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在車上》與原著:濱口龍介的虛晃一招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微雷:評論內容涉及電影劇情,但不至於嚴重影響觀影體驗。

濱口龍介的電影《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小說,是以〈Drive My Car〉為基底,結合〈雪哈拉莎德〉與〈木野〉的情節,這三篇都收錄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將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描寫提升到了新的層次,而濱口龍介以村上春樹的故事為基底,拍出不同於原著的電影。《在車上》獲獎無數,包含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然而,觀眾的評價是好壞參半。這部電影值得談論的地方有很多,這篇文章將從電影和原著的比較來審視這部大作。

濱口龍介《在車上》

濱口龍介《在車上》

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村上春樹的距離感

人際之間的距離是村上春樹擅長描寫的主題。在早期的〈遇見100%的女孩〉中,他就已經掌握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契合卻錯過、緣淺但情深」的距離感。在〈Drive My Car〉中,他展示了人際距離的更多可能性。故事圍繞在資深男演員和年輕女司機在車上的對話:演員家福因酒駕和視力問題被吊銷駕照,需要找專屬司機。車廠推薦的司機美沙紀技術專業,面無表情,沉默寡言,令人感覺不到存在,反而讓家福能安心在車上大聲練習台詞。舒適的關係未必親密,親密的關係未必舒適。家福和美沙紀的距離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逐漸熟悉後,兩人聊到彼此的家庭與生活。美沙紀沒有朋友,家福也不交朋友,最後一次交友的對象是「曾經和太太睡覺的男人」。說到這裡,故事就開始有趣了。家福的婚姻生活相當滿足,除了妻子會和其他男人睡覺的事實外,就他所知至少有四段關係,這讓他無法理解。於是,在妻子因子宮頸癌去世後,他主動去邀請那名英俊的年輕男演員高槻到酒吧聊聊太太的往事。他對這個男人有好感,而且這個男人似乎還愛著他的妻子。後來兩人成為了好友,時常到酒吧聊有關於太太的往事。家福和高槻的關係相當微妙。對於曾經和太太睡覺的人,家福沒有憤怒,只有困惑,而這股困惑使他去理解高槻,想從和高槻的談話中去重新理解自己的妻子。

人際關係的問題,最終還是回到「人與人之間是否有辦法互相理解」的論題上。家福和妻子的關係緊密,卻始終無法理解妻子的出軌行為,這讓他感覺自己有著致命的盲點,而這個問題也隨著妻子的死去而無法獲得解答。高槻卻認為所有人都有著同樣的盲點,所以家福無須太過自責。我們無法真正看清別人,只能凝視自己的內心。誰的觀點才是對的,故事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也許這個問題可以留待讀者思考,但回到家福和美沙紀的關係,家福也是始終無法理解她。從開始的沉默寡言,到最後家福努力去感覺她換檔的時間點卻依然無法掌握。「一切都太平滑了,充滿秘密。」道出了互相理解的困難,但家福卻安然睡去。人際關係的重點或許並不在於理解,而在於保持舒適的距離。

面對理解的困難,家福以認真演戲來應對。面對出軌的妻子、曾和自己太太睡覺的高槻,家福都能發揮演技,在沒有觀眾的時候、和對方無比靠近的時候,騙過他人也騙過自己。「在表演時,可以變成自己以外的人。而且結束之後,又可以恢復成自己。」這是他喜歡表演的原因。到了故事最後,敘事者說回來的時候和先前並不是相同的地方,這代表在表演的過程中自己也有什麼改變或被改變了。「而且我們都在演戲。」他很清楚演戲在人際關係中的必要性。這並不是壞事,而是基本的事實。人與人的相處除了演戲與還原,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一點點地發生改變。家福和美沙紀的關係也是如此,那平滑且神秘的換檔時機是這篇小說引人入勝的地方。


三角的敘事結構

這篇小說主要是由家福和美沙紀的對話所構成,妻子和高槻則是在家福的回憶和說話內容中出現,其中佔了較多篇幅的其實是高槻。於是,這篇小說不是單純的發生在現場的故事,而是採用親近的第三人稱觀點,描述主角向第三人訴說自身故事的故事。在這個結構下,家福、高槻、美沙紀這三方的比重必須維持平衡,否則將造成特定角色失去重量,使得整體敘事不知所云。

