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17:成大歷史系事件之我見—重思大學教育中的科系與知識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期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讓在台灣早已吵得沸沸揚揚的「文組無用論」戰火再次引燃,而各文史哲科系畢業生/教授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在各大社群平台上高呼「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然而,在這麼多的推文中,有一則特別不一樣的thread推文,吸引了我的目光,推文中提到:

「任何「知識」一旦成為「科系」,就「必須」要能訓練出具備特定「專業」的人才。但那些專業的獲取,肯定不會只能透過該科系,科系只是提供較有系統的培育機會而已。所以每個科系都必然會有深感學有所長或憤恨學非所用的成員,科系之外也會出現自學成才的秀異之士。」


這篇推文的重點雖然是批評成大校方的回應,但上述的段落卻讓我相當感慨:主流的大學教育,至今仍然是把「科系」與「知識」死硬地綁在一起,這不僅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知識習得模式,更讓學生對於「學習」的想像被限縮在「學校」這個場域。

主流的大學教育,至今仍然是以「科系」作為知識與知識傳授的單位。圖源:wiki commons

主流的大學教育,至今仍然是以「科系」作為知識與知識傳授的單位。圖源:wiki commons

「知識」不等於「科系」,但往往被畫上等號

雖然在現代,大多數人會把「科系」對應到未來進入大學/技職體系學習的領域,但綜觀人類歷史的發展,「知識」的發展,是遠遠早於「科系」這個概念的。


要釐清這個觀念,就必須先從「知識」跟「科系」的觀念開始談起。


雖然提到「知識」兩個字,大部分的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國英數自社」等學科,但事實上,「知識」的定義其實很廣泛:只要你今天願意深入某個特定領域,並且研究、歸納出一些有意義的想法或觀點,那其實你已經建立了某種知識體系。


舉例來說,今天有個孩子喜歡玩電玩遊戲,為此去研究遊戲的攻略、角色的數值、遊戲裝備,最後整理出了一部遊戲大全,這也是一種「知識體系的建立」。


但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未來唸大學,想要進入一個「遊戲系」或「電玩系」就讀時,他卻發現:大多數的大學並沒有設立「遊戲系」這樣的科系。這就是接下來要討論的——「科系」的觀念。

今天一個孩子想要進入一個「遊戲系」或「電玩系」就讀時,他會發現大多數的大學並沒有設立這樣的科系,因為「遊戲」這門知識並不被認為是「好的、正統的」。

「科系」的出現:權力結構下對知識/知識傳授的權威性

跟「知識」不同,「科系」更像是一種權威性的概念,根據淡江大學薛曉華老師的〈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一文,我們可以得知「大學科系」的分類,背後其實是在權力結構下,當權者「認可」什麼樣的知識(以及傳遞、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好的、正確的」:

從後現代後結構的批判觀點而言,大學史上的各種學科建制與分化,事實上都是一種知識與權力相互建構下的產物,而非知識論下的應然。

—薛曉華(2006)。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從這個論點出發,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知識」的範圍是無窮盡的,但「科系」的出現則是一連串權力與知識相互作用的產物:科系宣示了哪些知識是「應該被教導/如何教導的」,而那些「不符標準的知識/知識取得途徑」,則是「不正常、不應該出現的」。

「知識」的範圍是無窮盡的,但「科系」的出現則是一連串權力與知識相互作用的產物。

「AI論」的背後,象徵現有權威還尚未準備好面對新的知識/知識傳遞方式

回到本次事件的主角——成大歷史系身上,面對申請人數掛零的窘況,系所的回應卻是令人哭笑不得的「AI風潮影響」,除了顯現出系方根本沒有理解問題所在,也反映出某些台灣的大學系所(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系所)仍將新時代的知識與知識傳遞方式,視為是「反動、不正確的」洪水猛獸。


以「AI」作為對申請人數掛零的回應,表面上是過往文理之爭的延伸,實則是系所背後的權威體制,仍然拒絕面對隨著新時代浪潮來臨而出現的新知識/新能力,將其視為「非正統」的學科。


然而,這樣故步自封的作法,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長期下來也會導致思想的僵化,更不利於新知識的發展。

