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原文名稱:絶対に面白い化学入門世界史は化学でできている)
ISBN:9789861373577
叢書系列:科普
出版社:究竟
如果有人說,世界史除了著名人物的事蹟構成部分,還有自然科學,尤其是化學寫就了文明發展的歷程,你覺得這個說法如何呢?我覺得,這本書結合了化學知識與歷史事件而有不一樣的經緯編排,是比只介紹化學的科普書還有趣的特色,也使得歷史能跳脫人文學科之名,而能在生活中看到化學的應用。
這本書的前四章,敘述了原子理論的發展,而從第五章開始舉例說明化學如何影響文明。比如說,有個章節提到西方世界曾有段時間認為鋁比黃金還貴重,因此在萬國博覽會上展示鋁,而招待貴賓用鋁碗而不用金碗,這種在今日聽起來違背常理的故事,對照出古代物以稀為貴的價值觀。在那個時代,製造鋁的過程,是由美國的霍爾與法國的埃魯發明,使用氫氧化鈉精製鋁礦,熔融後加上氧化鋁(礬土)然後用冰晶石電解熔鹽,最後製成鋁。
在現代的社會,鋁的應用仍然十分重要廣泛,比如製造飛機和飛船結構的杜拉鋁,以及超杜拉鋁、7075鋁合金。而製造永久磁鐵,也需要用到鋁及稀有金屬,這讓富含稀有金屬的中國視其為戰略物資,限制稀有金屬的出口,而使得他國正在研發尋找替他品。
另外一個有趣的章節「浮在石油上的文明」則以合成纖維尼龍為主角,這是在1938年由杜邦公司發現的低分子量,聚合成高分子的物質。尼龍的誕生,使得日本的絲襪與生絲產業受到影響。合成纖維一共有三個:尼龍、聚酯、壓克力。其中聚酯富有羊毛觸感,耐熱、耐洗,也耐化學。比如我們喝完飲料的寶特瓶(PET)
粉碎其形體後加熱,在織成纖維狀聚酯纖維後就能織成襯衫了。而日本則獨創合成1號A纖維,但是缺點是遇熱就會縮水,所以又在1940年發明合成1號B,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8年發明具有親水性佳的特性的新纖維維尼綸,並應用在學生制服上。
全書中最引人深省的是最後一個章節「戰爭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這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哈伯等科學家開始研究毒氣並投入實戰,介紹了諸如傷害肺部的戒子氣等各類致命的毒氣,並且透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日軍經常使用毒氣開路,但是由於後來鐵料短缺,且美國揚言會報復,因而日本才逐漸停產毒氣。另外一個戰爭武器就是原子彈,挾帶著1000萬度的高溫與製造數百萬大氣壓,燃燒時散播紅外線與紫外線、衝擊波與電磁脈衝。
書中提到,當初發現原子核分裂的女科學家邁特納,婉拒了參與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行列,讓我非常欣賞她十分善良的科學家心靈。而對於是否有必要要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歷史疑問,這本書認為原子彈的發明使美國擁有戰後優勢,為了威嚇對手蘇聯,所以才會選擇如此激烈爭議性頗大的手段,而與某些說法如果不丟原子彈會犧牲多少美軍無關。而二戰結束後,科學家們也開始推動核能的和平用途,比如推動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斯德哥爾摩宣言)、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以及定期召開的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確實,科學的進展往往伴隨著龐大的副作用,如果沒有人心的彼此約束,地球將會毀滅於這些失控的發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傷害。而防患未然的作為,就是科學家們應該負責的科學責任。
而身為化學發現受益者的我們,也有責任要擔負,比如最近天災不斷而備受討論的全球暖化,很大部分是由於我們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導致的(上班通勤使用汽機車,出國旅遊搭飛機,尤其富豪們喜歡的私人客機更是排放量可觀),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永續環境的重要,減少排碳量,我們好不容易建立的文明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摧毀,而回到物理學家費曼的那句話:"如果科學知識的一切都被毀滅,請問你會如何用一句話包含最多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