對此,村上春樹的做法並不是讓這三個角色完全對稱,而是讓他們完全不對稱:對話的主導者是家福,而在家福所說的故事中,他所追問的對象是高槻;美沙紀雖然也有談及自己的過去,但份量不多,主要還是在對於家福的故事做出回應。就此而言,兩個男人的觀點隱沒在美沙紀面無表情的回應中,從而達到了平衡。這在相當程度上呼應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情節基調。在這篇故事中,作為駕駛的女人載著困惑的男人,開往被稱為生活的彼方。美沙紀這個角色充滿神秘感,富含象徵性詮釋的空間,這和在電影中有很大的不同。

濱口龍介《在車上》

濱口龍介《在車上》

濱口龍介的虛晃一招

在電影的前半部份,濱口龍介並沒有做出太多改編,主要是改動敘事的時間線,並加入幾個配角。但電影和小說的敘事方式本就不同,這讓故事的角色和情節在幾個重要的面向上發生了變化。首先,小說採取倒敘法,是從車上的對話去回顧過去的經歷,而電影採取順序法,從家福和妻子的生活開始敘事。這點合情合理,對於把短篇小說改編成長篇電影而言甚至可能是必要的。

再者,小說採取親近的第三人稱觀點,即雖然以第三人稱來稱呼主角,但基本上是從主角的觀點看待事物。這使得我們可以知道家福對於許多事情的看法,並讓家福成為踏上旅程的主人翁。在電影中,敘事的主要媒介從文字變成影像,我們無法直接知道家福對於事物的看法。更何況電影中的家福沉默寡言,情感內斂,儘管有種高深莫測的魅力,但在電影的前半部份並不像是具有厚度的圓型人物。反而是高槻在電影中變得更立體。在小說中,高槻是個單純且痴情的年輕演員,家福甚至對他有好感。但電影中的高槻看起來就是個渾球,無法控制自己和粉絲與同事發生關係,還對路邊拍照者大打出手,最終自毀前程。但如此渾球的設定反而讓這個角色有成為踏上旅程者的潛力,特別是在他坦承自身缺陷,看似即將開啟新人生的時候,幾乎快要取代了主角的地位。

最後,電影在情節上的最大改編是加入了《凡尼亞舅舅》的劇場演出工作,這讓劇情有了主軸,也就是在反覆排演後走向最終的公開演出。作為導演的家福認為自己無法再承接凡尼亞這個角色,於是讓來試鏡的高槻演出這個角色。起初高槻認為自己無法勝任這個角色,但家福告訴他表演可以帶出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的化學變化。高槻表現不好,是因為他沒有把自己交出去。劇情開展至此,劇場的演出似乎是對於高槻的試煉,而不是對於家福的試煉。如果真的這樣發展下去,也許也會是有趣的改編,但濱口龍介做了更高明的操作。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家福和高槻長談後,高槻在排演中大有進步,家福剛稱讚完,警察就走了進來。原來前幾天晚上高槻毆打了路邊拍照者,後者傷重不治,這讓高槻被以傷害致死罪逮捕,公演面臨取消的危機,除非家福下場來演。這個操作把高槻打回原型:浪子回頭只是假象,真相是他還是控制不了自己。接受試煉的圓型人物變回功能性的扁型人物,這是說故事的經典技巧。同時,家福也被拉上試煉的舞台。「光是念出他的劇本,真實的自己就會被拉扯出來。」他曾是如此畏懼契訶夫,如此畏懼面對真實的自己,如今卻被迫面臨抉擇。無法決定的他,希望美沙紀能載他去她的家鄉看看,於是兩人展開尋找救贖的公路之旅。

後來發生了什麼,似乎不是至關重要,因為觀眾都知道家福最後會接下這個角色,並以戲劇公演來為電影收尾。家福和美沙紀的公路之旅或許太過於心靈雞湯,但至少畫面很美。電影運用許多廣角鏡頭來捕捉車輛在空間中的移動,呈現出孤獨感,又多次給出從車裡向後看的主觀鏡頭,代表回顧過去。這是以電影的風格來彌補在敘事上的不足。不過,戲劇公演的部份就沒那麼理想了。在戲劇結尾中,索尼亞在家福飾演的凡尼亞身後用手語比出了漫長獨白。在敘事上是精湛的情感昇華,但在電影風格上卻乏善可陳:畫面幾乎是靜止和靜音,觀眾只能看著手語和字幕努力去捕捉情感。儘管以手語來表達有不透過有聲語言來互相理解的意涵,但在電影風格上還是相當挑戰觀眾的審美。

