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人」為重,就無法雙語教學

一次聚會,來自不同縣市的三個老師,寒暄一陣子後,初見面的友人A問友人B說:「你教什麼?」B回答:「我教『人』」。是啊!課堂上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國民教育也開宗明義寫著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教師這個工作就是這麼充滿生氣。

一陣蘊含默契的笑聲之後,我腦海浮現一個尷尬的教學畫面,學生沒有被當成活跳跳的人在對話,只有刻板的對話被置入,只有限縮的答案被鼓勵,國小雙語自然的教學畫面。

中年級的自然課程主要目標是引發學生興趣,著重觀察與體驗。學生透過想像力與好奇心探索,並操作儀器進行實驗。但從部分領域雙語教學的網站公告的雙語教學教案及影片範例,僅見生硬的對話。舉空氣的單元為例,雖然教學內容重在讓學生發現空氣具有重量佔有體積,但學習過程中透過不斷的探尋和提問,陪伴學生有新發現,亦是重要的學習表現。但雙語教學教案這樣寫著:

T: Let’s make a guess. If we put a paper ball at the bottom of the cup, place the cup upside down, and then put it into the water straightly, will the paper ball get wet?
Ss: No, .... /Yes, ....
T: Let’s do this paper ball experiment on your own.
T: Why didn’t(did) your paper ball get wet?
Ss: There’s air. / Water goes in. / Ss can answer freely.
T: Use a pump to blow up a balloon. Why does the balloon get bigger? Ss: 因為你打更多氣進去/ 因為空氣變多了/ Ss can answer freely.
T: The balloon gets bigger because air takes up space.

108課綱公告迄今已有五年,自然教師被要求不斷精進,教材也緊扣探究導向編撰完成,如今教師依照教材進行教學就能陪伴學生探究並自然歸納出這些學習內容。反觀雙語教學教案,因語言的隔閡,還有刻意置入的單字及句型,教師提問與引導都僅能在最表淺的層面,未能使用開放的、深度的提問,使得學生的思考邏輯無法建立,問題解決能力也無法施展,課堂最後都走向千篇壹律的結局——【教師直接陳述知識】。鋪陳了兩節課只是為了疊加這些英語單字,灌輸知識,犧牲掉教學過程中需要完成的思考與溝通,不僅學生,我猜連老師都覺得無聊至極。

無論是自己或是別人的自然課中,我最喜歡的是師生熱絡討論的時候,學生帶著好奇心發問,師生是彼此信任的,而這個信賴與友善的『空氣』,讓大家專注地聆聽,然後再次說出想法,這樣的課堂對話才能流暢的持續,最終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而這個美好的畫面在雙語教學中無論哪個領域都看不見。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先備知識及能力,基礎教育的課堂唯有使用母語,才能讓師生都安心的發言及聆聽,才有更多可能的答案及溝通,激發更多的想像力及創造力。雙語教學雖打著以學科知能學習為主的口號,但示範的內容卻根本沒有理解108課綱的核心素養,教學示範都停留在教師灌輸知識,學生接收訊息並書寫,這樣的教學反覆實施之後只能製造出會講英文的機器人。

當政府用全球競合力為藉口,強行推動雙語教育時,似乎忽略了全球競合力的核心理念是以尊重人性尊嚴為前提。請把台灣的學生視為「人」,永遠存在差異性、未知性、感性的人,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應被重視,每一個決定都該被尊重,每一個行動都該被期待。

雙語教育之下,Mind the Step.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