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二戰後中華民國跑來台灣,海軍一直都是以接收美軍二手艦,維持一個數量龐大的海軍艦隊,所以本質上海軍預算的額度完全不能匹配海軍船隻的數量。這點從陽字號驅逐艦,到1990年代以後的二代艦,都是如此。
199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海軍以便宜的價格租用後買斷美軍8艘濟陽級巡防艦(一艘約23億),花大錢買6艘法國的拉法葉級巡防艦(一艘艦體約130億),卻沒有武裝。再以美國派里級為藍本建造8艘成功級巡防艦(一艘約168億)。這批22艘的數量,是以濟陽級便宜的價格,消耗在康定級上,而戰力最強的卻是成功級。總括來說,這波造艦計畫,決定了台灣現在的海軍問題,缺乏二級艦與神盾艦。2000年政黨輪替後,海軍想以田單艦當小神盾的天馬行空,完全狀況外於世界海軍技術與價格的想法,很快就終止,取而代之的是繼續以超便宜的243.9億,靠刪減標2少43億,平均一艘61億,買下4艘近萬噸的美國紀德級驅逐艦,在當時算是強而有力的暫時補上沒有神盾艦的空檔。然後潛艦被國民黨跟馬英九全力阻擋,黨國體制與大中國統一的餘毒顯現無遺。
到2008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軍備停滯8年,幾乎等於要讓中國解放軍來輕鬆侵略。2014年海軍被逼到極限,才買了兩艘二手派里級55.6億,放棄兩艘,平均一艘約27.9億,比全新自製約少140億,然後武器裝備都有,還有拖曳聲納,用來替換兩艘更舊的濟陽級。馬英九越來越積極的統一政策,要不是太陽花的反擊,2016洪秀柱出來選總統,美軍現在就會是中國台灣的頭號敵人。
那麼蔡英文上任,要怎樣補海軍這個大坑?空軍那兩個坑,一個用66架F-16V70,一個用T-BE5A勇鷹高教機補上,撐到2030年沒有大問題。海軍最大坑則是潛艦,劍龍級2艘升級74億台幣,平均一艘37億。IDS原型艦花了493億,黃曙光跟李璽、台船拚了命弄出來,後面量產型還有得挑戰,價格不會低多少。沱江級量產型10艘692億,平均一艘69億。震海原型艦245億,因為技術落差,轉變成兩艘輕型巡防艦,平均一艘122億,中信以90.5億得標兩艘船體建造,武器裝備彈藥一艘大約要77億。同時康定級6艘升級案431億,平均一艘72億,是最貴的投資。
剩下就是基隆級跟成功級的汰換或升級問題,以及面對2027的中國動武威脅,6艘濟陽級如何更早除役,提升海軍應對中國灰色威脅的作戰能力?海軍主力軍艦預算加一加,如果輕巡量產型強化版一艘150億(兩組MK41+拖曳聲納),2027之後開始生產,10艘要1500億,這個價格,要從哪找省錢的濟陽級來補?別忘了基隆級跟成功級的坑,也得要在2025後啟動處理,否則海軍戰力空缺與斷層狀況會更加嚴重。
●●●●●●●●●
有了以上概念之後,再來看自由級LCS對台灣海軍的可能,才會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就是時間、成本及數量的急迫性,有沒有任何其他更好的取代方案?