對我來說,因為前面的敘事轉折太高明了,所以後面的敘事單調感覺起來沒那麼糟糕。故事的高潮就在家福面臨抉擇的那一刻,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了。相比於小說,電影更側重描寫家福逃避的一面。我個人更喜歡小說中以認真演戲來面對生活的家福,但電影將演戲詮釋為逃避也不失為一種觀點,這也使得角色更有厚度,故事更有戲劇張力。


不同的三角敘事

雖然情節有所改編,但故事的主要論題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家福試著去理解,認為表演可以引出自我並連結他人,而高槻認為無法看清別人,只能凝視自己。這方面的對比有呈現出原著的精神。不過,我比較不喜歡電影對於美沙紀這個角色的處理。

相比於在小說中的淡漠,電影更強調美沙紀和家福的相似之處。在電影中,他們都曾因為自己的膽怯而錯失了有可能救起家人的機會。「活下來的人,只能不斷思索著死者的事。」美沙紀的這段台詞令人想到《挪威的森林》。在尋找救贖的公路之旅中,兩人互相傾訴過去,最後在雪中相擁,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在小說中美沙紀也有勸慰家福,差別在於距離感:小說中的美沙紀只做小篇幅的自我揭露和簡潔的評論,電影中的美沙紀說了更多自己的故事,也有更為劇烈的情感表現。這使得她在電影的最後失去了神祕感,成為和家福互相對應的角色。

改編作品未必要忠於原著,但調整美沙紀的定位還是有幾個缺點。首先,如果美沙紀和家福是一樣的,那她就失去了勸慰家福的立場,因為勸慰家福就像在勸慰自己,兩個人像是在互相取暖。在原著中美沙紀某種程度上是從女人的角度來評論家福的看法,這點在電影中完全看不到。前文提到村上春樹的三角敘事是讓這些角色不對稱,並讓男人的看法隱沒在女人的回應之中。由這種方式所維持的微妙平衡在電影中被打破了。

再者,美沙紀的戲份在電影前後段有很大差別。電影前半段主要是家福和高槻在對話,後半段因為高槻被逮捕,美沙紀才浮現出來。這使得這個角色看起來很功能性,是為了讓家福得到救贖而安排的角色。相較之下,村上春樹的三角敘事更為均衡,因為在家福敘述他和高槻的對話時,美沙紀始終是在場的。

「一切都太平滑了,充滿秘密。」這似乎是電影難以呈現出的感覺,而村上春樹試圖透過小說去捕捉。相較於此,濱口龍介透過電影所捕捉的是漫長人生道路上對於生者的救贖。跟隨鏡頭的移動,我們發現原來自己也在車上,在回顧過去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前進著。

