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空與無的辯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空」。金戒子本質是金子是吧!而金子這個具空性的本體(金子是生滅變化之物),金子以戒子`項鍊等形式來呈現在世上,即是「空即是色」。戒子只是金子的ㄧ種形式,本質是「空」,即是「色即是空」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色,色即空。

所以佛法的「空」與「色」各為因果,當金子製成金戒子,果成因滅,當金戒子鎔成金子,果滅因成,因果循環,生生滅滅,即是生滅法。因而佛教講「世間萬法,生滅無常」。

接著談「無」,而道家的「無」在《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ㄧ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即是說車輪中的多條輻指向轂,轂是空的。這稱為“無”,故以“無”為利為用,泥做的陶器中空為無,這即陶器之所用,用之所在。造房室有牆`天花板`地板,是“有”,只為成就“無”(即窗戶),因而道家的“有”與“無”是有無相待`互為條件。故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故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家主張「無為」反對人為(合為偽),哲學的重點在「天」,即認為人類的幸福來自於天。所以要去除「偽」,存「真」。以「有」顯「無」,達到去「有」存「無」,以「無」為「有」,論證過程是「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

「有而不有即無」這就是說不執著於「有」時為「不有」,「不有」即為「有」的超越是「無」。

「無而不無即有」是說,當「無」是「有」的超越,即不再是形式的「無」,即「不無」,而「不無」的效用則產生「有」。如此進入ㄧ種「無」「有」的循環。即是生生法。故道家主張「有無相生」。

所以佛法呈現的是一個「以空為體」的宇宙人生觀。而道家呈顯的是一個「以天為玄」的宇宙人生觀。佛家「以空為體」是要人依空安住,從而證入「真空妙有」的境界。

而道家則「以天為玄」,在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代表陰陽。天地亦是陰陽,故謂若陰陽調合則世上萬物則生生不息。所以道家的人生境界是「理法自然而生生不息」。

佛教的「空」即示「空性」,「空性」即「佛性」。證入「空性」即得「解脫」。道教的「無」是「生命力」,法自然而順天理。了悟「無」即是「真實」。


 

avatar-img
4會員
108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龍樹菩薩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龍樹菩薩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