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西語跟馬來語的相似之處

    【西班牙語教學筆記】¿Bola? ¿Piña? ¿Ananá?

    西班牙語跟馬來語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西班牙語課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台灣人,最近有幸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一位印尼同學和一位馬來西亞同學,雖然我們都來自亞洲,文化上卻不盡相同,他們的分享總是讓我受益良多。

     

    馬來西亞的同學因為該國的生活背景和本身的祖籍,華語、福建話(閩南話)、客語、英語、馬來語都難不倒他,再加上自學的韓語和西班牙語,讓老師本人好羨慕。(馬來語裡也有彈舌音,學西語一秒上手~)

     

    透過多語言環境自然習得的多語,自然發展成一名「Multilingual」人士,同時又透過後天努力,學習其他語言,進而成為「Polyglot」。

     

    透過和不同背景的學生交流,老師收穫的往往不只是講師費,而是對整個世界不同角落的認識,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學習,教學相長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葡萄牙人殖民麻六甲長達一個多世紀,葡萄牙語漸漸融入當地語言,而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同源,皆來自拉丁語,因此馬來語裡有部分詞彙跟西語詞彙的相似度極高,甚至一模一樣。

     

    今天上課介紹到拉丁美洲的椰子球甜食(bolitas de coco),當我提到bola是球狀物時,學生立刻有反應:「噢!跟馬來文一樣!」於是老師本人立刻研究起歷史和辭源及其演變,發現了好多相似詞。(拉丁文的球狀物bulla)

     

    馬來文的nanas(鳳梨)來自葡文的ananá,而鳳梨的發源地是現今南美洲的巴西和巴拉圭,葡萄牙人在巴西發現了鳳梨,便把它帶回了歐洲,也帶到了東南亞的殖民地。

     

    但,為什麼西班牙語的鳳梨是piña,而葡語卻是ananá呢?在大航海時代裡,代表西班牙的哥倫布,以西語的松果來命名,稱呼它為「印度人的松果」(因為他當時以為自己腳下的土地就是心心念念的印度),而葡萄牙人則採用了南美原住民語瓜拉尼語(guaraní)裡的原文nana。

     

    現今南美洲巴西和巴拉圭及其周邊各國,如:阿根廷、烏拉圭等,都用ananá居多,而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和其他中南美洲各國則稱鳳梨為piña。

     

    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外來詞、新興用語等,都是十分令人著迷的東西,語言學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來源:

     

    https://bernhan.wordpress.com/2017/05/01/%E7%B5%90%E6%A7%8B%E9%A6%AC%E4%BE%86%E6%96%87-%E8%91%A1%E8%90%84%E7%89%99%E5%92%8C%E8%A5%BF%E7%8F%AD%E7%89%99%E6%96%87%E7%9A%84%E8%A6%AA%E5%AF%86/

    https://www.portuguese.asia/post/malay-words-of-portuguese-origin

    https://www.lobbymarket.es/bolitas-de-coco-vegana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