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德國的自行車道-介面篇

自行車道除了路段跟路口的設計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跟沿途介面的處理。這些介面包括與次要道路(有人行道)、巷道或交通寧靜區(無人行道)、建築物停車場出入口、加油站、公車站的交會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介面,是不同自行車道類型在路口的切換過程。為避免自行車道的變換過程影響到其他車流,需要透過標線以及鋪面的引導,讓自行車騎士能安全地切換行車空間。
由於介面的種類繁多,因應各種自行車道又有不同變化,在這邊只挑幾個例子出來說明,大家可以試著找出其中的原則。

1. 與其他設施的介面

主要透過抬高路口的方式,減少自行車在緣石上下的不便,同時也提醒駛入或駛出次要道路的汽車必須減速慢行。為了要提醒腳踏車騎士路口衝突的可能性,因此透過鋪面(地磚變成碎石)跟標線(實線變成虛線)的變化,來增加與路段自行車道的差異。
由於路側空間在這個交會點必須由建物出入口高程,降低至路面高程,這樣子車子才能夠順利駛入駛出,因此勢必有斜坡的存在。
斜坡可以只安排在最靠近車道側的設施與隔離帶上變成陡斜坡;或是整個路側空間都做成緩斜坡。
如果採用陡斜坡,對於外側自行車道的縱剖面高程沒有影響,但是出入這棟建築物的汽車或輪椅,必須克服比較大的坡度。
如果採用緩斜坡,則自行車道必須透過沿著行進方向的緩坡,逐漸下降到出入口的緩坡,然後再上升回到路側空間高程。對於自行車的行駛舒適度有些微的影響,但是比較便利出入口的輪椅使用者。自行車道進入斜坡的形狀,可以是扇形或是長方形,扇形會比長方形在坡度的處理上更複雜,但是視覺較美觀,對於行人的影響也比較小。

2. 與其他類型腳踏車道的介面

台灣過去興建過一陣子的自行車道,但是都只侷限在郊區休閒用的自行車專用道路。要使自行車的使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通勤中,必須在市區道路興建安全的自行車道,才能真正吸引民眾放棄汽車與摩托車,改騎自行車搭配大眾運輸通勤,這是台灣市區道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有關自行車道的規劃、設計、管理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單車好城市」這本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