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The Book of Joy】喜悅是我們的選擇

raw-image

【The Book of Joy】台灣翻譯書名為【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書名非常淺白的提到,這是一本集懷抱喜悅的書。這本書的出生,源自南非的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特別到訪印度慶祝達賴喇嘛的八十歲生日大壽,為期一周的參訪讓兩位智者有機會向世人闡述說明〝喜悅〞一詞的概念與實踐。書中集結了達賴喇嘛及大主教的生活智慧,也期許讀者可以藉由實踐書中的功課來拾回本來就屬於我們的喜悅生活。

找到更多的喜悅並不能讓我們倖免於人生中必然的困苦與心碎

達賴喇嘛曾說:「人生的目的是要尋求快樂,自出生那一刻起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但快樂的感受往往倏忽即逝,難以把握,就像一隻蝴蝶停在我們身上,下一刻又偏偏飛走。」

其實,一切的美好其實都伴隨著痛苦,而我們如何面對人生最陰暗的阻礙才是喜悅的關鍵,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我們有必要好好照顧自己,但絕對不是自私自利、閉門造車。佛家相信,喜悅是人的自然狀態,當我們能多為他人的快樂著想,才能回歸人生的初始狀態,也就是單純而雋永的喜樂。

然而,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避免人生注定會發生的黑暗及痛苦,但也因為我們選擇了更踏實的活著,所以我們更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接受厄運與磨難,我們會心碎但不致崩潰,我們會感受困苦但知道自己永遠不孤單。

喜悅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方式,當下即刻可得,不必等待

喜悅是一種副產品,如果直接說「我想要快樂」,那反而是錯過快樂最快的方法。

如何聚焦於喜悅?書中分享了八大人性特質,對於喜悅的養成有很大的幫助,分別是: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觀點:

人生諸事都有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選擇用比較寬廣的觀點看待事物。人很容易受限於眼界的狹隘,遇到難關時,伴隨著恐懼及憤怒又更難以全面的視野去判讀當下,但若我們開始學習不再那麼執著,會發現,即便在最幽暗渾沌之際,我們也保有如何感受及回應的自由。

謙卑:

當我們學習著用更廣大的視野看待人生,自然可以將自己放在對的地方,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存在仰賴著許多人,承認自己的脆弱、保有謙卑,這樣才能持續進步,並和自己的天賦保持的鬆緩的關係。保有謙卑,我們將不再害怕失敗,因為我們明白,自己身而為人有極限和弱點都是正常的。

幽默:

「笑」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聯繫,而幽默總是破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界線。在笑聲中放下,懂得自嘲並以幽默面對緊張情勢的人,往往可以更快的接受人生中的各種處境,並保有平靜愉快的心情。

接受:

寂天大師有一有名的教誨:「既然可以改正,何必為之難過?假如無法改正,難過又有何用?」若能放寬人生視野,謙卑的檢視自己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並以輕鬆幽默的方式面對後,我們也就更能接受人生中必定有遺憾及痛苦,而這些痛苦並不會影響我們看待人生的初衷。

原諒:

寬恕,是療癒傷口、放下過去的唯一途徑,選擇原諒,我們才能將快樂的鑰匙重新拾回,奪回讓自己快樂的權力,並掌握自己的感受及命運。

感恩:

我們能擁有此刻的生活必須仰賴人生織網內的種種人事物,看見自己被賜予的種種,滿足及喜悅的感受將會油然而生。人不是因為過的快樂才懂得感謝,而是因為懂得感恩才使人快樂。

慈悲:

人天生就有著慈悲的天性,我們天生就懂得如何關懷別人。

書中除了提到對對他人的慈悲外,也提到了對自我的仁慈,我們要懂得關愛自己,才能夠培養善待他人的能力。

付出:

佛教有三種類型的慷慨:給予物質、給予人免於恐懼的自由(如:安慰)以及精神上的給予(如:分享智慧),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付出後獲得的喜悅肯定是超出我們的預期。

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也再他的著作【給予】一書,使用了心理學研究成果,以及各種日常生活上的案例,強而有力的說明給予的力量。

世界再變好,而我們都參與其中

生在這個世代,我很常聽到長輩抱怨景氣不好、工作難找、年輕人抗壓性低、治安不好、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糟…等,諸如此類的負壓,彷彿自己正處於一個渾沌灰暗的世界,而我們對於現階段面臨的各種處境,似乎也無力以對。

伊莉莎白王太后見證了整個20世紀歷史,達賴喇嘛覲見她時,伊莉莎白王太后已經高齡九十六歲,達賴喇嘛詢問她,認為這個世界有甚麼改變,伊莉莎白王太后毫不猶豫的回答,世界變好了,並舉出兩個例子:人權及自主權,過去的人是沒有這種權力概念的,而現在,我們很清楚自己身而為所該享受的權利及該負擔的義務,我們大部分的人也享有各種自由,這些都是樂觀的跡象,證明人類漸漸成熟,只是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成長。

對於這個世界,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是不是有其他更寬廣的視野或更慈悲的選擇,期許我們可以獲得穿越苦痛的智慧,我們永遠都值得喜悅,端看我們如何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