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大衛芬奇《龍紋身的女孩》與《控制》:那些失蹤的女孩們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防雷:評論內容涉及重要劇情,尚未觀影者慎入!

大衛芬奇似乎酷愛謀殺案。從經典的《火線追緝令》到影集《破案神探》,都是以謀殺和辦案作為劇情主軸。但謀殺案只是題材,透過這個題材所展現出的敘事或風格才是觀影重點。這篇文章將簡短評論《索命黃道帶》、《龍紋身的女孩》與《控制》這三部謀殺類型電影,看看大衛芬奇在謀殺案這條路上走得多遠。


大衛芬奇《索命黃道帶》

大衛芬奇《索命黃道帶》

《索命黃道帶》:無法解開的懸案

2007年的《索命黃道帶》(Zodiac)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1960年代在美國犯下連續殺人案的「黃道帶殺手」,這系列的案件都沒有找到兇手。儘管有嫌疑人,但始終無法證實,最終成為了未解之謎。因為實際上沒有找到兇手,所以電影中最後也沒有找到兇手。此外,這位聰明的殺手沒有固定的犯案模式。雖然黃道帶和星座或曆法有關,但他並沒有完全按照這些規律來犯案,所以觀眾無法看到像《火線追緝令》那樣工整的、富含意義的連續犯罪。這些因素使這部作品的敘事受到侷限,在情節上沒有飽滿的概念,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這部電影在敘事上的最大亮點是辦案手法的不同。講求證據的警方用筆跡和指紋辦案,遇到可能是例外的殺手就束手無策,進展遲緩。主角Graysmith是報社的漫畫家,反而能從密碼字母和其他線索來推進案件,找出重大嫌疑人。多年後,該嫌疑人再度被謀殺案的倖存者透過照片指認,但基因檢測的結果仍然不吻合。假設該嫌疑人就是真兇,那麼,能找出真相的並不是「筆跡」和「警察」,而是「圖像」和「漫畫家」。這可以詮釋為對於文字和科學的不信任,以及對於影像的讚揚,作為電影所欲傳達的觀點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不過,最終兇手沒有被證實,所以文字和影像孰優孰劣還未可知,這也是受到真實事件的侷限。

儘管在敘事上不飽滿,這部電影還是能靠風格而成為好看的電影。開頭的謀殺案先從受害者的角度給車外的槍手一個冷酷的主觀鏡頭,開槍瞬間相當有震撼力。開槍後,鏡頭轉到車前,從側面捕捉整個行兇過程:兇手連開數槍,少年在車內逃竄,而流彈打到了音響,響起了美妙的音樂。這段很有暴力美學的感覺,可惜後續沒有完全延續這種風格。冗長的辦案過程沒有給予相應的感官回饋,最後還沒有找出兇手,不免會讓觀眾有些失望。


大衛芬奇《龍紋身的女孩》

大衛芬奇《龍紋身的女孩》

《龍紋身的女孩》:女孩的自我拯救

2011年的《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改編自小說,比由真實事件改編的《索命黃道帶》更有戲劇張力,敘事也更引人入勝,因為它有著明確的情感核心,那就是對於遭受不當對待的少女的關懷。懸案中的受害者海莉在失蹤前想和亨利說話,但他沒有撥出時間給她,從此海莉人間蒸發,這也成為亨利心中永遠的陰影。另一方面,有著龍紋身的駭客莉絲因為曾試圖殺害父親而被診斷為精神疾患,生活必須受到監護人管理,卻遭到監護人性剝削,儼然是在家長主義下以保護之名而行剝削之實。

此外,這也是個對抗大集團的故事。受託調查此案的媒體人麥可因為指控企業家而身陷誹謗罪中,亨利以該企業家的罪證來換取麥可的協助。另一方面,亨利的家族也有著許多黑幕。隨著麥克的調查,這個家族的扭曲之處逐漸浮現。

