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基金一直以來都是存股的熱門標的,從前幾年0050 vs. 0056的辯論,到今年AI股爆發引起的00878熱潮,高股息和大盤指數基金,究竟買哪一種比較好,這是一個值得投資人深思的課題。
顧名思義,存股就是用「股票」替代「金錢」當作價值保存的工具。
為什麼需要用「存股」代替「存錢」呢?
我們都知道,台灣長期一直難以脫離的低利率的環境,隨著時間過去,金錢的購買力也會因為通貨膨脹逐漸下降,因此,如果光是「存錢」而不「投資」,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存下來的錢會變得越來越「難用」,也就是越來越沒有價值了。
那麼,如果要以存股代替存款,什麼樣的股票才是合適的呢?
通常,一般人會直接聯想到的是具備(1)股價波動小和(2)配息高 這樣性質的股票。畢竟,股價波動小可以理解為一定程度的「保本」,而高配息則可以直接拿來和定存的低利率做比較。
在這樣看似相同的基礎上,投資人很容易就會得出「存股」比「存款」好的結論,或許這也就是高股息商品變得熱門的原因吧。
但是,這樣的論點,有沒有什麼魔鬼藏在細節裡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完全報酬(total return)的觀念。
「完全報酬」是指在一項資產的持有期間,投資人所獲得的所有收益,主要包括:
不論是資本利得或是孳息,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獲利就是獲利,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也因此,我們在衡量投資標的時候,一定要從完全報酬的角度來看,就股票投資來說,偏重股息或是價差都是不恰當的。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雖然從獲利的角度我能理解,但是我覺得「有收到的錢才是真的」,就像存錢可以領利息、當房東可以收租金一樣,投資股票我當然也希望定期會有現金入帳呀!
確實,在需要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國家,例如美國,許多投資人偏好領取一定金額的股息作為退休金或生活費,從而避免出售股票時可能產生的昂貴資本利得稅。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影響了許多企業的股利政策和投資商品的設計。
然而,在台灣買賣股票產生的資本利得其實是免稅的(股利所得反而需要課稅),同時,在盤中零股交易開放之後,就算是小額投資人也能輕鬆的依照自己的資金需求變現相應數量的股票。因此,從現金流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實在沒有偏愛股利的理由,相反的,如果考慮稅後報酬,賺取價差其實比領取股利划算得多呢!
談完基本觀念後,接下來我們來實地比較一下高股息基金和指數型基金的歷史績效。
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示投資人長期持有兩種基金,歷經股市的高峰和谷底後,最終得到的成果,我們這邊採用成立時間較長的元大0056作為高股息基金的代表、元大0050作為大盤指數型基金的代表。假設在2012年底,我們分別投入100萬元購買這兩支基金,而在這期間所收到配息,我們也持續投入購買相同的基金,猜猜看:十年之後,兩個基金的投資績效將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透過上圖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底,投資0050的帳戶價值從100萬成長到了293萬,而0056則只有192萬;0050的11.4%的年化報酬率和0056的6.8%也有相當大的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發生的AI狂潮,卻讓持有眾多AI概念股的0056鹹魚翻身,從年初至今的報酬率大幅領先0050,這一方面讓許多高股息基金的投資人收到了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另一方面也再次讓許多初入市場的朋友對於該買指數型,還是高股息基金感到十分猶豫。
這裡面我覺得有幾個可以思考的面向: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高股息」和「買大盤」,究竟哪個比較好呢?
我認為,不論是高股息或是指數型基金,所有的投資商品一定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在斷定它們「哪一個比較好」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我的投資目標是什麼」、「我的投資策略是什麼」,以及「我知道這個商品是什麼嗎」。
你有可能是一個厲害的主動投資人,在這波AI浪潮中進出個股或是高股息基金,賺得盆滿缽滿。
你有可能是個遵守紀律的被動投資人,定期定額購買大盤指數型基金,任個股飆升崩跌,都與我無關。
當然你也有可能是因為被「高股息」所吸引而購買高股息基金,卻幸運的搭上了AI的順風車而大賺一筆。
賺錢固然開心,投資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禮物不會一直從天上掉來,重要的是: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應該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 被動投資懶人包:《一份被動投資的地圖》
※ 了解投資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疑惑:《投資動動腦-關於投資的頭腦體操》
※ 霍華.馬克斯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