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奉俊昊《殺人回憶》:真實的事件,虛構的正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防雷:評論內容涉及重要劇情,尚未觀影者慎入!

同樣是改編自真實懸案,《殺人回憶》遠比《索命黃道帶》更有戲劇張力。本片是奉俊昊的成名作,改編自南韓真實的連環殺人案,被視為韓國影史的最佳電影之一。這篇文章將評析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並對照電影之外的時空背景,除了指出可能的兇手,也指出「殺人回憶」背後的隱喻。

奉俊昊《殺人回憶》

奉俊昊《殺人回憶》

雙重立體人物

如同許多以謀殺案為題材的電影,《殺人回憶》也有不同辦案手法的對比,然而其不將對比侷限在「古老/科學」或是「傳統/現代」的刻板概念上,而是使用角色作為對比的載體,並讓角色的性格在劇情前後交叉反轉:原本傳統的人變得現代,原本現代的人變得傳統。這使得角色的性格更為多面與立體,並將情節與人物緊密地扣合,兩者相得益彰。

故事從朴警官查案開始。朴警官不只是辦案方式傳統,還會在鎖定嫌疑人後捏造證據,加上刑求來逼嫌疑人認罪。後來徐警官加入辦案,來自首爾的他講求科學與事實,屢次要求朴警官釋放已經認罪的嫌疑人。劇情至此像是要讓代表科學的徐警官破案,證明法網恢恢,終能找出真相,卻發生了反轉。警方始終無法逮捕兇手,受害者不斷增加,朴警官終於覺悟到傳統的查案方法對這名兇手沒有用,而徐警官沉陷在錯過兇手的自責中,不顧一切想要除掉兇手。

在查案的最後階段,有幾條重要線索指向工人朴賢奎,但仍然缺乏直接的證據。他們終於找到機會,將朴賢奎的基因資料和受害者遺體上的基因資料送去美國比對。他們深信只要結果出來就能將其繩之以法。在收到檢驗報告前,有位女學生成為受害者。見到遺體的慘狀,憤怒的徐警官把朴賢奎拖到火車隧道口,想動用私刑將其槍決。此時,朴警官大喊不要衝動,並將檢驗報告交給徐警官。徐警官打開報告,看到結果是「不完全吻合」,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仍然試圖槍決朴賢奎,此時阻止他的竟是曾經刑求嫌疑人的朴警官。

正當三人扭打僵持,火車從隧道口開出,三人紛紛跳開:徐警官和朴警官在一邊,朴賢奎在另一邊。代表現代化的火車輾過了從美國回來的報告書。當火車離開,朴賢奎已不在原處,原來是朝著漆黑的隧道內走去。徐警官連開數槍後被朴警官阻止。倒地的朴賢奎似乎未被擊中,隨後站起來繼續向黑暗走去。徐警官持槍的憤怒情緒,加上朴警官的高聲阻止,使人想到《火線追緝令》的經典結局。但在這部電影中兩人的對比更為強烈。


虛構的正義

整部電影都沒能找出確定的兇手,但給人的感受卻不是一場空。隨著劇情急轉直下,徐警官的憤怒把觀眾捲入情節之中:我們那麼努力追求真相,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我們跟著徐警官的視角,看鄉下警察的迂腐:為了破案捏造證據,刑求逼供,在媒體面前擺出勝利的手勢。本以為科學可以主持正義,可是當科學的結果和我們心中所想不同,我們真的能接受自己的想法可能是錯的,兇手還在逍遙法外嗎?到頭來,朴警官和徐警官所追求的都只是虛構的正義,只是用自認為正確的方法懲罰兇手的感覺,而正義感最後轉變為私刑暴力。

世界如此廣大,追求真相何其困難。有一幕,徐警官為了尋找線索站在垃圾山上的取鏡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世界上有警察抓不到的罪犯,那人民肯定會整日活在恐懼中。可是,如果為了抓到罪犯而讓警察無所不為,那可能也同樣恐怖。報紙可以刊登警察破案的樣子來給予人民安全感,但鎮上的人們都知道那些是刑求而來。在保健室中,女學生本來不想讓徐警官幫她貼OK蹦,徐警官說妳還小不用害羞,她才掀起衣服,代表人民為了獲得保護而把身體交給警察。如此細心照護人民的警察,同時也是會在隧道口將嫌疑人槍決的警察,令人不寒而慄。


