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 <Travel Notebook- 峴港大教堂> 提及,在第一張水彩版著色時,不知道是權充調色盤的超商便當蓋混入了油,還是使用了白色的廣告顏料調色,導致調出來的顏料覆蓋性極強,濃厚的顏料一抹下去連黑色鋼珠筆的底稿線條都能蓋過去,才剛一下筆,我就要哭了,畫了幾個小時的線稿就這麼毀了!
後來想想,曾聽過修復古畫的過程有一道是 「清洗」,我乾脆先全部畫完,再用畫筆沾清水把顏料洗薄,看能不能以自己清洗的方式補救回來。 經過幾次乾了又洗,洗了又乾的工序之後,總算洗出一些底稿線條。
說實話,因為是抱著 「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所以就算顏料仍厚,線條模模糊糊,但我覺得另有一種寫意的味道~ ( 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
後來又想,既然已經知道失敗的癥結了,乾脆再畫一張好了。就這樣搞了幾天,心心念念的就是這件事~
第二張就完全不敢用廣告顏料調色,顏色盡量淡以保留透明感,著色的順序也從細部開始,才能保留最多的線條感,呈現哥德式建築之美。
因為這次的作品前前後後搞得不太順手,就不拿實景比對比對來逼死自己了~ 😅 最後把兩張擺在一起,沒想到第二張看來竟然矮矮胖胖,反而有種用廣角鏡頭的感覺,大概是手機拍攝的角度沒抓好吧?
不管如何,用自己的畫來紀錄出遊的景點,是我自己的儀式感與使命感。這次又多了一點心理層面的收穫,我竟然可以坦然接受第一次的失敗,並且克服自己的挫折及懶惰,再花時間畫第二版 ( 雖然第二版也不是甚麼成功之作~😅),還是給自己來一點掌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