面對申請人數掛零的窘況,成大歷史系方的回應卻是「AI風潮影響」,令人哭笑不得。圖為成大歷史系館。(圖源:維基百科)

面對申請人數掛零的窘況,成大歷史系方的回應卻是「AI風潮影響」,令人哭笑不得。圖為成大歷史系館。(圖源:維基百科)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跨域合作才能創新

筆者雖然不是歷史系出身,但不同於許多人文、社會科學學系的畢業生或教授高呼「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筆者反而認為:比起理工科系,人文、社會科學是更應該思考如何與產業接軌的學問。


大部分的人文社會科學,事實上都是針對「人」的研究,而要真正了解人與社會,除了真正深入人類實際生活、工作的場域,目前還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取代實地考察(或許未來可以用AI等科技模擬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另一方面,相較於有標準答案與公式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詮釋,更容易被「人」—也就是前述的「權威、權力」—所影響。在現階段教育體系背後的權威還無法完全被打破的狀況下,人文社會科學更需要跨域合作,才能促成知識的發展與創新。


一樣以「歷史」為例:歷史作為人類從過去到現在所有生活的紀錄,背後實際上涉及到許多不同領域的能力:從歷史學思維本身切入,背後的思辨能力與資料整理能力和各領域都密不可分;從人物史的角度切入,又涉及到不同角度對同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這樣的能力其實與人力資源相關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現在最熱門的AI議題,背後更可以連結到科技史、資訊史研究等議題……說得更誇張一點,只要人類還沒滅亡,歷史就無處不在,也不會只是「歷史系」的事。

人文社會科學是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更應該真正深入人類實際生活、工作的場域。

小結:從「科系本位」到「知識本位」,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現今,主流社會習慣以「科系」對應「知識」,而主流學校的師生們也習慣用「科系」作為學習的單位,但人類發展知識的早期,學問之間其實是不分界線的。


「科系」這個概念的發展,其實是工業革命以來,教育系統為了因應現代化帶來的高度專業分工,以及方便老師們授課而產生的教學模式,但比起有形的「科系」界線,我們更應該著重在無形的知識上,老師跟學生們都應該了解到:不要因為自己的科系跟專業,就故步自封不去了解其他的領域。

比起有形的「科系」界線,我們更應該著重在無形的知識上




avatar-img
32會員
43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隨著學測放榜,繁星、申請入學的高中生也將要面對選填大學志願的抉擇。這篇文章希望能從一名大四學生的身分分享選擇校系的心得,並探討不同科系適合選校或選系的特性。此外,也提供了選擇學校和學系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例如學校的實務經驗、師資和同儕素質、轉系和雙主修的難易度及學長姊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等。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隨著學測放榜,繁星、申請入學的高中生也將要面對選填大學志願的抉擇。這篇文章希望能從一名大四學生的身分分享選擇校系的心得,並探討不同科系適合選校或選系的特性。此外,也提供了選擇學校和學系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例如學校的實務經驗、師資和同儕素質、轉系和雙主修的難易度及學長姊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等。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某些特定科系出現就業警訊。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我們的大學卻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方式教育學生,而要讓學生擁有面對未來,比起在教室教學,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面對實際的世界。
大多數的高中職生或是大學生,對於大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甚麼我們要念大學?不可否認,雖然這是一個應該被批評的現象,但社會上的學歷歧視,確實讓擁有大學學歷能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好處,而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選擇強化自身能力,或是得到大學學歷後進入體制改變遊戲規則。
在AI快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培養面對未來必須的能力,這六種能力分別是創造力、運用不同思考習慣的能力、橫向連結能力、媒體素養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除了高教端應該培養學生這六種能力外,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磨練這些能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35年後再與大學生一起上課。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35年後再與大學生一起上課。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Thumbnail
「中文系畢業能幹嘛?」這句話從上一輩問到現在,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從近日某大學校長於某直轄市長政見辯論會之提問,認為大學的任務,是讓畢業生留在在地就業,培養符合城市發展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到建中人社班等明星高中之語文、人文社會資優班陸續停招、停辦,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資通產業、護國群山等政策。反映的是逐漸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及經費、資源、教育「重就業、輕人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