和啟發。文章最後也提到相對於AI的邏輯理性。善於說故事的個人品牌將在未來興起。欲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本文。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
Thumbnail
AI 正在深刻改變教育,透過生成式 AI 的個性化學習,學習者獲得更多支持。 文組與理組的跨領域合作成為趨勢,未來學習重點是跨界應用和擁有創新、批判思維及同理心等軟實力。 掌握 AI 趨勢與應用,能在新時代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大學聯盟如何推動AI教育並影響企業運作,面對AI原生代崛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隨著25所大學合作開展跨校AI課程,新一代員工以AI技術進入職場,企業主管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以維持競爭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瞭解AI技術的必要性,並積極進行AI教學,將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越來越多人思考大學教育是否必要,隨著時代變遷,什麼才是學習關鍵? 主動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學習多元化,探討學習思維正隨科技變革。
Thumbnail
由於少子化,加上AI產業趨勢,大學人文科系學生逐漸限縮,尤其被視為傳統保守的中文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其實,語文不只是研究學問的基本工具,也承載了文化脈絡以及身分認同的意義,乃瞭解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國文教育可說是文化、道德與修養三合一的核心,國文之重要性,的確不容輕忽。 以前的中文系,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AI產業發展趨勢及對文理組學生所帶來的影響。對於未來就業方向的建議,文理組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建議和啟發。文章最後也提到相對於AI的邏輯理性。善於說故事的個人品牌將在未來興起。欲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本文。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