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adiogenes frigerioi
Malacostraca 軟甲綱
Decapoda 十足目
Anomura 歪尾下目
Paguroidea 寄居蟹總科
Diogenidae 活額寄居蟹科
Striadiogenes 飾紋寄居蟹屬
產地:黎巴嫩 (Limestone deposits of Hjoula, Lebanon)
年代:晚白堊紀森諾曼階 ( Upper Cretaceous , Cenomanian ,98 mya~95 mya )
寄居蟹化石最早於1838年發現於歐洲的晚白堊紀岩層,活額寄居蟹的化石年代最早發現於西班牙的早白堊紀阿爾布期地層,而後陸續發現於歐州、美洲及印度等地的晚白堊紀到更新世的地層中。最早有化石證據顯示寄居蟹有背貝殼行走的行為始於白堊紀晚期的化石。
S.frigerioi是黎巴嫩晚白堊紀寄居蟹化石的第一次發現,是目前在黎巴嫩發現的唯一一種寄居蟹化石。Alessandro Garassino等人於2009年描述了發現於黎巴嫩Hjoula地區的寄居蟹。由於該寄居蟹的頭胸部及足部都有環狀的紋路,故取屬名為Striadiogenes (裝飾的紋身),種名以化石提供者Ivan Frigerio 先生為名。
S.frigerioi是 第一個來自黎巴嫩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的寄居蟹記錄。 更重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第一個被完整描述的化石寄居蟹,大大增加了我們對中生代寄居蟹的認識,這些寄居蟹的化石記錄非常稀少。
在這個發現之前,白堊紀寄居蟹的化石記錄非常有限,僅包含來自歐洲、美國和南極半島的一些碎片或不完整的標本。這些標本大多是孤立且零散的螯足,難以用於識別和分類。 S.frigerioi 的完整保存狀態,包括未鈣化的 U 形腹部和非常小的第四和第五對 pereiopods,提供了關於寄居蟹適應佔據堅固保護結構的關鍵見解。 這些特徵表明 S.frigerioi 很可能像現代寄居蟹一樣,利用腹足動物的殼來保護其柔軟的身體。
由於在保存標本的石板上沒有發現任何可能的避難所痕跡,而且該地區的頭足類動物和腹足動物的殼很少,因此推測 S.frigerioi 可能生活在岩壁的縫隙中或牡蠣礁的縫隙中。 此外,細長的牡蠣殼也可能是個避難所。這說明S.frigerioi 的生活環境與其最終的埋藏環境不同,它可能是在掉落沉積物底部後才被化石化的。
Striadiogenes frigerioi 具有以下特徵,使其被歸類為新的寄居蟹屬和種:
●頭胸甲:
○比寬度長。
○觸角後突起發育不良。
○前部狹窄,中央略微隆起。
○頭胸甲中央的亞橢圓形隆起和鈣化部分,中間和近端有橫向和斜向條紋,近端由短的中央胃溝分隔。
○頭胸甲中央部分的近端和中間部分平坦,遠端部分向後傾斜,有不規則的粗糙度,並由一個薄的中央脊分隔。
○尖銳的額突發育不良。
○前緣微凹,眼窩切口發育不良。
○前外側區域強烈隆起,並帶有微弱的粗糙度和一些小凹坑。
○後外側和後部區域平坦,有明顯的凹槽。
○頸溝和橫線存在且近似平行。
○後頭胸甲保留了中央鈣化的胃道。
●眼柄:略長於頭胸甲長度的一半。
●螯足:
○相等且強壯。
○長方形且細長的長節。
○近似三角形且短的腕節。
○掌節比寬度長,固定的指節基部寬,遠端呈圓形。
○可動指節細長,與掌節中緣長度大致相同。
○左螯足背緣呈波紋狀。
○螯足的長節和腕節有部分重疊的波紋狀條紋,垂直排列。
○螯足的掌節背腹面有弱結節,中央有鱗片狀紋飾。
●步足:
○左右步足相等,比螯足長約 0.25 個指節長度。
○背緣和腹緣呈波紋狀。
○第二和第三對步足的長節和腕節有部分重疊的波紋狀條紋,垂直排列。
○指節寬闊彎曲,與前節長度大致相同,末端有鋒利的角質爪。
○指節近端部分有一個明顯的脊,向中間延伸。
○指節背部有許多未排列的小凹坑,沿著整個長度分佈。
○第四和第五對步足細長光滑。
○右側第四對步足呈半螯狀。
○第五對步足可能無螯。
○第四和第五對步足明顯小於第二和第三對步足。
●腹部:
○ U形未鈣化腹部比寬度長,邊緣保留為印記(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見)。
○腹部向右側彎曲,比頭胸甲短。
○中央保留了鈣化的腸道,延伸至整個腹部。
○尾節和尾肢保存不佳。
這些特徵使Striadiogenes與其他已知的寄居蟹屬,如寄居蟹屬和Annuntidiogenes區別開來。 特別是其頭胸甲上的裝飾,螯足的形狀和紋飾,以及步足的裝飾都是其獨特之處。
對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