首先,基隆級必然要以神盾艦取代,在美國二手堤康沒有要出售,伯克1要繼續延壽使用之後,台灣海軍剩下可能的選擇,大概就是與美國合作生產7000噸級的星座級巡防艦當防空神盾艦使用。成功級有傳出升級計畫,但是戰力提升有限,船型老舊,因此海軍選擇先升級設計先進許多的康定級,有其性能強化後的優勢。可是10年內因康定級升級而減少的戰力,輕巡也要2027之後才能開始量產,成功級要獨撐戰備主力到2028,還必須優先汰除6艘濟陽級。沱江級雖能強化三級艦的攻擊能量,但海鯤艦跟劍龍級都還不夠數量造成完全的威嚇力,你看台灣海軍水面作戰艦艇到2030年前有多緊迫。
7000噸級的神盾艦,如果以星座級的建造費用預估至少10億美金,也就是一艘300億台幣以上(基隆級一艘70億),4艘就要超過1200億,這個超沉重投資,海軍要如何吃下?可以想見如果輕巡量產型10艘,就算是最便宜的122億一艘,也會等同4艘台版星座級的價格。換句話說,7億購買的自由級可以取代那些角色,把經費省下來投資在更優先的地方?以輕巡跟自由級、成功級升級可能的搭配方案預想如下。
★A方案:震海+自由,一級14+二級12=26艘
一級艦:輕巡放大版4000噸震海回歸8艘+康定升級6艘
二級艦:輕巡防空型2艘+自由級反潛型10艘
以輕巡一艘武器裝備彈藥77億的預估下,台灣接收自由級要能成軍,加改裝大概花個50億(7億購買船體)不算超過,也就是一艘全新建造的輕巡量產型強化版200億,約可以買4艘台版自由級。10艘自由級就是500億,擔任二級艦與反潛角色,以較大的噸位換數量,接替成功級任務。那輕巡量產型就可以放大到3500~4000噸,保留直升機庫,4組MK41+拖曳聲納+艦體聲納,直接以震海艦的標準,放棄4面固定AESA,接手濟陽級的地位,一艘300億,8艘2400億,逐年建造到2035年以後。
這個方案就不會升級成功級,預計500+2400=2900億,10+8艘,加上2艘輕巡原型艦,完全汰除濟陽級跟成功級16艘,算是快速跟提升較高戰力的方案。建造速度到2030可以有兩艘輕巡原型艦,兩艘震海艦,4~6艘自由級,有可能盡快除役6艘濟陽級。自由級修改後,都還有20年以上壽期,加上是美軍新艦體設計,帶來的變革會跟輕巡、神盾艦有強烈的連動。
★A-方案:震海+自由+輕巡,一級12+二級12=24艘
一級艦:輕巡放大版4000噸震海6艘+康定升級6艘
二級艦:輕巡原型艦2艘+輕巡量產艦2~4艘+自由級反潛型6~8艘
縮減方案,4000噸級震海艦減為6艘,並延後到2030再開始建造。輕巡原型艦測試後,再造2~4艘量產型並統一規格成為防空型,自由級6~8艘,預算1800+400+400=2600億。
★B方案:成功+輕巡,一級16+二級12=28艘
一級艦:成功級升級10艘+康定升級6艘
二級艦:輕巡12艘
省錢慢速保守方案,升級成功級10艘,一艘預估40億總價400億,然後服役到2040。搭配輕巡量產型10艘,總價400+2000=2400億,比A方案便宜一些,但是成軍速度很慢,輕巡量產型到2030年可能只能有兩艘+兩艘原型艦。成功級升級空間小,性能提升有限,比修改自由級更事倍功半,還要等康定級升級到尾聲才能動,也是2030了,那濟陽級就要服役到2035才能完全退休。
★C方案:成功+輕巡+自由,一級16+=二級12=28艘
一級艦:成功級升級10艘+康定升級6艘
二級艦:輕巡原型艦2艘+輕巡量產艦2~4艘+自由級反潛型6~8艘
最便宜方案,將預算留給IDS量產型跟基隆級後繼者,總價400+400+400=1200億。為了加快成軍速度,減少自由級改裝困難,不加裝VLS,而輕巡只量產兩艘,後續就改裝升級成功級。這個方案缺點是整體性能提升低,VLS數量太少,對台灣造艦技術會有斷層影響,也浪費了引進洛馬跟G&C協助的機會。如果要提前進行6000噸神盾巡防艦計畫,在節省預算規模考量下,也可以採取此案,但神盾艦就要持續建造6艘2400億才比較划算。
●●●●●●●●●
