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隨筆】關於『編織』_接觸編織的契機。

【Podcast 隨筆】關於『編織』_接觸編織的契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By嘉儀

在說到接觸編織之前,我想先說說為什麼是編織。

以前很喜歡逛市集,很著迷於手作的創作,大學時期很想去擺攤,想透過擺攤來認識更多不同的人,在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有一年很勇敢的報名了花蓮的海或市集。

要擺攤一定要有擺在攤上的東西,但沒什麼可以賣的,當時唯一很熱衷的是拍底片,最喜歡的就是用全自動的傻瓜相機拍照,洗出來,所以就想用當時拍的照片來交換故事,然後freehug。

海或在花蓮台11線上的太平洋邊,我就一個人帶著帳篷,背起最大的橘色登山包就出發了。當時每天晚上睡在帳篷裡,早上四五點就被太陽曬醒,接著就搭便車到市區閒晃,到中午過後再搭邊車回到海或開始擺攤。

那幾天裡遇到很多很有趣了人,真的是大開眼界,發現原來生活有很多可能,以前覺得畢業就是出社會工作,上班下班放假,但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原來其實不只有上班班規律生活的選項,其實可以有其他選擇,很震撼,開啟了對於生活的更多想像,這也是我覺得現在想來影響生命很重要的一個經歷。

後來修國小教育學程的第一年結束後,很迷惘,不知道要不要繼續把教程修完,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當老師,把這些擔心跟一個高中影響我很深的英文家教老師說,他一如往常在我跟他說想試一下什麼時回答我:『那就去試試看。』

之後他丟了很多課輔班的資訊給我,說台灣有很多這樣的課輔班,可以趁暑假去試試看,這對我的迷惘會有幫助。後來在FB上傳訊息給一個在南迴部落的課輔班,他們接受了我的申請,於是我動身出發。

那個月我住在負責人家(就在課輔教室旁邊),在那樣的地方,第一次感受到要有移動的能力就一定要會開車這件事。

每天課輔班結束後沒什麼其他的事可以做,便在部落裡這裡晃晃、那裡逛逛,有一次看到有社區的阿姨在編織,覺得很好奇就請他教我怎麼織,後來我都稱呼他為師傅。

師傅很幽默、很可愛,他教會我基本的技巧後:跟我說:「就這樣一直織下去。」當時的我很困惑,因為腦中沒有成品的圖像,當連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真的很容易織到懷疑人生,想說到底在幹嘛?

每天回家織一織,隔天拿給師傅看,她看完會說哪裡有漏針要拆掉重新編織,當時的我還看不懂到底哪裡漏針,總是跟她討價還價,最後往往以拆一半互相妥協,再繼續織。織到最後織出一個很喜歡、很喜歡的側背小包,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做出來的東西是長這樣啊!

回來後還是很喜歡編織,於是開始在網路上自學,自己嘗試、自己創作。

從這個經驗裡,我理解到自己的學習風格是先有一個架構再填充細節會更容易吸收。

回顧求學歷程,很多時候都是先學細節,慢慢組成一個架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一直覺得學習是件不容易的事。

有時候不經意地回顧起過去,覺得以前的自己好勇敢,但好像不太會羨慕自己以前的勇敢,因為知道現在的自己擁有著不同樣態的勇敢。

比起「羨慕」,「敬佩」或許才是每次回望時最貼切的形容。

🪐【此刻的我們】Podcast這裡聽:https://linktr.ee/aboutus_podcast_2023


avatar-img
此刻的我們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在錄podcast 前我們會寫memo,但不一定寫下的東西都會聊出來,又或者會有一些聊完才想到的小故事,這些遺珠都會以文字的方式收錄在這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此刻的我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聊到運動賽事到底怎麼分組才算公平?男女、年齡、體重,這裡的公平指的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實質平等,不是每個人都一樣,而是依據能力、差異按比例分配,那麼如何判斷、誰來判斷能力、差異?這又是下一層的公平,並不容易。
發現是改變的第一步,有了發現才有可能開始改變。說起來不容易,但也沒有這麼困難,轉念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過了,就通了。
網路上號稱找一個人跟他互相回答完這三十六個問題,就能讓雙方墜入愛河,這當然是有點誇飾的手法,但其背後似乎也有著一些道理,例如人有自我揭露的欲望、自我揭露能拉近溝通雙方的距離、由淺入深的問題讓人更能卸下心防?
我們聊到運動賽事到底怎麼分組才算公平?男女、年齡、體重,這裡的公平指的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實質平等,不是每個人都一樣,而是依據能力、差異按比例分配,那麼如何判斷、誰來判斷能力、差異?這又是下一層的公平,並不容易。
發現是改變的第一步,有了發現才有可能開始改變。說起來不容易,但也沒有這麼困難,轉念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過了,就通了。
網路上號稱找一個人跟他互相回答完這三十六個問題,就能讓雙方墜入愛河,這當然是有點誇飾的手法,但其背後似乎也有著一些道理,例如人有自我揭露的欲望、自我揭露能拉近溝通雙方的距離、由淺入深的問題讓人更能卸下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