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以跨科系身份進入輔諮系時,最常聽到教授們提醒: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學派。但是,卻沒有人具體告訴我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學派!
直到我在文謅謅的心理學教科書中,看到幾個貼近生活用語的有趣名稱:踢我吧、終於逮到你了、看,都是你逼我的、你為什麼不...是的,但是...,我知道我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學派了。
在《人間遊戲》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一書中,列出36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遊戲。每個心理遊戲的描述,讀來似乎還蠻輕鬆有趣,甚至會讓閱讀者頻頻點頭、深感認同。不過,看似有趣的心理遊戲名稱及內容描述,其實呈現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人際間的溝通挫折。
舉例來說:
終於逮到你了,你這個混蛋
:透過心理遊戲,為發怒尋找正當理由;意即,透過不公平的對待,獲取抱怨的機會。
父/母:等等要去寫功課!
孩子:好(眼睛仍盯著電視/手機)。
(10分鐘後)
父/母:怎麼還沒去寫功課?
孩子:再看一下下就去寫。
(5分鐘後)
父/母:是要我說幾次!(口氣、語調變了~)
孩子:就說等一下了啊!(不耐煩的回應~)
父/母:現在是怎樣,叫你寫功課不行啊!
孩子:我又沒說,我說等一下啊,是你一直催~
父/母:@$&#%£€>< (啟動碎念功力)
孩子:很煩耶~(準備起身離開)
父/母:你現在是什麼態度!講兩句也不行嗎?!(生氣的口氣~)
結局可想而知是不歡而散!因父母方並未達到提醒孩子要去寫功課的目的,而孩子原本開心看電視/手機的興致也被打斷。
如果,溝通/互動中的雙方,最後各自帶走不愉快的情緒,表示雙方完成了一回合的心理遊戲,而無人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