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遊戲無所不在:何以會想參加來路不明的心靈成長課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想近期在心理界最夯的話題就是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在該事件見報上新聞前,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就貼出及起底ASK課程相關人員,經媒體炒作、新聞發酵後,張老師基金會勞動部均發文說明及表示與該位心理師暫停合作、待爭議查證。

在我以跨領域的背景成為心理師專業助人身份後,我也才意識到受〈心理師法〉規範的心理師們,其執業之路並不像坊間諸多的心靈導師們順遂。每每看到市面上許多以身心靈療癒、潛能開發為名目、且要價不斐的相關課程時,身為心理師的我們總是自我揶揄地說:心理師法讓守法的心理師們處處受限,但卻讓擅鑽法規漏洞者吃香喝辣。這次被踢爆的ASK心動力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心靈是否需要課程〉不是這篇文章想探討的主題,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心理遊戲無所不在〉!!LGAT(Large-Group Awareness Training大型團體意識訓練),總是透過類似直銷手法拉攏及吸收學員參加課程的方法(參與學員願意主動招募其他朋友參加之原因,已在錫蘭的影片中有相當清楚的描述),就像是透過參與的學員處處拋出心理遊戲的餌,等待周圍親朋好友上鉤般。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何以有人可以拒絕?但更有人難以拒絕呢?其中,拒絕與否的原因理由,可視為隱藏的〈餌+鉤〉。

難以拒絕邀約而參與課程的理由,大致上可歸類為以下幾種:

  1. 因對方死纏爛打:沒辦法拒絕對方接二連三的攻勢及騷擾,心想答應了對方就不會繼續騷擾了~ 當對方拋出名為〈死纏爛打〉的餌時,容易上鉤者是:(1)難以拒絕他人者,故不知道如何有效說不拒絕;(2)難以保有自我界線者,故一再讓對方越線、挑戰自己的底線。
  2. 因對方情緒勒索:死纏爛打不成,對方居然烙下狠話,如果不答應就斷絕朋友關係,在不想破壞關係的前提下只好勉為其難地答應~ 當對方拋出名為〈情緒勒索〉的餌時,容易上鉤者除了:(1)難以拒絕他人者;(2)難以保有自我界線者外,(3)看重關係者,正因為情勒者知道拋出關係議題可讓人妥協,意即情勒者處於關係中較具優勢的隱形位置,知道被勒索者不會也不願輕易改變或結束關係。
  3. 因對方握有權力:礙於對方的職權,當主管下令或要求參與方能有升遷機會時,為了保有升遷機會,只好忍氣吞聲參加~ 當對方拋出名為〈職位權力〉的餌時,容易上鉤者是:(1)積極想提升職位者,工作上積極進取理應是正向工作態度,但若過於執著於位階權勢,則易迷失方向;(2)慣於聽命行事者,既然主管都下令了就去做吧,此舉易失去思考判斷;(3)認為別無選擇者,害怕如果不聽主管的要求,會失去工作,更甚者可能找不到其他穩定的工作。
  4. 因自己情緒低落:事事不順、心情低落時,聽到對方積極分享心靈成長、自我突破的課程收穫,心想或許這是一條救命繩~ 當自己處於〈受害者〉心態時,任何被包裝成拯救外貌的繩子,都可能引誘著受害者上鉤且義無反顧地投入並極力抓取,以便擁有改變現況的機會。
  5. 因自己想要體驗:到底是什麼課程可以那麼神奇?聽聞對方的成果分享,好奇心驅使自己不該落於人後;更甚者是比較心態下、不服輸的信念驅使自己積極參與~ 當發現對方因為某事變得"看似"比自己好時,此情境下驅使〈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讓人為了提升內在的好而無意識地去做有時可能連自己都很難相信的事。
  6. 因自己想救對方:到底課程中發生什麼事?怎麼可以讓對方幾乎完全變了個人,一定要親眼去看看,想辦法戳破課程的假面具~ 當自己處於〈拯害者〉心態時,只要對方於有意無意間表現出受害的樣貌,便會觸發拯救者上鉤、想辦法提供受害者未開口要求的主動協助。


人際互動中心理遊戲無處不在,與其參與心靈療癒課程透過他人提供可能的療癒方法,建議學習辨識心理遊戲的餌、避免上鉤,及提升對自己的情緒覺察:思考自己每個可能的起心動念、思考自己行為背後的可能動機、不要輕易進入心理遊戲,方能獲得渴望的親密關係。

心理遊戲是為了獲得渴望的正向安撫,故心理遊戲可視為獲得親密關係的踏板。而避免進入心理遊戲的方法是:真誠一致、避免曖昧的溝通。對心理遊戲越是了解、便越能避免進入心理遊戲的無限循環內。



