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流浪氣球、珍珠港情境,與懷疑論的根源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風傳媒 2023/2/13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29527?page=1

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30212002366-262110?chdtv

 「讓氣球飛一會兒」?

一個來自中國大陸境內目前尚未確知啟航點的高空氣球,施放單位與共軍關係也尚未公開(有媒體稱美方已確認是共軍相關企業,將制裁涉嫌施放的機構),漂移了超過8天與 15,000公里,到北美東岸大西洋才被美軍擊落。經過多日報導,各界才逐漸知道高空氣球種類與功能繁多,即便學術與商業蒐集氣象和大氣資訊,也具有軍事價值。(臺灣過去也曾向大陸施放「心戰氣球」。)過去就有國外學生版試驗氣球飛行超過10,000公里的紀錄,大國機構的氣球有的甚至能繞行地球一圈以上。只是此次中方的氣球在1月28日就已經被發現飄入阿留申群島,為何可以放任其「流浪」到2月4日,才由美國空軍實況轉播飛彈擊落?許多令人懷疑之處,或許永遠沒有完整解答,而這在國際政治上,是很正常的。

筆者早前受訪指出,很有可能在美中仍商討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務卿訪華的過程中,正在向美國「飄入」的氣球,已經成為雙方討價還價的議題。這也是蒙大拿州參議員泰斯特(Jon Tester)質疑的:為什麼不在阿留申群島發現時就斷然處理?還坐視氣球飄到鄰近美軍敏感處所與設施的上空?比較合理的解釋只有兩個:如五角大廈所說,經評估其威脅並不特別大;以及當時美中正在談高層訪問之事,若提早擊落它,會影響籌碼。談判的結果北京只表示「遺憾」而不承認故意與過失,令美方無法滿意。而氣球已然經加拿大進入美國西北部,開始有「觀眾效果」,拜登就「讓氣球飛一會兒」,再將擊落的殘骸「分析」後,糾集「理念相近」(40國)盟友宣導分享。

美日貿易戰與珍珠港事變

然而在談判遷延之際讓氣球飛一會兒,絕不只是想好屆時可以推稱「川普時代也有中國氣球入侵」這樣簡單,畢竟氣球在蒙大拿州之後已經成為全美公眾關注的實景事件;它深入美國本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比「珍珠港」還嚴重的情境:對手國軍用載具從西岸侵入北美大陸本土。

與此同時,筆者近日正好讀到大陸作者分析1939年美日貿易戰開始,最後一連串談判失敗,走向「珍珠港事變」的系列文章。作者提到在1930年代後期,美日通商相互依存明顯,彼此互為重要貿易夥伴。美國西岸的石油、機械等諸多工業品的最大採購者就是日本帝國。而中日戰爭初期美國對華態度也比較冷淡,日本判斷美國毫無可能倒向英法,與東京決裂。不過1939年3月日軍南向進佔海南島與南沙,美國7月廢除兩國通商條約,日方逐漸轉向從德國獲取原由美國提供的技術,到日方正式宣布印度支那與整個東南亞都是帝國秩序關切所在時,美國遂不惜損失商機與就業而與日本脫勾(兩國商約1940年1月失效),發動了三波對日貿易禁運。日本內閣對華主戰、對美英主和的米內光政等與華府交涉新約失敗,要員先後下台,擁抱日德義軸心同盟的主戰、對美強硬派遂決定開戰。

美日貿易戰之初,兩國都有眾多利害相關人反對戰爭。日方認為美方從貿易獲益巨大,極不可能與日本開戰。當前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初,也有許多人認為兩國貿易互賴交織,極不可能完全脫勾甚至開打。而中國從改革開放起,自中美貿易與交流收益良多,是累積出超第一大國,更不可能主戰。1940年與2020年場景相近之處是貿易互賴中,出超一方未必懼戰,且雙方都可能下決心脫勾應戰。差異之處則是貿易出超一方未必同是國力較強一方,而且80多年後的今天,有核武為避戰加了一道保險。

懷疑而非虔信,是國際政治知識的通則

但詭異之處在於,兩次衝突都參加的美國從不認為「太平洋夠大」。東亞只要出現在地強國有能力主宰東北亞、東南亞和當地海權,美國都極可能一戰。只是華府參戰的路徑未必是首輪即戰,而是採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卸責(buck-passing)策略。決策者且以「敵方先戰」情境,醞釀「一鼓作氣」的動員,以達成戰勝目標。這就不能不讓人想起學界懸案:1941年下半年美國可能已收到日本即將進攻美國港口情報,卻疑似置之不理。這無疑有太大的道德風險,沒有鐵證就永遠成謎。

國際政治是無政府狀態,且影響國家決策的除了結構的趨勢,也還有眾多即期、偶然的因素。當年日本親美派懷疑美國未必願戰,「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懷疑德日合作的誠意。重慶長時間懷疑美英要與日本妥協,延安則懷疑蘇共力挺中共的誠意。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歐洲前後方國家對俄態度差異明顯,與許多亞洲國家繼續與北京對話以避險相同,都是不願意在卸責邏輯中擔任首先承責的一方,希望保留戰略自主。現在各方仍在等著看氣球事件受益的拜登政府,怎樣按國情咨文所說的做到「競爭而不衝突」、二月何種美艦何時穿越台海、眾院議長何時訪台;以及中國對美關係是否無限期停留在代辦級。

懷疑論是現代經驗主義知識論的基礎,在國際政治上的疑慮對象包括客觀的力量對比評估,以及決策者的偏好和變動。現在中國大陸出現「批秦檜、挺岳飛」的論調(或許與電影「滿江紅」有關),將維護和平者一概打為「自由派、胡適派、汪偽派」,虔信命運的氣氛,神似當年日本陸軍省掉入珍珠港情境。人類是否從來無法從歷史學到教訓,值得認真省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