兇手到底是誰

隨著受害者不斷增加,兇手帶給觀眾的心理壓力愈來愈大。在電影中,從雨中的草叢中竄出並撲向鏡頭的兇手非常驚悚,爬行的樣子令人想到邪惡的非人生物。這個為數不多的正臉鏡頭非常迅速,快到讓觀眾看不清兇手的長相,這使得觀眾感覺自己看到兇手了,但事實上距離真相還很遙遠。不同於《索命黃道帶》的不規則犯案,這部電影的兇手總是在雨天犯案,總是採取相似的犯案手法,受害者也有相似之處,而且當天電台都會播《悲傷情歌》。這些規律性使得兇手的形象更為立體,也使觀眾更想知道他是誰。

在電影中,被認為是兇手的嫌疑人朴賢奎的基因資料不吻合,案件陷入羅生門。以實際案件而言,參考維基百科的整理,電影所改編的案件從1986到1991年間「調查了21280個嫌犯,鑑定570組的DNA、180根毛髮、40116枚指紋,但還是一無所獲」。到了2019年,也就是這部電影上映的16年之後,警方才從犯罪資料庫中比對出真兇李春在,當時他正因其他案件在獄中服刑。這位真兇過去有被列為嫌疑犯調查,但因為血型和證據不合而被錯放,後續推測可能是證據受到汙染。對照電影情節,也許基因資料不合的朴賢奎正是兇手,只是以當時的證據和技術無法確定。倘若如此,應該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放過可能的兇手嗎?對於這個問題的掙扎正是徐警官的掙扎,這種掙扎也反映出掌控權威者的無力與焦慮。


由上而下的暴力

在《殺人回憶》中,暴力的畫面大多是由上而下的:警察經常做出往下踹的動作、審問嫌疑人的房間在地下室、兇手總是把被害人壓在地上。相反地,反抗的動作大多是由下而上:朴警官的跟班容九經常用腳教訓嫌疑人,結果在和民眾衝突時被木板上的鐵釘刺穿腳,因破傷風而被迫截肢;女學生被兇手綁住時,由下往上看向兇手的臉;在火車隧道口,徐警官拿槍指著朴賢奎時,朴賢奎用地上的石頭反擊。這些方向的一致性形成了鮮明的電影風格。

除了風格以外,電影中的暴力也呼應社會環境。在電影開頭的麥田案發現場旁,男孩不斷模仿警察講話,代表大人的暴力終究會複製到孩子身上,由上而下延續下去。在女學生遇害那晚,警力在隔壁城鎮鎮壓學生運動而無法前來支援,暗指當時的社會環境處於威權與民主的轉捩點,也就是1980年代的南韓。

