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荷澤神會禪師初遇六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raw-image

◇導讀:  

【自玉泉寺來參禮】:玉泉寺在荊州,在今天的湖北,襄陽亦在湖北,故神會就近於玉泉寺出家修學。玉泉寺是北宗神秀大師的道場,神會年紀輕輕就出家,並且知道他所要追求的佛道並非是待在玉泉寺就能獲得指導的,於是年僅十三歲,就不遠千里而來,獨自前來曹溪拜見六祖。要知道,他只有十三歲,在古時候交通這麼不便利的情況之下,一名稚子獨自跋山涉水而來,只求悟佛心宗,這樣的意志令動容。  

【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本」,根本也,何物是根本?說似一物即不中。強而言之,可謂本心,只此不污染的本心,是諸佛之所護念。本心即是本源佛性,是眾生之本,捨此之外,別無他本。三界如夢,五蘊六塵,皆是虛妄,眾生執迷,認假為真,無明障蔽,佛性不顯,失去根本,生死遷流。觀心自在,觀亦不觀,後念離境,念念菩提,脫落身心,幻垢本無,識自本心,即心即佛。誰識本心誰作主?性王作主性王識。真如起念,出入六門,不染萬境,念歸真如,轉識成智,智成佛身,任法自在,六賊無起。心地上方城中主,性王原是法中王,法王者,佛也,性王即是法王,自性即是佛性,自性自足,圓滿無礙,自與諸佛無異。是故,自性是佛,本心是佛,自心歸依自性,心性一如。  

神會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修學而來,故六祖問他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是否得見了本來面目,是否有將這本心給帶了過來?故云:「還將得本來否?」 若有將這本心帶了過來,那麼應該知道本心的主人公是誰,故云:「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自心本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語言文字能表達,乃是「說似一物即不中」。惠能出此一問,非單是試探,亦在引導神會開取自家寶藏。  

【以無住為本】:六祖曾自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又云:「無住者,人之本性。」神會今答:「以無住為本」,所言在理,但又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非己所悟,只是純粹考試應答,此事暫且不論。「以無住為本」並非是眾生之本,而是禪宗教法之本,說的是佛性的基本體現。《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文分明,若言無住就是本心,則是答得輕率。此外,既然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現在卻言「以無住為本」,則還是一樣心有所住,住在「無住」的相上,心裡頭還執著一個無住的觀念,還有住與無住的二元對待分別,這又豈會是本源佛性呢?  

【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講的就是定慧品第四所說的:「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如自性起念,所以六根方有見聞所知,這就是「見即是主」,也就是說令吾人六根起見聞覺知的主人公就是真如自性。但這個真如自性是「以無住為本」,也就是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但同樣的,這樣的說法只是講述禪宗教法,說明佛性的體現罷了,豈能以此為本源佛性呢?如同前面所說,心中還執著在「無住」的相上,甚至還有見與不見的二元對待分別,心猶迷也。  

【爭合取次語】:取次就是輕率、隨便的意思。你講話怎麼可以如此輕率隨便呢?意思是說你既然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還是執著在二元分別對待的相上來闡述本來面目呢?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看起來就像是套用公式,學習佛道,並不在於考試答題,而是在開取自家寶藏,悟入佛知見。  

【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六祖曾對神秀大師的弟子志誠比丘言道:「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神會是從神秀處來,故問「坐禪」。又,方才言:「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卻遭評「爭合取次語」,故以「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請示六祖,一題雙問,雙解心疑。然而作此之問,亦有調皮之處,以無住為本之所見,不得您的印可,那麼坐禪時的見與不見您又要如何回答?您是否會落入邊見?又,您是否真已「見性」?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神會這點小心思,六祖自是明白,六祖不予回應,把球丟回給神會,以拄杖輕打神會三下,問他痛是不痛。  

【亦痛亦不痛】:神會恐落邊見,只能回答:「亦痛亦不痛。」  

【吾亦見亦不見】:神會之答「亦痛亦不痛」,僅是避免落入邊見,不得不答。語意架構雖同,六祖之答卻是見性。亦見亦不見,見者,成一切相,不見者,離一切相。亦見亦不見,即是「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亦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何是亦見亦不見】:神會不解其意方有此問,故知神會方才所言的「亦痛亦不痛」確實只是為了避免落入邊見的不得不答。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這就是懺悔品第六所說的:「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 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以上所云,見是見心,是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不見是不見他人好惡,於相離相,是故見與不見,皆是無相之見,乃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見性」之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反問神會,你說的「亦痛亦不痛」又是什麼道理呢?如果只是為了不落入二邊而作此回答,那也只是在相上參佛,不入本心。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神會似乎一時語塞,答不出話來,六祖於是替他回答:「你若是不痛,那就身同木石,沒有情識;若是感到疼痛,就與凡夫沒有兩樣,會產生怨恨之心。」所以不管回答痛還是不痛,都不正確,顯然神會答對了,雖然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以不落入二邊的知見來應答。那麼到底痛不痛?痛!當然痛!但是誰在痛?是身心幻垢的假我在痛,這個痛是緣起性空,是因為被拄杖打了三下的因緣和合,由真如起念所產生的痛,這個痛會漸漸消失,緣散而滅,是諸行無常的生滅法,而清淨本心始終無痛無不痛,如如不動。痛是前念,是過去心,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是為過去心不可得。「若痛」則是指當下的念心,「如果還執著前念的痛」,那就是凡夫。那為什麼會執著前念的痛呢?是因為產生了怨恨之心,所以才說:「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拄杖打身,真如起念,痛相現前,於相離相,不起怨心,於念離念,念歸真如,如如不動,一行三昧,無念之行,不同凡夫。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意思是,你剛才所問,我在坐禪之時是見還是不見,你有這樣的疑問,就表示你尚未見性,並且落入了邊見。所謂禪定,不僅是無見無不見,亦是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不見,敢爾弄人】:如前所述。痛不痛是生滅,是諸行無常的有為法。你剛才問我坐禪之時,見還不見,早已是落入了邊見。我問你是痛還是不痛,你卻為了不落邊見而回答「亦痛亦不痛」,既知不該落入邊見,為何問我見還不見?你只知不落邊見,卻連亦痛亦不痛是何解釋都回答不出來,甚至你對痛不痛這個生滅法都未曾參透,如此自性未見,怎還言「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又何戲弄問我坐禪之時見還是不見?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6會員
14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誕生偈〉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據佛經所載,時釋迦牟尼佛降誕,無人扶持,即行七步,一步一蓮華,步止,遍觀十方法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今天筆者試以《金剛經》的前五分,來探討「唯我獨尊」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誕生偈〉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據佛經所載,時釋迦牟尼佛降誕,無人扶持,即行七步,一步一蓮華,步止,遍觀十方法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今天筆者試以《金剛經》的前五分,來探討「唯我獨尊」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