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農溪又稱為電火溪,係因天送埤電廠發電後之尾水道,為蘭陽溪水系羅東溪支流之一,長度約17.2公里流域面積約55.9平方公里,,其充沛的水源亦適合舉辦泛舟活動,是一條兼具水力發電、灌溉與觀光遊憩功能之河川。
遊玩安農溪通常都是從安農溪分洪堰風景區走起;分洪堰的設置起於三星與冬山兩鄉爭水源起干戈,政府便決定在安農溪河道中設置了分洪道及閘門築堰分洪,經過長時間河水沖刷在兩條河道之間形成為一三角洲,且因此處地下湧泉(附近尚有柯子林湧泉)豐沛,於是便將其開發為分洪堰風景區,園區內有池塘、曲橋、步道、庭園及涼亭休憩設施,算是欣賞氣勢磅薄分洪景觀前的小菜。
和之前沿著河岸健行一樣是利用自行車道,安農溪自行車道起點靠近安農溪上游的「水源橋」,終點在安農溪下游的「歪仔歪橋」頭,全長約13公里,但從風景區走起就是在3.6公里處,目的地是三星蔥文化館約10公里的行程。
整條安農溪最漂亮的應該是分洪堰往上游走到田心橋這一段(5.7公里),兩側河堤下有寬闊的灘岸草地,走累了躺在斜坡草地上仰望藍天冥想,或者趨近河邊放空聆聽湍急的流水聲,即使是一棵枯木也讓人想從各個角度去捕捉它存在於天地之間的樣態。
安農溪常聯想到的是落羽松或泛舟,但是遊客通常都忽略了牛頭五橋,在農義橋第一次看到橋身護欄的造型有些驚豔,用牛頭、米籮這些象徵農村文化的器物來彰顯在地以農為本的特色,因此在這個區域內的農義、健隱、健富、二萬五及田心等五座橋都是以這個造型呈現而稱為牛頭五橋。
過了農義橋後來到農行橋,因為行健溪在此匯流入安農溪,所以必須過橋才能再次進入安農溪步道,繼續往前就會來到驛站,草地上有牛馬等各式動物的裝置,另外就是石圍的陳列,在地理位置上這裡就是舊稱石頭圍村落的所在。昔日居民在聚落四週圍以石牆,並栽植莿竹保護聚落,而以「石頭圍」稱之,後來(1990)因土地重劃部分石砌牆遭到拆除,但今日村落內仍有少數早期石砌牆,以及各種石砌房舍。安農溪岸整體規劃時為讓此地的特色重現而做石圍的設計。圍的由來是先民以土石堆疊成牆垣以防禦番害,其後墾民逐漸形成庄所以在宜蘭有頭圍、二圍、三圍、四圍、五圍等舊地名。
沿著安農溪一路走來落羽松隨處都能看到,但在田心橋旁這裡種植了兩百餘株落羽松,形成綿延5百公尺長林蔭大道,樹木已長到三層樓高,在秋冬追逐落羽松的季節,這裡當然也是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賞;第二趟來時針葉都已掉光,成排枯樹幹加上冬天的天象其實也有另一番冬季在歐洲的蕭瑟感。
在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網站首頁的標題這樣寫著「安農溪,就是令人快樂的溪,令人嘴角上揚的溪,光是走走就開心,只是呼吸也療癒」,應該是很貼切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