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少女活下來以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身不愛的科系等。然最大的差異是,她選擇抵抗主流,披荊斬棘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我選擇順流而下,一開始雖然百般無奈,後來卻逐漸摸索出調適的方法,就像本書的主角——吳依光。

一開始我被深深同理到的是學校職場環境的描述。畢竟在學校打滾多年,早已見識過趾高氣揚,猶如待退將軍似的前輩;說的一嘴漂亮話,實則處處維護臉面與前途的長官;步步進逼讓人不得不退讓,壓迫感極強的家長等等。這部份處理得非常寫實,又不至於過度煽情。唯一比較不真實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位真誠同理的輔導主任了,不過她是促使主角轉變的重要角色,我還是能夠接受作家給她的夢幻設定。

吳依光出場時是個近乎活死人模樣的老師,她是受母親安排而進入學校的。那種不敢大聲呼吸的戒慎恐懼,深怕出錯卻仍舊出包的倒楣衰樣,讓我聯想到實習時期的自己。內心隱隱然的不甘願、對環境的惶恐不安、對現實的認輸放棄,就算擁有滿腹墨水,只怕也吐不出個所以然來。相對地,我非常喜歡那位配角何舒帆,個人覺得她大概是處在這行最圓熟的狀態之一了。把學生和同事放在心上,卻不至於失去自我,雖然會抱怨學校和學生的問題,但需要她的時候,她還是義無反顧。我有點工作經驗以後,確實感覺自己往何舒帆的狀態邁進了些。

描述女中學生群體生態的部分,不得不佩服作家堅實的田野調查。工作上我只是片面的接觸,卻仍可感受到網路原生代人的複雜多面性。我雖然不在女中教書,不過有部分學生未來會成為那群天之驕女的其中之一。她們對學業的焦慮與抵抗,渴望受到關注又希冀保有個人空間,怎麼造就自信等等心聲,我偶爾能從她們透漏的話中窺知一二。書中設定女學生的自殺案件,揭露了耀眼光芒下,她們內裡層層疊疊的壓力與傷害。這事件迫使吳依光面對她粉飾太平的工作與婚姻,原來早已腐朽生蠹,而造就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她高壓控制的原生家庭。

小說運用現實與過去交替的手法,錯落有致地讓我們逐步理解吳依光三十五歲前的一切經歷。表面古井無波的吳依光,原來是度過如此痛徹心扉的經歷,才澈底認輸,變成這樣一個活死人。有人說本書是黑暗版的《俗女養成記》,但我認為更像二十一世紀版本的《逆女》。作者幾乎給每個角色命了名,獨獨母親這麼重要的角色居然沒有名字,這點跟《逆女》完全相同。而母親層出不窮的控制手段(例如主角居然要跟她報備怎麼處理學校案件,否則就殺到家裡來質問,天啊主角已經三十五了耶),壓得主角幾乎喘不過氣來。她也曾以各式各樣的革命方法爭取獨立,包括選擇母親鄙視的中文系,跟母親不認可的男人交往,想盡辦法自力更生等。但失敗的戀情擊垮了她,也讓她領悟所遇男性們的涼薄自私,與現實環境的殘忍苛刻,奮力尋求自由換來的竟如此不堪。心灰意冷的她放棄一切,重新做回母親的乖木偶,任由母親安排當上高中母校老師,與大學教授謝維哲結婚,過起「人人稱羨」的日子。

然而班上學生的自殺案,吳依光半推半就地尋找起學生自殺的原因。這樁悲劇固然深深傷害了大家,卻讓吳依光逐漸修復她原本敏銳而善感的能力,真誠地面對學生、家長和自己,也充飽了她內在的能量,得以自主翻開人生新的一頁。結尾吳依光終於有勇氣(而非負氣)阻止母親進入她的房屋,堅定地畫下她與母親的界線,多麼使人欣喜。二十世紀末的小說《逆女》,主角丁天使與母親終究脫離不了彼此傷害的迴圈,最後丁天使含恨以終。顯然作家不願意重蹈這樣的結局,給了角色與讀者一個有希望的未來。就像臉書粉專「自由歌」中的一篇文「逃家記」,心理上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藉由許多劃定界線的練習,終於可以抱持著「我愛你,但我不能讓你干涉我」的態度,平和地面對幼兒式的老母親。這對飽受母女親情之苦的人來說,不啻為一帖清涼藥劑啊。

或許我身為男性之故,對書裡吳依光的丈夫謝維哲此角感到很值得玩味。謝維哲的篇幅不算太多,至少不是主角的待遇。有讀者評論此角前後矛盾不一致,但就我來看,他是個很立體很真實的角色。表面上他溫和有禮,有專業穩定工作,心地善良,看起來是個上等好丈夫的人選,實際上他卻有個學生情婦「百合」。跟他與吳依光的婚姻類似,百合也是他欲迎還拒之下交往的小三,不是他主動得來的。百合熱情衝動,剛好是他周遭冷漠環境的對立面,內心仍有激情的他受她吸引不難理解。但他沒有承擔與選擇的勇氣,這樁外遇看來就是舉棋不定,不戰不和不守。從他對百合的吐實來看,他曾經有過藝術夢,但他沒有經過太多掙扎,便放棄了他的夢想,不像吳依光年輕時還爆發過劇烈抗爭。連結束這場無愛的婚姻,也是吳依光主動提出的,他後續才配合簽字,這位男士真是從頭被動到尾。(題外話,這樁外遇是這段婚姻中,吳依光母親唯一沒有介入的事件,是否代表吳依光獨立之始呢?)我不確定作家是否想要這樣批判,但謝維哲讓我發覺台灣文化裡所謂「好男人」的陰暗面,「好男人」原來竟是不敢爭取也不敢負責的乖乖小男孩,只要順著社會的規則走,他們就有東西可以拿。只要女性突破規則,他們便手足無措,露出無助男孩的脆弱模樣(有的甚至會見笑轉受氣)。思及至此,不得不感到一種漠漠的悲哀。

雖然書中大筆大筆地描繪黑暗母親的面貌,但作家同樣側面點出不同母親的光明面,例如婆婆謝母貼心而不踩線的照拂,姨媽梅姨對吳依光心靈上的滋養等。另外也說明母親之所以如此嚴密控制,是為了不讓家庭有崩壞的可能。這很符應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裡講的家庭「保安」策略,雖然是極端的版本。這些描述使我們對親子之愛,仍有一絲希望的可能。

總歸而言,閱讀這本小說對我而言是種另類的療癒經驗。我不想老套的說,年輕時經歷的傷痛,老大以後回頭看就只是這樣而已。我的長輩和親近友人,就有在年輕時代走不過去而選擇登出世界的人。我明白那種絕望之下只想結束一切的痛苦,如同鄧惠文醫師說的:「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那些過往對曾為少女(少年)的我們而言不是過去了,而是成為我們現在呼吸吐納之間的存在。吳依光向不滿的學生說:「若你懂得,我對學生付出了我不曾被給予過的,你還會捨得抓著這些瑕疵不放嗎?」這句話道盡我身為老師的心路歷程。感謝吳曉樂,她是如此的敏銳與慈悲,藉由她細緻的闡述,我們得以領略每段關係有多麼的不容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