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隨筆】關於『閒聊』_心理學家 Arthur Aron 的36 個問題

2023/10/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By its

因為三十六個問題在網路上其實很好找到,就不放在這邊了,這邊想要來聊聊建立關係這件事。

網路上號稱找一個人跟他互相回答完這三十六個問題,就能讓雙方墜入愛河,這當然是有點誇飾的手法,但其背後似乎也有著一些道理,例如人有自我揭露的欲望、自我揭露能拉近溝通雙方的距離、由淺入深的問題讓人更能放下心防...等等。

前陣子我妹帶了一位朋友回家,這位朋友我們先稱呼他為J,J是一位墨西哥裔的美國人,他來台灣三年對台灣有不少的觀察,其中一個是:台灣人都好難聊天。我們似乎不太會隨意的在路上、在超市裡和陌生人閒聊,但在他過往的生活經驗中,站在貨架前挑選商品時跟隔壁的陌生人閒聊兩句哪個牌子的更好吃、適合拿來做成什麼料理,排隊結帳時跟前後的人甚至是結帳店員聊聊最近發生的事似乎是在理所當然不過的了。

又或者,在某些場合遇到了朋友的朋友,開啟話題有來有往的聊天,在台灣往往會變成簡短且尷尬的問答題。「最近有什麼有趣的事嗎?」「喔,沒有啊就那樣。」、「最近去哪裡玩?」「喔,都在上班啦哪有時間出去玩。」在他口中我們好像變成了句點王。

當他這麼說的時候,我好像有點難反駁他,因為我確實覺得一般我不會想要對陌生人做太多的自我揭露,甚至有些時候我會在別人試圖開啟話題卻選錯問題時心裡浮現「關你屁事」的想法。

這讓我覺得有點矛盾,幾年前大家不都還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許多背包客在自助旅行的過程中總是會感受到市井小民們帶來的溫暖,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彼此之間變得這麼有距離,互動總預設對方是負面思考的呢?不耐煩的店員與總是提出過分要求的顧客、沒有被尊重的老師與恐龍家長...

一開始只是希望別人理解我們的善意並非理所當然,一不小心就跑到光譜的另一端,開始對小小的善意受寵若驚,這才發現原來中庸之道這麼不容易。

小泥人(我兒)最近跟他爸回山裡過生活,前幾天他爸隨手拍了一支影片跟家人們分享,內容大概是鄰居家的小孩自己跑來串門,兩個三歲多的小孩就坐在一鍋午餐前各自拿著各自的碗開始聊天,嘰嘰呱呱的這說一點那說一些。

你看到重點了嗎?我想表達的重點是三歲多四歲的小孩自己出門跑到鄰居家玩。這種以前在鄉村的日常,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現在仍是這樣的社區,你要知道,你是幸運的。

雖然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件很有壓力、很矛盾的事,我一點也不想和七大姑八大姨們分享我的人生,讓我的人生成為他們的談資,但我又覺得好喜歡小孩們可以安心的全村跑來跑去四處串門玩。

所以我似乎應該要來回頭檢視一下,我為什麼不喜歡呢?我不喜歡的是什麼呢?

我會想要交朋友、有社交的需求、有自我揭露的欲望,但我不喜歡那種八卦的眼神,那種比較的、評價的心態。也就是說,我喜歡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的閒聊像是在旅行中發生的故事能讓我更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又或者是生活中有什麼新鮮、新奇,有趣的事能讓我看見不一樣角度的世界。我不喜歡只是為了定位出你是在我之上或之下的薪水多少、哪個行業、結婚了沒、要生二胎了沒、小孩念哪個學校等等的八卦問題。

回頭來看看那三十六個問題或者我們聊到的《人生給的答案》裡的11個提問,這些問題都不會促成比較,也不會讓人去把你放進某個階級表上的某個位置,他們只會讓你覺得「喔~我跟你一樣我也...」或者「噢~我想的跟你不一樣我...」如此一來兩個人就能夠有更多了解彼此異同的機會,甚至天馬行空的延伸出更多話題,而這樣的聊天是令人感到安全的。

一場令人感到舒服的對話或一次讓人感到自在的互動,雙方說話跟傾聽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當然,這只是個概念,實際情況肯定會依兩個人的互動狀況而有不同,重點是,讓話題始終在兩個人之間進行互動,而不是只有單方面的表達,就像我們兩個在podcast上聊天一樣。

Podcast裡有更多我們對於這件事的討論,歡迎你點開來聽,也歡迎你留言或寫信來參與我們的討論成為我們之一。

🪐【此刻的我們】Podcast這裡聽:https://linktr.ee/aboutus_podcast_2023

此刻的我們
此刻的我們
『此刻的我們』_ 聲音與文字的共創。 此刻的我們,從過去走來,要走去未來。 在這裡、在Podcast裡,我們說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此刻的我們,有此刻,有我們。 🪐這裡收聽:@https://linktr.ee/aboutus_podcast_2023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