結局並不是男主角拯救了眾少女的老套劇情,而是少女們能自己解決問題。莉絲在「教訓」監護人後已經完全取得了生活的主導權,並用駭客的能力協助查案,在麥克遭到槍擊時幫忙縫合傷口,更在麥可身陷險境時騎著重機殺出,在激烈的追逐戰後送兇手上西天,幾乎是無所不能。海莉雖然曾經遭受荼毒,卻藉由失蹤的方式逃離魔爪,在外地展開了新生活。受害者成為了倖存者。就此而言,這部電影的敘事涉及女性復仇和對抗集團,具有解放意義。

在風格方面,這部電影富有懸疑感。開頭鋪陳較慢,但中間調查連續謀殺案時,出現聖經中各種對於有罪之人的刑罰,海莉的旁白令人毛骨悚然,以為後續劇情和邪教有關。最精彩的部份在麥可和海莉分頭查案時,鏡頭透過跳接來呈現懸疑感,使得觀眾不知道哪邊會發生危險。本來以為會是冗長的查案,結果兇手直接出現在麥可眼前,並將麥可逼入險境。這段剪接的手法使人想到《沉默的羔羊》的經典橋段。密室的場景相當恐怖,使得兇手更像是個變態的殺人魔,不過後來完全被莉絲比下去,少了較勁的感覺。

相較於《索命黃道帶》,這部電影的查案進展迅速,給人乾淨俐落的感覺。這也代表大衛芬奇不再執著於查案的細節,而將敘事的重心放在案件所乘載的情感。不過,前半段的鋪陳還是有點緩慢,可能是出於敘事的必要。在這方面《控制》又有超越之處。


大衛芬奇《控制》

大衛芬奇《控制》

《控制》:感情中的真實與虛構

2014年的《控制》(Gone Girl)劇情緊湊,全片幾乎沒有冷場,敘事涉及性別與人際關係,是部兼具劇情與內涵的電影。在電影前半段,尼克被懷疑是殺害妻子愛咪的兇手。各種線索都指向尼克,而且愛咪的日記本寫出了他們的關係是如何在婚姻中變質,以及她是如何受到尼克的控制,逐漸成為不是自己的人。其中,愛咪對於男性眼中「酷女孩」的敘述堪稱經典,可以被寫進社會學教科書。雖然電影不斷暗示人們對於尼克的指控有誇大的成份,但其中也有許多事實,再加上尼克劈腿女學生,輿論完全導向尼克就是兇手,尼克也被以嫌疑犯逮捕。

電影的轉折從愛咪自陳她是如何陷害尼克開始。她安排線索讓尼克成為重大嫌犯,並計畫在出遊幾天後投河自殺。當警方找到她的屍體,尼克就會被以謀殺定罪,這是她對於尼克劈腿行為的復仇。然而,她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自殺,因為犯錯的人並不是她。有趣的是,同為女性的警探邦妮說沒有屍體就不能定罪:「我需要屍體(body)。」在種種割捨之後,愛咪最後無法放棄的也是自己的身體。無論編劇是不是有意為之,這可以連結到身體在女性主義論述中的重要性。如果跳過身體不談,其他的推斷都只是空想。

在電影的後半段,我們知道愛咪也是個有缺陷的人。她心胸狹隘,演戲成癮,還習慣性設局陷害他人。這使得愛咪從廣大女性受害者的代表變成了有自身生命史和臉孔的立體角色。愛咪是整部電影中最有厚度的角色。她的扭曲性格可以追溯至童年:她是系列繪本《神奇的愛咪》的原型人物,她生命中的所有不順遂都在繪本中被美化,繪本中的愛咪就是那個她永遠無法成為的愛咪。於是,她被迫在媒體前面表現出幸福且正向的樣子,養成了逢場作戲的性格。這種習慣也延續到她的人際關係,因為在她的人生經歷中,演戲始終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

沒有貫徹女性觀點可能會令有些人不滿,但換個角度想,劇情的後續發展也引導我們思考:愛咪的性格缺陷是誰造成的?家庭和社會似乎都難辭其咎。就此而言,愛咪的復仇一方面展現了能動性;另一方面,當我們回歸理性來檢討她的行為,也可以從更大的脈絡看見一個虛假的人是如何被形塑的。

