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淵博
聽音頻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第一版出版於1940年,至今已有八十三年的歷史,然而,仍然有人在提及,且網上所能找到針對此書的心得和看法,也都認為該書有參考價值。真的是驗證了經典之作,歷久彌新的說法啊!
主題閱讀部份,上述說明也可了解大概意思,也可略過。
檢視閱讀部份,主要是在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一本書之前,先行檢視該書是否值得一讀。播主說他在此部份的做法是會先去檢視書名,猜測大概是在說什麼?然後會先看序言,了解作者想說什麼?接著翻看目錄,了解該書的組織架構,再決定是否閱讀。我個人最近在看書時,大概都是聽音頻;也有人認為可以先看序是何人所寫,如果是該領域的權威,那大概就差不到那兒去了;另外,書評也有參考價值,評者提到內容和心得,閱聽者即可感知有無興趣。
分析閱讀部份,則在分析所讀的內容。也就是你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吸收作者的說詞,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分析內容從而消化成自己的知識—如果只是被動吸收,那麼你只是複製作者的內容,並沒有把它內化入自己的知識架構中。分析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看到一個章節或一個段落,停下來問自己它在說什麼?它怎麼說的?這樣說有道理嗎?我同意嗎?為什麼?另外一種是做筆記或眉批,把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註記下來,然後再試著自問自答為什麼?也許作者底下的內容會就此部份提出證據以佐證自己的說詞,如果沒有的話,就需要自己蒐集輔助資料以做為判斷的依據。
關於分析閱讀的部份,書中說到要有看己的看法,以同意與否的方式來蒐集資料以形成自己的知識,然而,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和作者的商榷和對話,以目前科技傳播的進步發展,似乎稍嫌保守。因為作者不會答復你,也無法與你商榷和論辯,因此你的說法是否正確,還有思辨空間,可進一步在讀完並取得自己看法後,將此看法傳述出去,一方面可鞏固所學,一方面也可檢視邏輯和組織是否完整?證據是否齊全?我的意思是你可以把它說給同好,以聽聽他們的意見;或者放到網路上看看別人對此的看法;或者參加讀書會,透過多人的對話,以收集思廣益之效。
另外,在訊息爆炸的現代社會,訊息不斷撞擊的情況下,因為訊息的便利,快速,有效,便宜,所以我們往往會一下子吸收太多訊息,因而忙於吸收,而無暇消化,因此更需要有篩選、分析、和判斷的自覺,作者的分析閱讀仍有參考和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