*引文出自:《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時報出版。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飼養〉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中篇小說。這篇作品使得他拿下芥川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篇故事以飼養被俘虜的黑人士兵為主軸,翻弄主奴的概念,並推展至對於死亡、成長、戰爭的反思。
從50%的疏離到100%的幸福,這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重要基調。《遇見100%的女孩》是村上春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他在其中描繪許多瑣碎且無謂的日常片段,卻在這樣空虛的氛圍之下試著去捕捉某些日常所沒有的100%。這篇文章將評析其中的六篇小說。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愛慕虛榮」這個詞過度概括了人類的情感。艾倫狄波頓在《我愛身分地位》中區分了兩種愛:「浪漫之愛」和「地位之愛」。前者廣受人們討論,後者則較為私密,而且通常是以嘲諷的方式被提起,彷彿只有性格扭曲者會追求這種愛。然而,艾倫狄波頓指出,對於世人之愛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遍性或重要性上都不亞於浪漫之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在《笑忘書》之後的作品。不同於《笑忘書》分散書寫笑、忘、輕、不朽等概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輕與重為主軸來展開敘事,並提及媚俗的概念。這篇文章聚焦在這些概念,並從幾個角度來評論這部小說,包含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希加關於田園詩的評論,以及這部作品是不是哲學小說的問題。
《奧本海默》片尾的「連鎖反應」給予觀眾想像空間。相較於此,《奇愛博士》是在描繪這種連鎖反應,以及人們如何「愛上」這種連鎖反應。相較於庫柏力克的其他電影,《奇愛博士》風格幽默,敘事簡明,卻不減損其所欲傳達的意義,在影史上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這篇文章將闡述這部電影中的連鎖反應,並帶入一點精神分析的觀點。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飼養〉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中篇小說。這篇作品使得他拿下芥川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篇故事以飼養被俘虜的黑人士兵為主軸,翻弄主奴的概念,並推展至對於死亡、成長、戰爭的反思。
從50%的疏離到100%的幸福,這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重要基調。《遇見100%的女孩》是村上春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他在其中描繪許多瑣碎且無謂的日常片段,卻在這樣空虛的氛圍之下試著去捕捉某些日常所沒有的100%。這篇文章將評析其中的六篇小說。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愛慕虛榮」這個詞過度概括了人類的情感。艾倫狄波頓在《我愛身分地位》中區分了兩種愛:「浪漫之愛」和「地位之愛」。前者廣受人們討論,後者則較為私密,而且通常是以嘲諷的方式被提起,彷彿只有性格扭曲者會追求這種愛。然而,艾倫狄波頓指出,對於世人之愛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遍性或重要性上都不亞於浪漫之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在《笑忘書》之後的作品。不同於《笑忘書》分散書寫笑、忘、輕、不朽等概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輕與重為主軸來展開敘事,並提及媚俗的概念。這篇文章聚焦在這些概念,並從幾個角度來評論這部小說,包含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希加關於田園詩的評論,以及這部作品是不是哲學小說的問題。
《奧本海默》片尾的「連鎖反應」給予觀眾想像空間。相較於此,《奇愛博士》是在描繪這種連鎖反應,以及人們如何「愛上」這種連鎖反應。相較於庫柏力克的其他電影,《奇愛博士》風格幽默,敘事簡明,卻不減損其所欲傳達的意義,在影史上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這篇文章將闡述這部電影中的連鎖反應,並帶入一點精神分析的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這部電影《鬼才之道》講述了女鬼「同學」為了不被消失而在鬼界掙扎求生的故事。以幽冥藝界為背景,展現了平凡人」鬼在鬼界的奮鬥與成長。角色們面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並反思人生的意義。影片節奏輕快,融入笑點和人生思考,讓觀眾感受到笑中帶淚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互動,我們看到即使在死後,人生的挑戰依然存在。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西班牙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不論是中文片名,或英文原名《Robot Dreams》,都深具意境。一部談論「告別」的作品,以數個「夢境」刻畫角色情感關係。全片未出現任何一句台詞,甚至以「狗狗與機器人」作為主角,卻令觀眾在走出影廳的那刻起,在心上吹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Thumbnail
