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太空商業時代》(二) 不止美國有太空產業!

raw-image

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

火箭實驗室 2006 年成立於紐西蘭,它的目標與 Space X 最初的目標一樣,就是製造成本合理的火箭,只不過 Space X 在火箭發射成功以後,它有了更宏大的目標,它想要上火星,馬斯克最終的夢想是在火星上建立人類的殖民地,所以 Space X 的火箭越做越大,那麼誰來幫沃登實現隨時發射衛星,低預算的夢想呢?正是火箭實驗室補上了這個空缺,實驗室的第一艘火箭僅僅目標承載 300 公斤,大約兩顆小衛星的重量,相較於 Space X的火箭可以承載 22 噸的貨物,將近 200 顆衛星,但一次發射大約要幾千萬美金,火箭實驗室的火箭發射成本僅僅只要幾百萬美金。

這時剛好小衛星的需求急速上升,一些公司想要製造自己的小衛星,以前發射一顆衛星到太空,預期它要工作 20 年以上,所以都要使用特別堅固的太空材料,而且衛星的功能還要包山包海,因此要價不斐,一顆就要上億美元,新興企業負擔不起這樣高昂的成本,於是他們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如果我們不要造那麼堅固,可以工作二十年衛星呢? 基本上只要它工作個3-5年,壞掉就再發射新的上去,衛星變成一種消耗品,而且功能不需要複雜,只要負責一件事就好,可以發射一群衛星,專門負責拍照,也可以再發射一群衛星,專門負責提供網路服務,這些拋棄式衛星甚至不需要用到特殊的太空材料,只要在現成的材料上加上一些溫度控制裝置,就能在太空環境裡撐個幾年,壞掉時就送新的上去替補,這種做法還帶來另一個好處,衛星的元件能夠與時俱進,例如鏡頭解析度更高,儲存容量更大等等。這種「拋棄式衛星」的想法很棒很新穎,但卻碰到一個難題:如果想要送衛星上太空,偏偏數量不夠的話,就要到處排隊候補,等著大火箭送大衛星上去時,剩下來的空間看看能不能再塞幾顆小衛星,無法好好掌握發射的時間,這些公司都急需火箭實驗室提供的小火箭服務。

不同於美國有官方的NASA與國防部,時時關注業界的動態,提供資金給新創公司,在紐西蘭的火箭實驗室一開始只找得到私人贊助,資金常常陷入困境,公司不得不接一下其他的案子來維持公司營運,例如研究如何造出風阻更小的碳纖風帆,因為紐西蘭是帆船大國,風帆運動非常盛行,碳纖技術也非常先進,貝克後來就把又輕又堅固的碳纖應用在火箭上,為他的火箭增添了紐西蘭特色。

貝克的做事風格與矽谷截然不同,貝克非常的實在,做幾分事講幾分話,他先在 2009 年發射測試用火箭上太空,證明他的引擎設計可行,2013 年才前往矽谷找創投拿錢造真正的火箭。其他人是用天花亂墜的 powerpoint 向創投做簡報,但貝克是拿實實在在,已經上過太空的引擎模型向創投解釋他可以造什麼樣的火箭。在矽谷,因為資金取得容易,很多公司往往只有初步的成果,甚至連想法都還沒有驗證成功,就已經把公司的故事包裝得高大上,到處找創投或是政府拿錢,矽谷的名言是:「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書中提到的 Astra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們到上市前都還沒有發射火箭成功,沒有任何營利,但還是上市成功,成為市值 40 億美元的公司,相反的,貝克低調到 2009 年他做的火箭引擎成功上太空後,他也沒有大肆宣傳,還是美國國防部自己找上門來,請求合作。你會比較喜歡哪種做事方式呢?


