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面對 AI 內容大亂鬥,如何解決資訊焦慮?feat.愛料理 / INSIDE 共同創辦人 fOx

這次電子報的內容比較特別,是訪談形式的精華內容,再加上一些我的心得和學習。

這是節目第一次有來賓,他就是我的偶像、電子報成長的 key person 蕭上農 fOx。

主要聊了,他如何辦到很勤地在追科技時事和內容?也能在眾多資訊中有自己的想法?還有為什麼想要每天產圖、做短影音?想知道完整聊了什麼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對科技新聞保持好奇、但又不焦慮:讓這件事變成習慣

很常看 fOx 一天分享蠻多科技新知或資訊,其中也有些他的觀察和想法。第一個問題是我蠻好奇的,「他如何在閱讀這麼多科技內容同時保持好奇,但又不會讓自己太焦慮?」

「這變成了一種習慣,」吸收這些科技內容或資訊,對他來說是從過去 15 年來都在做的事。

最早從 2008 年開始,他會上 BBS 看相關內容,到後來成立科技媒體 Inside,甚至是現在,都是會主動去閱讀、吸收這些資訊。

剛開始成立科技媒體 Inside 的想法是,平常會閱讀《TechCrunch》《The Verge》等內容,其中也會有分析當時很紅的 Facebook 等,但當時台灣沒有出現類似的東西。

本身很常在追科技新聞,再加上也在網路產業工作,他們想有沒有辦法在台灣也做類似的事情,最後也就成立了 Inside。

當固定吸收科技內容這件事變成習慣後,這一切就變得蠻自然,就也就不太會有焦慮的問題。

盡可能讓自己看原文、第一手資料

「生成式 AI 出現後,你覺得內容大亂鬥時代有發生嗎?」

生成式 AI 出現,內容產製的過程變得比以前更加容易,輸入 Prompt 就能跑出各種文章、影像等。這也使得內容變得爆炸太多,其中低劣的內容也變得很多。

fOx 認為,「這情況確實有發生,而他發覺如果你沒有用心去寫的話,內容是浮不出來的。」

實際上我們不缺內容,因為過去也有內容農場的文章存在,最終取決於人們有沒有消費它。一旦沒有這麼多人消費,自然這些內容就不會存在,甚至跑到你面前。

當主動去搜尋、關注你想關注的領域時,低劣內容就不容易跑到你面前。fOx 提到,他還是喜歡直接看國外的內容,看到的內容最多可能是二手的消息,比較不會是 3、4、5 或 N 手的內容。

畢竟每個人都會有主觀的偏見,經過太多手資訊的內容,很可能會存在一些立場和偏見,這會影響他判斷、分析一件事。

我的閱讀資訊來源也幾乎是這樣,通常以國外內容為主,盡可能會交叉比對有些無法講得通的地方,讓資訊盡量是客觀的。

有了 AI 工具,看英文速度跟中文一樣快

「AI 出現後,看英文的速度跟中文一樣快。而且,有了這些 AI 工具,我就更傾向去消費這些第一手資訊,也可以更快速吸收這些原文的東西。」

fOx 提到,他現在最大的感嘆就是沒有時間,即便是 Lex Fridman 的訪談都兩小時起跳,但開五倍速也還是要花上一小時才能看完。

這點我也蠻有感的,因為煩惱是內容太多沒有時間看。回顧近一年裡的閱讀量變之前高很多,原本就會找原文資料來看,有了 AI 工具之後,讓閱讀或吸收知識上,變得更方便。

推薦兩個近一年裡常使用的外掛工具:沉浸式翻譯、Trancy。

  • 沉浸式翻譯:它可以把逐段翻譯文章,中英文可以對照看。 蠻喜歡的一個功能,是他可以把 epub 檔案丟進去變成雙語書。檔案又可以再丟進 Readwise Reader 慢慢看。
  • Trancy:它可以支援 Youtube、Netflix 雙語影片字幕的支援。 一個超讚的功能是,可以輸出字幕,用它來看 Podcast 或影片,會快很多,也可以挑比較感興趣的段落來看。

日更:很多事就是累積、持續做

印象蠻深刻的一個 takeway 是「持續做一件事」。fOx 提到,有給自己一個目標是每天都要發一支短影音、一張 AI 生成的圖,每週都要錄一集 Podcast。

幾乎是日更在做短影音、AI 生成圖和追蹤各種科技內容,目前 AI 圖也要做了一年。這個執行力實在讓人佩服。

「持續做、累積到一段時間內,他會有他的能量在。回顧所有不管是 Podcast、YouTube 上面的創作者都有類似軌跡,在這之中持續做、不斷調整、不斷調整方向。」

他也談到,除了想持續累積之外,做短影音的目標是想讓自己更熟悉這個媒介。不管是TikTok 或是 Instagram 的 Reels,看起來都是接下來的流量紅利,需要了解這裡面的生態大概長什麼樣子。

結語

還蠻喜歡這集的訪談,因為有偶像濾鏡。跟厲害的人交流,總是覺得很讚、很有收穫。

只能用一個關鍵字貫穿這集訪談的話,大概會是「習慣」。因為是長久以來的習慣,焦慮的感覺就會少一些。

這點還蠻有共鳴的,之前在讀者回饋中看到一個問題是「如何一直寫下去?」

想了一下這問題,因為我是一個很不會記東西的人,所以只好寫下來,才會有更深入的思考。某種程度,寫作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擅長的習慣。

於「習慣養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系列文章。

能夠日更或是堅持做一件事的人,都讓人非常佩服。過去,我們也在《創作經營之道:Ben Thompson 、Packy McCormick》討論過類似的概念。重點是,還在這過程中不斷迭代。

fOx 提到,「每件事都是 MVP」。在這過程中就不斷修正,把事情往前推進。在一開始他們用最簡單的錄影設備,錄整個 Podcast 訪談過程,再把剪成數支短影音。或是,翻譯各種他覺得還不錯的訪談影片。

後來,我發現要把每件事當作 MVP 最困難的不是持續修正,而是在一開始得先把還不夠好的東西推出去的心理障礙。

這幾乎就是在做 Podcast 上的感想。

和寫作相比,我沒有很擅長講話,甚至還要對鏡頭說話。但只有透過不同媒介,才能把內容再往外推,所以接受挑戰、做下去。接著,在這幾個月內錄了超過十次,似乎也跨過了那道心理障礙後,慢慢掌握了錄音的節奏與感覺。

雖然說在表達上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不過和前幾次相比,幾乎每次有比前一次更好(用力拍肩)。跨越了心理障礙後,就是持續修正,永遠都只能不斷迭代了。

想知道完整聊了什麼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 Podcast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