《在車上》熱潮時我並沒有跟上,但三年後首次觀看卻極度震撼。濱口龍介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將所有的不凡變得平凡又深植人心,《偶然與想像》是如此,《在車上》亦如是。至於兩部作品的共通點,我覺得或許是「人與人」。
Thumbnail
從跳脫生命和言語的故事,刻畫出勝過千言萬語的感情關係,如同他們分開,但又在一起。
Thumbnail
作愛的確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人生體驗,伴隨著渴望的痛苦、奔忙、傾全身之力地想要達到高潮的瞬間,有時你以為你是在和另一個人完成這麼一件身體交纏或靈魂相依的事,但實則是在等待某一瞬間整個宇宙只有自己能夠抵達那個無人能曉的境界,有沒有高潮,只有自己知道,尤其是女人。
Thumbnail
《在車上》有許多對話,語言在這部片本質上是死的狀態,如同男主角家福悠介 希望演員們不帶情緒與表情地讀文本。死或是疏離的狀態,總有那麼一刻,它會濃烈得像故事裡的八目鰻。每滴情感是多麼珍貴,不到最後一刻,它不會輕易流出,但在那之前,又有誰能抵擋得了痛苦與寂寞相伴? 多少人在那之前,早已尋求另一段關係。
Thumbnail
看在車上,就好像真的在看村上春樹的小說一樣,我腦袋被迫被分成平行世界,像《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左腦與右腦被分割開來、影子與本體被切斷,而在車上,就是戲中與真實人生,被完美分割。 結語
Thumbnail
其實,《在車上》的岡田將生讓我一直出戲。 先前看過他演的《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再到《在車上》,覺得他的詮釋方式都差不多。前兩部的演法都比較用力,勉強能帶出角色特質。但《在車上》中飾演的「高槻」是一個很日常的角色,他就好像不太有施力點去處理這個角色的獨特性。
Thumbnail
連假的最後一天去看了《在車上》。原本以為剛看完《昨日的美食》之後接著看同一個演員的其他電影,會很難入戲,結果完全不會。 雖然看過幾部西島秀俊的電視劇,但直到《在車上》才為他的演技所震撼。雖然和《昨》有著差不多的髮型、差不多的穿著打扮,但他在《在車上》所呈現的表演方式和氣場完全不一樣,讓人明顯感受到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這部電影《鬼才之道》講述了女鬼「同學」為了不被消失而在鬼界掙扎求生的故事。以幽冥藝界為背景,展現了平凡人」鬼在鬼界的奮鬥與成長。角色們面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並反思人生的意義。影片節奏輕快,融入笑點和人生思考,讓觀眾感受到笑中帶淚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互動,我們看到即使在死後,人生的挑戰依然存在。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西班牙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不論是中文片名,或英文原名《Robot Dreams》,都深具意境。一部談論「告別」的作品,以數個「夢境」刻畫角色情感關係。全片未出現任何一句台詞,甚至以「狗狗與機器人」作為主角,卻令觀眾在走出影廳的那刻起,在心上吹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Thumbnail
《在車上》熱潮時我並沒有跟上,但三年後首次觀看卻極度震撼。濱口龍介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將所有的不凡變得平凡又深植人心,《偶然與想像》是如此,《在車上》亦如是。至於兩部作品的共通點,我覺得或許是「人與人」。
Thumbnail
從跳脫生命和言語的故事,刻畫出勝過千言萬語的感情關係,如同他們分開,但又在一起。
Thumbnail
作愛的確是一種非常美妙的人生體驗,伴隨著渴望的痛苦、奔忙、傾全身之力地想要達到高潮的瞬間,有時你以為你是在和另一個人完成這麼一件身體交纏或靈魂相依的事,但實則是在等待某一瞬間整個宇宙只有自己能夠抵達那個無人能曉的境界,有沒有高潮,只有自己知道,尤其是女人。
Thumbnail
《在車上》有許多對話,語言在這部片本質上是死的狀態,如同男主角家福悠介 希望演員們不帶情緒與表情地讀文本。死或是疏離的狀態,總有那麼一刻,它會濃烈得像故事裡的八目鰻。每滴情感是多麼珍貴,不到最後一刻,它不會輕易流出,但在那之前,又有誰能抵擋得了痛苦與寂寞相伴? 多少人在那之前,早已尋求另一段關係。
Thumbnail
看在車上,就好像真的在看村上春樹的小說一樣,我腦袋被迫被分成平行世界,像《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左腦與右腦被分割開來、影子與本體被切斷,而在車上,就是戲中與真實人生,被完美分割。 結語
Thumbnail
其實,《在車上》的岡田將生讓我一直出戲。 先前看過他演的《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再到《在車上》,覺得他的詮釋方式都差不多。前兩部的演法都比較用力,勉強能帶出角色特質。但《在車上》中飾演的「高槻」是一個很日常的角色,他就好像不太有施力點去處理這個角色的獨特性。
Thumbnail
連假的最後一天去看了《在車上》。原本以為剛看完《昨日的美食》之後接著看同一個演員的其他電影,會很難入戲,結果完全不會。 雖然看過幾部西島秀俊的電視劇,但直到《在車上》才為他的演技所震撼。雖然和《昨》有著差不多的髮型、差不多的穿著打扮,但他在《在車上》所呈現的表演方式和氣場完全不一樣,讓人明顯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