1. 透過TA溝通分析探討心理遊戲 2. 書寫生活及心情點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職場霸凌現象,結合心理遊戲的概念來分析受害者與霸凌者之間的關係和角色轉換。透過該分析,指出心理遊戲中的「點券」概念,揭示霸凌過程中情感的扭曲及其潛在影響。文章強調應對職場霸凌的必要性,呼籲受害者尋求外部幫助以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本文探討人際互動中的心理遊戲,深入分析其三個等級,透過具體情境來說明。第一級心理遊戲在社交中常見且無傷大雅;第二級則暗藏不愉快的累積,對親密關係造成影響;第三級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危及人際關係。理解這些遊戲有助於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
這篇文章探討了習慣如何決定行為和心理遊戲的類型,同時影響人際互動。透過「你說的對,可是…」的例子,揭示了人們在面對特定情境時的反應如何重複進行。心理遊戲的模式不僅限於特定人,還有可能在不同的關係中重演,展現了這些互動中存在的微妙關係。理解這些互動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並為心理變化奠定基礎。
〈情境 I〉 A:你們誰可以幫我忙? B:ㄟ…我現在沒辦法喔。 C:我也在忙。 A:拜託啦。 B:可是…我真的有事要忙啊。 C:我也沒有時間幫你。 A:真是的,一點小忙也不幫,多虧我對你們那麼好。 B:不是啦,我真的在忙。 C:我有事情要先忙~ A:你們都只顧自己、太不夠朋友了啦
本文探討心理遊戲在日常人際互動中的存在及其對情緒的影響。讀者將瞭解如何識別心理遊戲與純粹的情緒抒發的區別,並探討常見的心理遊戲模式。透過具體例子,文章提供對話的解析,深入解析情緒勒索、自以為是等行為如何影響人際關係,進而幫助讀者認識和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挑戰。
本文探討如何舒緩和化解親子間的心理遊戲,並提出幾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分析親子溝通過程中的曖昧訊息問題,並提供具體建議,如明確時間限制、穩定規則和良好溝通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改善與孩子的互動,從而增強親子關係。
本文探討職場霸凌現象,結合心理遊戲的概念來分析受害者與霸凌者之間的關係和角色轉換。透過該分析,指出心理遊戲中的「點券」概念,揭示霸凌過程中情感的扭曲及其潛在影響。文章強調應對職場霸凌的必要性,呼籲受害者尋求外部幫助以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本文探討人際互動中的心理遊戲,深入分析其三個等級,透過具體情境來說明。第一級心理遊戲在社交中常見且無傷大雅;第二級則暗藏不愉快的累積,對親密關係造成影響;第三級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危及人際關係。理解這些遊戲有助於改善溝通與人際關係。
這篇文章探討了習慣如何決定行為和心理遊戲的類型,同時影響人際互動。透過「你說的對,可是…」的例子,揭示了人們在面對特定情境時的反應如何重複進行。心理遊戲的模式不僅限於特定人,還有可能在不同的關係中重演,展現了這些互動中存在的微妙關係。理解這些互動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並為心理變化奠定基礎。
〈情境 I〉 A:你們誰可以幫我忙? B:ㄟ…我現在沒辦法喔。 C:我也在忙。 A:拜託啦。 B:可是…我真的有事要忙啊。 C:我也沒有時間幫你。 A:真是的,一點小忙也不幫,多虧我對你們那麼好。 B:不是啦,我真的在忙。 C:我有事情要先忙~ A:你們都只顧自己、太不夠朋友了啦
本文探討心理遊戲在日常人際互動中的存在及其對情緒的影響。讀者將瞭解如何識別心理遊戲與純粹的情緒抒發的區別,並探討常見的心理遊戲模式。透過具體例子,文章提供對話的解析,深入解析情緒勒索、自以為是等行為如何影響人際關係,進而幫助讀者認識和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挑戰。
本文探討如何舒緩和化解親子間的心理遊戲,並提出幾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分析親子溝通過程中的曖昧訊息問題,並提供具體建議,如明確時間限制、穩定規則和良好溝通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改善與孩子的互動,從而增強親子關係。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瞭解情緒勒索與心理遊戲,並探討其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轉換和負向情緒。掌握TA溝通分析的重要性,並探索情緒勒索及心理遊戲的相似之處和差異。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本書以心理學為武器,指導如何在人際競爭中取得優勢。書中分為「日常實用心理學」、「情感溝通的藝術」、「人際危機的化解策略」、「職場幸福術」四部分,提供豐富的策略。然而,有些許內容可能顯得理想化,且後段閱讀性稍差,建議可根據需求選讀。整體而言,可作為一本工具書,為生活中的困境提供一絲啟發。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瞭解情緒勒索與心理遊戲,並探討其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轉換和負向情緒。掌握TA溝通分析的重要性,並探索情緒勒索及心理遊戲的相似之處和差異。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本書以心理學為武器,指導如何在人際競爭中取得優勢。書中分為「日常實用心理學」、「情感溝通的藝術」、「人際危機的化解策略」、「職場幸福術」四部分,提供豐富的策略。然而,有些許內容可能顯得理想化,且後段閱讀性稍差,建議可根據需求選讀。整體而言,可作為一本工具書,為生活中的困境提供一絲啟發。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