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美學

禪的美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閱讀繼程法師關於《禪的美學》一文,感受法師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禪意,生活禪裡充滿美的境界。禪的美學來自生活的智慧,得之對於自然,成就在個人的修行。而禪意之美在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領域裡有著具體的呈現。對於禪畫的意境之美。想起在多年前研修「美學」的課程,在教授指導下参考美學理論,寫了ㄧ篇關於中國禪畫的論述。藉此中的ㄧ段與繼程法師《禪的美學》一文相應。

中國禪畫的意境之美在於「質感、肌理與氣韻」。「質感」是畫面所呈現的「人生的德行經驗」與「生命力度」及「生活沉澱之後的純粹度」表現在畫面元素的線條、用色等。所以「質感」則是指生命的內在品質和德性。

「質感」之間的變化構成了「肌理」。「肌理」是透筆法和筆意及材質的自然來呈顯。因而「肌理」更深ㄧ層表現是生命在風霜歲月所刻下的年輪。因而肌理與質感的呈顯在藝術表現中,是優先於畫筆的技法「肌理」之的靈動性則是「氣韻」,因「氣韻」發散在人文與天道性命氣場。是以不具象的呈現了心源和宇宙整體,超越線條和形式的精神意境。

其內涵是純粹不可化約的內在的「道德」,這與繼程法師在《生活美學》ㄧ文中,「當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背後有道德觀念或佛法的理念做為基礎,展現出來的美,就會是大眾普遍認同的真善美。」同樣是道德與美靈動連繫。如此畫中的氣韻,將強烈的感染人心,意向美好,生起生命崇美的意象。「美」被拉到道德的高度,就絕非是牽強附會了。

因此禪畫的意與境是渾然整體,可向上啟悟生命存在的本體實相,如從畫中墨色空白裡,由「虛」中透出虛寂幻化的生命力,令禪意行在虛實交錯的氣韻中,禪意向上至精神領悟,觀者能有忘我出神的體驗,更可能獲得悟道的禪悅。禪來自於生活,而藝術生活能帶來更高的禪美。賞畫就是禪意的生活的ㄧ種方式,畫家與賞畫的人在境與識的時空中心靈交流,豐富了人的美感經驗,昇華了精神生活層次,故這種領略生發禪境,圓融了生命,脫離了ㄧ切境相,得到離諸雜趣清淨圓德的大圓鏡智。

 

 

 

avatar-img
浩秦的沙龍
4會員
129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追憶 父親是隨國民黨來台的林務局公務員,兵荒馬亂的時代,妻兒都在大陸,與母親結緣是在來台多年以後,當時兩人是老少配,年齡差距二十餘歲,外省與本省的結合。這在當時相當普遍,而因父親當時已轉職外商公司,收入較佳,家庭經濟小康。給了母親安全感及如父女般的呵護,幸福的小女人,在父親未得肺癌之前,是這樣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
追憶 父親是隨國民黨來台的林務局公務員,兵荒馬亂的時代,妻兒都在大陸,與母親結緣是在來台多年以後,當時兩人是老少配,年齡差距二十餘歲,外省與本省的結合。這在當時相當普遍,而因父親當時已轉職外商公司,收入較佳,家庭經濟小康。給了母親安全感及如父女般的呵護,幸福的小女人,在父親未得肺癌之前,是這樣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