標題寫了相愛相殺,現在才要寫正文。台灣能買到自由級LCS的前提,就是必須建造輕型巡防艦。這是因為自由級的修改跟後勤維修都是大問題,聯合國配備可能都收不到,如果沒有他案當預備,就算台灣在2025開始接收,光是裝備修改調整,到2030大概也是兩艘,跟生產輕巡的速度差不了多少,就如同海鯤艦從2017啟動到2023下水,前面李璽跟黃曙光拼命找外商受到的阻礙一樣。康定級的升級是從2022開始,但法方的技術會限制延用到其他艦體上,沒有美系船廠方便。因此輕巡的定案,才是台灣可以順利接收自由級的決定性臨門一腳。
輕巡的預算,從2021年震海艦碰壁,修改成兩艘輕型巡防艦原型艦開始,2022執行,2023招標,由中信造船得標,與美商洛馬集團的Gibbs & Cox合作設計,以星座級為藍本縮小而來。而G&C就是自由級的設計公司,原本我預估G&C會以自由級為藍本來開發輕巡,成熟又減少開發門檻與時間。但洛馬看得更遠更有野心,打算以星座級技術來拓展商機,想一雪自由級的恥辱,在星座級都還在原型艦建造中,就讓美國開放技術給台灣使用。11月澳洲印太海事展,G&C更直接以台灣輕巡為藍本,修改之後競標澳洲的護衛艦,還光明正大說出台灣輕巡的進度,這表示星座級將快速地變成美國外銷盟邦的艦艇主力,而且可能大中小通吃。
在這個前提下,台灣輕巡跟G&C的合作,就會是培養快速修改自由級的最大利基,派里級、自由級、伯克級都是他們經手設計的產品,相近的噸位,要流用裝備戰系會更得心應手。如果拿不到原裝,改加拿大洛馬的CMS-330戰系、英國BAE的Artisan 300雷達、輕巡的拖曳聲納,2024~2025就可以在輕巡上先行測試,然後在2026把反潛型的裝備改裝到自由級上。
美軍的LCS除役規劃,面對中國威脅提升,2014年美國海軍開始檢討LCS戰力不足問題,2016規劃新一代巡防艦FFG-(X),2017進行資訊徵詢與招標,2020結標,由義大利芬坎蒂尼集團(Fincantieri)獲勝,原型艦7.95億美元,以及後續9艘的選擇權。至此,LCS除役的進度才算確定下來,有新船才能讓舊船退休。
2021年原型艦自由級LCS-1,獨立級LCS-2、4除役
2023年量產艦自由級LCS-5、7、9、11除役
2024財年(2023/10月開始)預計出售獨立級LCS-6、LCS-8
2025財年(2024/10月開始)預計出售自由級LCS-13、15、17、19
台灣購買自由級的兩大問題,一是價格,二是改裝。天時是2021自由級真的開始除役了,2023確認,2025又一批最新的,並且能以超便宜價格出售或軍援。而台灣也在2021開始康定升級跟輕巡案,建立改裝的技術與經驗,兩邊時間完全配合到。
地利則是中信造船得標輕巡,建造技術人力都有,台船也有接單空間,G&C進駐高雄的技術分享,都讓接船修改的管道暢通。
最後則是人和,台灣海軍面對中國機艦灰色作戰的需求,濟陽級的老邁與戰力外,康定級升級對任務數量的雪上加霜,就算自由級的風評不佳,卻是台灣海軍目前唯一有可能拿到的即戰力(獨立級太特規,美軍自己也要留用)。在海鯤艦完工下水測試,輕巡防空型開工,伯克與堤康看來都不在可獲得清單時,能以非常低廉預算拿到自由級,然後又有現成技術裝備可以修改,自由級才能真的成為台灣海軍的選項。
以上是相愛的部分,相殺的部分則是數量。原本輕巡就算放大到3000噸級,也是要當二級艦,一旦接收自由級,就必然排擠輕巡的位置。所以我預測的B案,一旦輕巡艦建造12艘,就沒有購買自由級的空間,因為性能與戰力相差不遠,剩下的預算需求就會去升級成功級,維持更大噸位的一級艦數量。
而一旦採購自由級,輕巡就得另尋出路,而不是跟自由級平分,增加二級艦的維修複雜度。A案的方式,是把兩艘輕巡原型艦都改成防空型,A-案則是再量產兩艘輕巡,搭配8艘自由級反潛型,讓二級艦有10~12艘。而輕巡就比照澳洲方案放大到4000噸,增加成4組VLS與直升機庫,變成震海案簡易版復活,量產8~6艘取代成功級,捨棄四面固定AESA。
哪一個方案更可行,趕得上2030之前完全取代濟陽級?這就是2024新任總統要做下的決定,跟IDS量產、輕巡計畫、基隆級後續艦,全都會有連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