我認為這部電影在性別的外衣下隱藏了更巨大的主題,那就是真實與虛構。尼克被各種虛構的線索陷害為兇手,之後觀眾還在知道真相的情況下看著警方查案。這種製造懸疑的手法使人想到希區考克的《北西北》與《電話謀殺案》,而這部電影使媒體和輿論成為虛構的幫兇,有更豐富的內涵。真實的愛咪與繪本的愛咪也提示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活在虛構之中,我們被其他人虛構,同時也虛構自己去迎合其他人的期望。對此,有人害怕虛構,有人卻渴望虛構。這反映出了對於人際關係的不同觀點。到了故事最後,尼克想要逃離愛咪,但愛咪喜愛電視上的尼克,希望尼克繼續演戲。誰能想到當初的神仙眷侶淪落到只能假戲真做?或許婚姻的概念本身就是虛構的。電影最後仍然不忘調侃:

「是的,我愛過妳。但後來我們互相憎恨,試圖控制對方,為彼此帶來痛苦。」

「這就是婚姻。」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濱口龍介的電影《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小說《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將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描寫提升到了新的層次,而濱口龍介以村上春樹的故事為基底,拍出不同於原著的電影。《在車上》獲獎無數,包含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坎城影展最佳劇本。這篇文章將從電影和原著的比較來審視這部大作。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飼養〉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中篇小說。這篇作品使得他拿下芥川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篇故事以飼養被俘虜的黑人士兵為主軸,翻弄主奴的概念,並推展至對於死亡、成長、戰爭的反思。
從50%的疏離到100%的幸福,這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重要基調。《遇見100%的女孩》是村上春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他在其中描繪許多瑣碎且無謂的日常片段,卻在這樣空虛的氛圍之下試著去捕捉某些日常所沒有的100%。這篇文章將評析其中的六篇小說。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愛慕虛榮」這個詞過度概括了人類的情感。艾倫狄波頓在《我愛身分地位》中區分了兩種愛:「浪漫之愛」和「地位之愛」。前者廣受人們討論,後者則較為私密,而且通常是以嘲諷的方式被提起,彷彿只有性格扭曲者會追求這種愛。然而,艾倫狄波頓指出,對於世人之愛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遍性或重要性上都不亞於浪漫之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在《笑忘書》之後的作品。不同於《笑忘書》分散書寫笑、忘、輕、不朽等概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輕與重為主軸來展開敘事,並提及媚俗的概念。這篇文章聚焦在這些概念,並從幾個角度來評論這部小說,包含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希加關於田園詩的評論,以及這部作品是不是哲學小說的問題。
濱口龍介的電影《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小說《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將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描寫提升到了新的層次,而濱口龍介以村上春樹的故事為基底,拍出不同於原著的電影。《在車上》獲獎無數,包含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坎城影展最佳劇本。這篇文章將從電影和原著的比較來審視這部大作。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飼養〉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中篇小說。這篇作品使得他拿下芥川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篇故事以飼養被俘虜的黑人士兵為主軸,翻弄主奴的概念,並推展至對於死亡、成長、戰爭的反思。
從50%的疏離到100%的幸福,這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重要基調。《遇見100%的女孩》是村上春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他在其中描繪許多瑣碎且無謂的日常片段,卻在這樣空虛的氛圍之下試著去捕捉某些日常所沒有的100%。這篇文章將評析其中的六篇小說。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愛慕虛榮」這個詞過度概括了人類的情感。艾倫狄波頓在《我愛身分地位》中區分了兩種愛:「浪漫之愛」和「地位之愛」。前者廣受人們討論,後者則較為私密,而且通常是以嘲諷的方式被提起,彷彿只有性格扭曲者會追求這種愛。然而,艾倫狄波頓指出,對於世人之愛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遍性或重要性上都不亞於浪漫之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在《笑忘書》之後的作品。不同於《笑忘書》分散書寫笑、忘、輕、不朽等概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輕與重為主軸來展開敘事,並提及媚俗的概念。這篇文章聚焦在這些概念,並從幾個角度來評論這部小說,包含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希加關於田園詩的評論,以及這部作品是不是哲學小說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2.《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3.《魔符》(The Talisman) 4.《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5.《戰慄遊戲》(Misery) 6.《Goth斷掌事件》 7.《只有你聽到Calling Y
