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20221021]避險避險越避越險

    注意:操作策略會因個人資金、心態、目標有所不同,本文目的僅為記錄與分享筆者自己的操作策略,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在這篇文章我會試著討論所謂的避險與其確切的作法,但並不是提倡廣大韭菜(包含我)使用這些避險的作法,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執行避險的操作通常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險中。

    對於散戶最好的避險方法,就是降低持股水位。
    對於散戶最好的避險方法,就是降低持股水位。
    對於散戶最好的避險方法,就是降低持股水位。
    raw-image

    何謂避險?

    避險在投資上的做法就是利用部分資金建立反向部位,通常這個反向部位都會帶有大量槓桿,主要用來保護主要部位。

    白話來說,就是利用部分資金為自己的資產買保險。

    我們經常會幫自己買保險,來保障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買定期壽險,定期壽險原則上大概就是當被保人在期限內死亡就能領到保險金,因此原則上我們都不會希望自己死掉,這個保險的目的是當不幸發生時,可以讓家人拿到一筆錢,這類型的保險,以十年定期壽險為例,保費不高(大約千來元),但當真的死亡能領到賠償時都會不少錢(約百萬元),也就是這樣的保險帶有高槓桿的特性(低保費、高賠償)。

    從保險的例子對應回股市上的避險,我們可以得出幾個避險的幾個特點:

    1. 高槓桿:低額保費即可獲得高額報酬
    2. 獲利發生在預期的反方向:最好不需要用到這個保險

    因此我們若要為手上做多的現股進行避險,我們可以利用期貨、選擇權(高槓桿商品)來做空來進行避險,以我常用的操作為例:當我選擇做多某檔半導體股票時,我會利用買進賣權(buy put)來進行避險,而這時選擇權我會買的標的為大盤的半導體指數。其中操作的邏輯是:我看好某間半導體公司因而買進現股作多(為我主要部位),但我擔心目前市場上發生預料之外的系統性風險(黑天鵝事件),因此我會利用半導體指數來進行避險(少量資金),也就是會有以下四種情況:

    1. 半導體系統性風險沒爆發,並且現股股價上漲:這時候我的避險部位會歸零,但因為現股依然獲利,此時依然是獲利的,但會相較於沒有避險部位時獲利較少。
    2. 半導體系統性風險沒爆發,但是現股股價下跌:這種時候不僅避險部位會歸零,現股也會虧損,也就是所謂的多空雙巴。
    3. 半導體系統風險爆發,但是現股股價上漲:這時候避險部位會大量獲利,並且現股也會獲利,是四種情況中最夢幻的一種。
    4. 半導體系統風險爆發,並且現股股價下跌:這時候避險部位會大量獲利,但是現股會有所虧損,在正常避險部位的調配下,此時依然是虧損的,但會相較於沒有避險部位時虧損較少。

    由上述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進行這樣的避險操作時,我們心中預期四種機率發生的排序為 1>4>2=3,因此在規劃進行避險時,要先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有所規劃,在來進行操作,而我不建議大部分人進行這類避險操作時,原因是當計劃不夠周延時(避險標的不適合進行避險、避險部位計算不周等)則會很長淪落到2的情況,不論做多或者做空都虧錢,更不要說大部份投資人基本上對於衍生性金融品的理解基本為零,也因此我再次強調最適合大部分人進行的避險操作是適當的加減碼。

    如何利用加減碼進行避險?

    如同流傳在股市多年的幹話:「股市獲利的祕訣的就買低賣高」

    也就是當投資人主觀認為股價處於高點時,則可以開始賣出手上持股,將持股水位降至自己安心的水位;而投資人認為股價處於低點時,則可以加大買進股票的力道,使持股水位上升保證自己的獲利,這樣說來進行加減碼非常合理並且有效,但依然會遇到萬年難題,我怎麼知道現在是高點還是低點?

    承認自己對於股市的未知,並不代表無法從股市中賺錢,承認對股市的未知是對於市場的謙遜,而這份謙遜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虧損、增加獲利。

    如何在未知的情況下獲利?

    我們無法知道絕對高點,所以選擇分批買進。
    我們無法知道哪檔股票最會漲,所以選擇分散投資。

    我認為這是做投資的兩大原則,當每次投資人都能遵守這兩大原則時,則不會在投資時受到過大的傷害,但不受傷不等於可以獲利,而我們應該如何在對於市場為知的前提下獲利呢?

    作為主動投資人,我們都是堅信自己有機會擊敗大盤報酬的人,因此我認為如果比較對象是定期定額買進指數的對象,我們可以加入自己對於總經格局的判斷來協助自己選擇買點,同樣是定期定額買指數,我們可以選擇在熊市(自認為)的時候加強買進的力道,而在牛市(自認為)的時候減小買進的力道,長期累積複利效果後確實有機會打敗大盤,並且可以加入個股權重的調整,以大盤為主要持股骨幹,再適當配置自己的投資組合,則可以增加自己獲利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判斷失誤造成績效不彰,甚至劣於定期定額的指數投資,但追求更高的報酬則必然會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Cheers,

    Nol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