作為故事主要視角的朴警官在多年後改做商人,回到最初發現屍體的麥田旁看著水溝,路過的小女孩說前幾天也有個人看著那裡,說是很久以前在那裡做了某件事,所以回來看看。這也許就是片名「殺人回憶」之所在:兇手回顧自己過去的暴力,警察也在回顧自己過去的暴力,觀眾也在回顧過去社會的暴力。殺人回憶就是對於國家暴力的回憶,也是一種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知之後 After Ignorance
31會員
70內容數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2025/03/23
大量的移動鏡頭,即使定格鏡頭也搭配焦點變化或物體運動,加上誇張的光線,呈現出影像的流動感,形成超現實的風格,也呼應故事的伏筆。 在流動感的基調下,靜止的特寫反襯出情感:宥俊主觀鏡頭下家中靜止的鋼琴呈現出恐懼;演奏會上身旁的空位呈現出寂寞;觀景台上的吻、多次從臉頰上滑落的淚,都沒有多餘的台詞。
Thumbnail
2025/03/23
大量的移動鏡頭,即使定格鏡頭也搭配焦點變化或物體運動,加上誇張的光線,呈現出影像的流動感,形成超現實的風格,也呼應故事的伏筆。 在流動感的基調下,靜止的特寫反襯出情感:宥俊主觀鏡頭下家中靜止的鋼琴呈現出恐懼;演奏會上身旁的空位呈現出寂寞;觀景台上的吻、多次從臉頰上滑落的淚,都沒有多餘的台詞。
Thumbnail
2025/03/14
人是100%的社會動物嗎?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所遲疑,就不應該完全相信阿德勒。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會面臨三大問題:職業、社交、兩性。這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與其他人合作,並且維繫人類的延續。這樣的觀點是以人類群體的生存與延續為目的,思考採取哪些手段最為適當,具有濃厚的目的論色彩。
Thumbnail
2025/03/14
人是100%的社會動物嗎?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所遲疑,就不應該完全相信阿德勒。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會面臨三大問題:職業、社交、兩性。這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與其他人合作,並且維繫人類的延續。這樣的觀點是以人類群體的生存與延續為目的,思考採取哪些手段最為適當,具有濃厚的目的論色彩。
Thumbnail
2025/03/08
階級、殖民、怪物,還是那個奉俊昊,沒有因為複製人就落入空泛的哲學討論,還是在做擅長的社會批判和諷刺。 電影的情感核心是反物化:反對人類列印、反對物化女性、反對壓迫原住民。人類列印到底好不好,其實不重要。廢除人類列印只是一種隱喻,真正想廢除的是把人視為消耗品的體制。
Thumbnail
2025/03/08
階級、殖民、怪物,還是那個奉俊昊,沒有因為複製人就落入空泛的哲學討論,還是在做擅長的社會批判和諷刺。 電影的情感核心是反物化:反對人類列印、反對物化女性、反對壓迫原住民。人類列印到底好不好,其實不重要。廢除人類列印只是一種隱喻,真正想廢除的是把人視為消耗品的體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我認為一個兇手,他的身上有個悲劇,如果我不試著去找出來他背後的動機,我將永遠得不到答案。」
Thumbnail
「我認為一個兇手,他的身上有個悲劇,如果我不試著去找出來他背後的動機,我將永遠得不到答案。」
Thumbnail
同樣是改編自真實懸案,《殺人回憶》遠比《索命黃道帶》更有戲劇張力。本片是奉俊昊的成名作,改編自南韓真實的連環殺人案,被視為韓國影史的最佳電影之一。這篇文章將評析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並對照電影之外的時空背景,除了指出可能的兇手,也指出「殺人回憶」背後的隱喻。
Thumbnail
同樣是改編自真實懸案,《殺人回憶》遠比《索命黃道帶》更有戲劇張力。本片是奉俊昊的成名作,改編自南韓真實的連環殺人案,被視為韓國影史的最佳電影之一。這篇文章將評析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並對照電影之外的時空背景,除了指出可能的兇手,也指出「殺人回憶」背後的隱喻。
Thumbnail
《罪後真相》讓人看見創作者的努力與突破,是台灣懸疑類型的成功嘗試。雖然距離影史傑作還有距離,但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確實有達到水準,展現成熟的劇情節奏與製作規模。如果往後台灣每年都能出現幾部類似電影,相信台灣也會有機會叩問國際市場,真正帶來電影產業化的可能。
Thumbnail