Thumbnail
《索命黃道帶》是導演大衛·芬奇於2007年執導的美國犯罪懸疑電影,由傑克葛倫霍、馬克魯法洛機小勞勃道尼主演。本片描述美國史上最有名的連續殺人案「黃道帶殺手」的辦案過程跟案件的描繪,本案至今仍是未解的懸案,即使在電影中已經出現「夏洛克時刻」。 電影上映後,《黃道帶》案件再次被重啟調查。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共犯》——— 安・費瑟 注意!情節透露! 女主角芮妮活在她父親是個連續殺人兇手的陰影裡,因為她父親會把她當成誘餌, 故意吸引年輕女子來放鬆戒心,進而殺害棄屍。在最後一次的計畫中,一次不小心的失誤,讓受害者蓋比順利逃脫,而她父親也被繩之以法。 儘管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掉過去的陰影
Thumbnail
第一次看英國作者麗莎傑威爾的小說,《隱身黑暗的少女》不算頂級的懸疑小說,不過結局收得很好,整體感覺不錯。 小說一開始是一個很短的序曲,在情人節的午夜時份,一個少女跑向一個男人,結局未知。然後小說分為“之前”和“之後”。 之前是指在情人節那個序曲之前發生的事,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條線是一家四口搬到新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這部犯罪驚悚片在Netflix上架,我上映時在影廳觀賞,當時就感覺回味無窮,這次重看又看出一些感觸,其中政治與偏執心理的呈現直白寫意,雪莉林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繼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後...
Thumbnail
今天這個故事堪比《漢娜的遺言》,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白人女孩被黑人男孩強暴,最後有個不相關的人被關了11年的故事,我發誓這不是《野東西》那部電影。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承繼相當成功的第一集, 第二集維持了輕鬆明快的節奏, 而劇情的轉折也仍舊出乎意料。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1.《莉西的故事》(Lisey's Story) 2.《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 3.《魔符》(The Talisman) 4.《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5.《戰慄遊戲》(Misery) 6.《Goth斷掌事件》 7.《只有你聽到Calling Y
Thumbnail
《索命黃道帶》是導演大衛·芬奇於2007年執導的美國犯罪懸疑電影,由傑克葛倫霍、馬克魯法洛機小勞勃道尼主演。本片描述美國史上最有名的連續殺人案「黃道帶殺手」的辦案過程跟案件的描繪,本案至今仍是未解的懸案,即使在電影中已經出現「夏洛克時刻」。 電影上映後,《黃道帶》案件再次被重啟調查。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共犯》——— 安・費瑟 注意!情節透露! 女主角芮妮活在她父親是個連續殺人兇手的陰影裡,因為她父親會把她當成誘餌, 故意吸引年輕女子來放鬆戒心,進而殺害棄屍。在最後一次的計畫中,一次不小心的失誤,讓受害者蓋比順利逃脫,而她父親也被繩之以法。 儘管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掉過去的陰影
Thumbnail
第一次看英國作者麗莎傑威爾的小說,《隱身黑暗的少女》不算頂級的懸疑小說,不過結局收得很好,整體感覺不錯。 小說一開始是一個很短的序曲,在情人節的午夜時份,一個少女跑向一個男人,結局未知。然後小說分為“之前”和“之後”。 之前是指在情人節那個序曲之前發生的事,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條線是一家四口搬到新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這部犯罪驚悚片在Netflix上架,我上映時在影廳觀賞,當時就感覺回味無窮,這次重看又看出一些感觸,其中政治與偏執心理的呈現直白寫意,雪莉林伍德利(Shailene Woodley)繼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後...
Thumbnail
今天這個故事堪比《漢娜的遺言》,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白人女孩被黑人男孩強暴,最後有個不相關的人被關了11年的故事,我發誓這不是《野東西》那部電影。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承繼相當成功的第一集, 第二集維持了輕鬆明快的節奏, 而劇情的轉折也仍舊出乎意料。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