螢火蟲航太(FireFly Areospace)

螢火蟲航太成立於 2014 年,創辦人馬庫希克一開始在NASA 工作,研究最先進的火箭燃料技術,這個技術理論上非常厲害,但馬庫希克察覺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如果航太產業不起來,這個技術幾乎無用武之地,所以與其把時間花在紙上談兵,他更渴望投入企業,做出真正的東西,為航太產業加柴點火。

馬庫希克與貝克一樣把目標瞄準了小型火箭,不過馬庫希克不知道的是,火箭實驗室已經鴨子划水,默默耕耘了8 年,貝克設計的火箭測試引擎已經上過太空,而螢火蟲航太才正要從零開始。 馬庫希克的資歷非常完整,除了 NASA 以外,所有知名的太空公司他都待過一輪,馬斯克的 Space X,貝佐斯的 Blue Origin,與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再加上螢火蟲航太是正統的美國公司,跟 NASA 與國防部拿都不是問題,相較於紐西蘭的火箭實驗室舉步維艱,一開始螢火蟲航太就有個好的起步,募集了超過八千萬美金的資金來製作第一艘火箭。然而誰也沒料到,短短兩年內,螢火蟲航太的資金就告罄,瀕臨破產。

雖然馬庫希克自認沒有做錯任何決定,但在我看來,是因為馬庫希克把大公司的經驗原版照搬到新創公司,拿到資金以後,他立刻建了製造與控制中心,也建了引擎測試平台,快速的將公司的人力擴張到兩百人,然而此時螢火蟲航太還沒有小型火箭的整體設計,馬庫希克信心滿滿,認為 Space X 已經成功在前,有許多現成的東西可以參考可以用,只要把有相關經驗的人聚在一起,一定能用一半的時間開發出成功的火箭。這就是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國的航太產業相較於紐西蘭發達非常多,公司多,相關人才多,政府的關注度也高,時時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入,這讓許多新創公司低估了困難度,想要一步到位,然而真正投身其中,才會發現難關一個接一個。

在螢火蟲航太瀕臨破產的時候,一個烏克蘭富商麥斯拿出了錢,成為它最大的股東,幫助螢火蟲航太繼續續命。麥斯自己對航太一竅不通,但他的父母曾經在蘇聯的太空計劃工作,他的家鄉是蘇聯時期洲際飛彈與航空火箭的製造中心,當時火箭成功發射的時後,麥斯家還因此獲得一棟房子做為獎勵。可惜的是,蘇聯解體以後,航太產業也跟著崩盤,麥斯家鄉的太空中心被關閉,他的爸媽被迫從事別的辛苦工作,所以麥斯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重建家鄉的榮景,如果可以結合蘇聯與美國最厲害的航太技術與人才,一定能夠成就最厲害的火箭公司,這是在冷戰時期想都不敢想的事,但現在世界不同了,麥斯覺得這並非癡人說夢。

麥斯按照計劃在烏克蘭成立了火箭工廠,他甚至拿到了蘇聯的火箭設計,他大方的分享給螢火蟲航太,不過他的夢想只實現了一半,因為美國對於航太技術管制的非常嚴格,在國防部看來,能做上太空的火箭就能夠做洲際飛彈,這是國家安全的威脅,所以烏克蘭航太技術可以進來美國,但美國的航太技術不能方享給烏克蘭,這不是對烏克蘭的差別待遇,因為即使紐西蘭是美國的盟國,紐西蘭的火箭實驗室也有一樣的限制。

到了烏俄戰爭開打以後,麥斯的烏克蘭身份變得更為敏感,有人舉報麥斯在烏克蘭賺的錢有問題,這也讓螢火蟲航太的資金被調查,同時美國政府命令螢火蟲航太必須關閉位於烏克蘭的工廠,麥斯再也沒有機會重建家鄉的榮景了,然而這樣還是不夠,最後美國政府祭出了最後通諜,麥斯要出清所有螢火蟲航太的股份,不然就不發給公司火箭發射許可,事以至此,麥斯的夢想完全宣告破滅。太空的商業時代或許來了,但敏感的航太技術始終與國家安全有分不開的關係。


感想

我們或許覺得太空商業時代很遙遠,但其實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近在咫尺。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前,衛星就已經捕捉到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邊境集結的照片,即使普丁一再否認,但事實在衛星照片下無所遁形,而當烏克蘭基礎通訊設備被破壞之後,依賴的也是衛星網路來傳訊,不管是新聞衛星照片或是衛星網路,都是由民間企業提供。

吸取了烏克蘭的教訓,台灣也在討論是不是該建立自己的衛星網路,像這樣子的事過去專屬於政府,現在有沒有可能有台灣的公司挺身而出呢?如果你覺得怎麼可能啦,台灣根本沒有航太人才,那麼想想火箭實驗室吧,紐西蘭的航太產業一樣一片荒蕪,但火箭實驗室還是誕生了,甚至還成為SpaceX 最強的勁敵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MINEBOOK掘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