《罪後真相》讓人看見創作者的努力與突破,是台灣懸疑類型的成功嘗試。雖然距離影史傑作還有距離,但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確實有達到水準,展現成熟的劇情節奏與製作規模。如果往後台灣每年都能出現幾部類似電影,相信台灣也會有機會叩問國際市場,真正帶來電影產業化的可能。
Thumbnail
《那年我們的夏天》崔宇植與《信號》趙震雄攜手打造韓影最高「諜對諜戲碼」,透過警察內部的勾心鬥角,重新建構觀眾「追求正義」的想像!
Thumbnail
《那年我們的夏天》崔宇植與《信號》趙震雄攜手打造韓影最高「諜對諜戲碼」,透過警察內部的勾心鬥角,重新建構觀眾「追求正義」的想像!
Thumbnail
比起《看見魔鬼》,韓影迷們更熟悉的連環殺人驚悚片,或許是2008年羅泓軫導演一炮而紅的處女作《追擊者》。這部改編自韓國連環殺人犯柳永哲的真實事件,手法生猛之餘也探究了社會議題,在當年獲得大鐘獎五項大獎,同時締造了韓國五百萬觀影人次的紀錄。近年來以《與神同行》大紅的河正宇在片中飾演殺人犯,略顯清澀而
Thumbnail
比起《看見魔鬼》,韓影迷們更熟悉的連環殺人驚悚片,或許是2008年羅泓軫導演一炮而紅的處女作《追擊者》。這部改編自韓國連環殺人犯柳永哲的真實事件,手法生猛之餘也探究了社會議題,在當年獲得大鐘獎五項大獎,同時締造了韓國五百萬觀影人次的紀錄。近年來以《與神同行》大紅的河正宇在片中飾演殺人犯,略顯清澀而
Thumbnail
韓國電影以連續殺人案件為背景的作品甚多,血漿使用也從來沒有在客氣,但《看見魔鬼》的殘忍程度成了韓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十九禁的電影,難能可貴的是,這並非本片的唯一特色。在票房大導金知雲的操刀之下,本片的流暢敘事以及黑色幽默,都讓《看見魔鬼》成為一部如果因為擔心過於暴力而放棄會很可惜的電影。
Thumbnail
韓國電影以連續殺人案件為背景的作品甚多,血漿使用也從來沒有在客氣,但《看見魔鬼》的殘忍程度成了韓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十九禁的電影,難能可貴的是,這並非本片的唯一特色。在票房大導金知雲的操刀之下,本片的流暢敘事以及黑色幽默,都讓《看見魔鬼》成為一部如果因為擔心過於暴力而放棄會很可惜的電影。
Thumbnail
奉俊昊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問號,我每次都被問倒。
Thumbnail
奉俊昊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問號,我每次都被問倒。
Thumbnail
吳九卓、朴雄哲、鄭泰秀與李正文四人各有著急欲掙脫的枷鎖,看似冷酷無情,實則有情有義,絕不是單純周處除三害的砥礪人心情節,也不只是以暴制暴、除暴安良的大快人心,而是要更深入的挑戰普世價值,引領觀眾思考正義的真諦、趨利的人性、法律規範的價值、刑罰應報手段的辯證、犯罪被害人家屬的情感修補、中下階層民眾生活
Thumbnail
吳九卓、朴雄哲、鄭泰秀與李正文四人各有著急欲掙脫的枷鎖,看似冷酷無情,實則有情有義,絕不是單純周處除三害的砥礪人心情節,也不只是以暴制暴、除暴安良的大快人心,而是要更深入的挑戰普世價值,引領觀眾思考正義的真諦、趨利的人性、法律規範的價值、刑罰應報手段的辯證、犯罪被害人家屬的情感修補、中下階層民眾生活
Thumbnail
有著巫師般的眼睛,也辨識不出犯人。 【相見恨晚,頭皮發麻。】 這是一部剛看完仍可以馬上再繼續看第二遍的電影,不這麼做,那晚便會翻來覆去失眠。想要解決求知的想望,只好在看完電影後馬上去找別人的影評,湊巧逛到686影評人寫的這篇:回憶的表情,我反覆看了三遍,內容非常細膩,觀點非常深入,幾乎解釋了所有可
Thumbnail
有著巫師般的眼睛,也辨識不出犯人。 【相見恨晚,頭皮發麻。】 這是一部剛看完仍可以馬上再繼續看第二遍的電影,不這麼做,那晚便會翻來覆去失眠。想要解決求知的想望,只好在看完電影後馬上去找別人的影評,湊巧逛到686影評人寫的這篇:回憶的表情,我反覆看了三遍,內容非常細膩,觀點非常深入,幾乎解釋了所有可
Thumbnail
本片第一幕,警察朴杜文要探查屍體,叫一個緊跟的年輕小鬼走開,那小孩不走,甚至故意不斷重複警察說的話、模仿他的動作。這簡單的屁孩行為,點出了不論朴杜文如何努力,做出的種種舉動都不會有影響,那位小孩成為他的鏡子,他一腳踢出去,沒有踢到東西,只見到鏡子裡有個人踢了一下,就這樣而已。一切都這麼無謂、無意義。
Thumbnail
本片第一幕,警察朴杜文要探查屍體,叫一個緊跟的年輕小鬼走開,那小孩不走,甚至故意不斷重複警察說的話、模仿他的動作。這簡單的屁孩行為,點出了不論朴杜文如何努力,做出的種種舉動都不會有影響,那位小孩成為他的鏡子,他一腳踢出去,沒有踢到東西,只見到鏡子裡有個人踢了一下,就這樣而已。一切都這麼無謂、無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