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兩個國家的電影,一個是捷克,另外一個是丹麥。前幾年,看了布拉格練習曲和秋天裡的春天,就很喜歡捷克電影,而丹麥是看了Susanne Bier 的婚禮之後、更好的世界,也開始喜歡丹麥電影。在2012 年金馬影展,除了看了謊言的烙印、也看了Susanne Bier 新作愛情摩天輪、命運談判局。
「The Hunt」謊言的烙印- 是傷心潛水挺導演Thomas Vinterberg的新作,有別於傷心潛水挺的悲傷,這次的新作從預告片看來是極度震撼。「謊言的烙印」The Hunt 在講小孩的童言童語,所造成的傷害,當法律還沒判給盧卡斯的清白的時候,鎮上的人們已經對盧卡斯貼上了標籤 ,走到那裡,都不受到歡迎,甚至遭受到無形的暴力。然而,當小女孩改口的時候,大人們用自己的理由,認為小女孩只是因為害怕不願意想起。
「謊言的烙印」The Hunt 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反而不是劇情,當然劇情會讓你覺得很震撼,但個人覺得會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無形之間,會跟生活經驗作連結,我們仔細想想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都有可能被身邊周圍的人,因為一個謊話,而受到波及,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都有可能,這是對方的錯嗎 ?還是自己也有錯? 或者是周圍環境所造成 ?一旦發生了,該怎麼去面對,這是一個很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另外,「謊言的烙印」也隱約透露出,其實我們常在日常生活裡,在還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時,就隨便給予別人標籤,或者是人和人相處,用刻板的印象,去認定別人,一旦變成群體,那種力量是很強大,甚至有可能會把人推進痛苦的深淵裡。
「謊言的烙印」The Hunt 會讓人聯想到「嫌豬手事件簿」、「The doubt」,的確在觀影的過程,心情是很沈重。
過去類似的電影,通常會去討論對與錯,但導演很客觀地只呈現盧卡斯的處境,並沒有偏袒哪一方 ,只單純地呈現盧卡斯的處境,他的無奈、憤怒、悲傷一一在螢幕上呈現,並沒有帶任何批判的色彩,我一直在想為何導演並沒有去偏袒哪一方,若從一個中立者的角色,跳脫去看這事件,你會發現其實兩方都是受害者。
小女孩怎麼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說出的話,會造成別人傷害:而身邊的大人其實也不能怪他們錯太多,因為他們必須去保護小女孩,雖然有些矯枉過正,但背後真正的意義是去保護無辜的小女孩,試問萬一自己年紀幼小女兒,跑過來跟你說:「她可能受到性騷擾、或是性侵。」,當然身為家長、或是其他周圍的大人,當然會很緊張看待這種事情。另外,我覺得本部片可以拿出來討論的點是當小女孩改口的時候,小女孩的爸爸慢慢發現是他錯怪的盧卡斯。有一天,他來到的床邊,小女孩錯看成盧卡斯,並且說:「我不是故意的」,而爸爸回的話是:「世界充滿很多邪惡,我們可以一起去對抗它」。有時候,我們所認為的正義,其實只是自以為的正義,缺少了客觀、理性,很容易就會變成群體暴力。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很脆弱,一個事件、一句話都有可能去撕裂關係。人云亦云的恐怖,群眾的暴力在「謊言的烙印」這部電影裡,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也許你會為了片中盧卡斯的處境而憤憤不平:或是你用一種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這部電影,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到底從這部電影裡,學習到什麼?每一個人答案都不一樣,試著在觀影完之後,問自己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