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正義(Michael Kohlhaas)改編至德國作家Heinrich von Kleist的同名小說,而小說主角的原型是16世紀德國人 Hans Kohlhase。Michael Kohlhaas 的角色請到丹麥一哥 Mads mikkelsen擔任演出,他是我蠻喜歡的演員,從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開始注意這位演員,接著的作品:謊言的烙印(The Hunt)、這該死的愛(The Necessary Death of Charlie Countryman)我都蠻喜歡的。
「最後的正義」,會讓人聯想到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 Heart) ,劇情雖然並不少見,但看完依然會有一些想法浮現在心頭,生活在世界裡,多少都可能會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或是生活,一些人會因此憤憤不平,但真的能挺身而出的又有多少,大多外在因素,讓我們內心處於掙扎,因此我們多數害怕挺身而出,萬一碰到不好的事,因而失去重要的事物,那該如何是好?
聖經告訴我們:「要寬恕敵人」,帶入生活裡,也就是要原諒對自己不好的人,然而在寬恕別人和採取以牙還牙之間的選擇,難道就只能選擇寬恕別人嗎?還是有其他的選擇?「過去就過去」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但若社會的不公不義的事情,多數人都是息事寧人的態度,那社會會變成怎麼樣?個人認為「最後的正義」最值得一看的是男主角採取行動過程中,內心所面臨的煎熬,在電影中架構的社會是屬於封建社會,權力至上,貴族欺凌百性,並且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區區一個介民,能夠對抗貴族嗎?尋求真正的公平正義嗎?雖然Michael Kohlhaas 尋求公平正義的作法,略顯的激烈,並且最終付出代價,但仔細想想若當時社會的體制完善,也許男主角就不會尋求激烈的手段。
「最後的正義」並沒有太多劇情支線,但在觀影的過程中,會無形聯想到生活、社會,電影透過一個馬商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告訴我們不管是否要寬恕別人或是採取行動,心理或許有些掙扎,但不論做出怎樣的選擇,終究後果要自我承擔。在演員的表現上,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導演手法的關係,可以說完全是由Mads mikkelsen撐起,整體而言,「最後的正義」是一個對抗不公不義的故事,從電影片名「最後的正義」,讓觀眾看見對抗體制的勇氣,事實上,與其說是「最後的正義」還不如說去喚醒觀眾,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