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講到太空,我們想到的是美國蘇聯兩大國的太空競賽,蘇聯第一個把太空人送上太空,美國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在那個年代,太空任務需要傾全國之力投注資金與人力,不過當蘇聯解體之後,失去競爭對手的美國對太空計劃的預算開始緊縮,太空慢慢的淡出人們的鎂光燈,直到那個男人出現 - 馬斯克(Elon Musk)。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馬斯克引發的太空經濟革命」,馬斯克創立了Space X ,2008 年第一次成功發射火箭到軌道上,這是第一艘純由私人打造的火箭,它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對太空感興趣,過去政府發展太空任務大多限於軍事或科學研究目的,例如氣象衛星收集數據,GPS提供全球定位服務,軍事衛星監控目標國家有沒有可疑的行動,但私人企業對太空的想像可就天馬行空的多,有的人想要建立太空版的快遞公司,有的人想要提供太空旅行,想要去月球嗎? 訂張機票就可以囉,有的人想要用衛星建立太空網路,越來越多公司投入太空產業,其中很多公司也都成功上市,讓市場對這個產業投入更多的錢,太空商業時代已經展開。
雖然這本書沒有介紹 SpaceX,但它作為太空商業時代的領頭羊,還是有必要好好介紹一下。2000 年,馬斯克賣掉了paypal,成為億萬富翁,這年他三十歲,開始尋找他的下一個挑戰。馬斯克一直都有一個太空夢,他認為總有一天人類會耗盡地球的資源,人類需要向太空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於是他創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最大的問題就是建造一艘火箭的成本非常高昂,這大大降低了太空探索的頻率,而火箭成本高昂的原因是因為它的需求量太少了,所以建造過程一直都是一次性的量身打造,每次都耗費數億美元,如果想要提高上太空的頻率,火箭的成本一定得要降下來。馬斯克一開始的想法是向俄羅斯買火箭回來改造,這樣不用從零開始,而且俄羅斯的火箭比較便宜,他估算自己的財產應該足夠買四枚火箭,代表可以容許三次失敗,怎料賣家獅子大開口,一下子就把價格抬了三倍,馬斯克一氣之下就決定全部自己來,從頭打造一個火箭。
馬斯克的目標很明確,他想要做成本合理的火箭,要把成本壓下來,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讓製造過程標準化,可以像工廠生產線一樣的製造火箭,一個是減少每次需要新做的元件,火箭有很大一部份是都不需要上太空的,像是讓火箭能夠離開地球重力的推進器,過去NASA的造的火箭,推進器在與太空艙分離以後,就會落回地球成為廢棄殘骸,如果能夠設計一款火箭,它的推進器可以回收重複利用,這樣一來,下次如果還想要發射火箭,就只要重新建造太空艙就好,製造成本能夠大大降低。這個方向理論上可行,但需要重新設計整個火箭系統,NASA之前嘗試過,但以失拜敗告終,馬斯克打算再度挑戰這個難題。
SpaceX 從 2002 年創立,經歷了三次發射失敗,直到 2008 年終於第一次發射成功,進入目標軌道,而一直到 2015 年,馬斯克夢想中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終於回收成功。這不是條簡單的路,馬斯克比其他人更早就投入太空產業,當時只有政府會投資這個產業,其他的私人創投看不到賺錢的機會在哪,根本沒有興趣,在 2008 年,經歷三次失敗的 Space X 瀕臨破產,馬斯克自己的錢也燒乾了,他在訪問中說,當時他蠟燭兩頭燒,Tesla的電動車造不出來,SpaceX的火箭飛不上去,有一度他絕望的認為這兩家公司都活不下來。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的故事了,Tesla 大獲成功,開創了電動車產業,SpaceX也成功了,打開了太空商業時代,馬斯克承擔了巨大的風險與壓力,當然也就得到巨額的回報。
NASA 曾經在 1980 年代的太空浪潮中引領風騷,但隨著時間過去,它長成了一個擁有十萬員工的巨獸,這頭巨獸被官僚文化綁架,常常被有影響力的政客牽著鼻子走,政客為了選票考量把有龐大預算的任務移往選區所在的州,而不是考慮哪裡進行最便宜,怎樣進行最有效率,NASA內部有人大聲疾呼不要只發展花大錢的長期任務,也要考慮一些別的方向,例如發展便宜的火箭,便宜的衛星,其中批評的最大聲的是沃登。沃登出身空軍,在管理飛彈系統中心的時候,他就想像過快速布署的太空部隊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地方發生危機,可以立刻發射一顆小衛星專門看那地方,就能為之後到來的空軍與陸軍提供很多有用情報,然而當時的 NASA 卻陷入了一種「非要成功」的迷思,一旦有地方出錯,就要有人出來負責,也要制定新的準則,加入更多流程,來確保以後不會再犯錯,這讓NASA 越來越保守,沃登有許多大膽的想法,卻苦無NASA 沒有研發適合的火箭與衛星。
在這時間點,沃登認識了想要造火箭的馬斯克,他力勸國防部與SpaceX簽約,如果馬斯克真的造出火箭來,他就可以幫沃登發射衛星了 。為SpaceX擔保的沃登成了國防部監督 Space X的管理者,這讓他近距離的觀察 Space X如何造火箭,這群年輕人完全不走 NASA 嚴謹流程的那一套,他們不怕失敗,也不覺得以前的做法就一定是對的,是好的,常常大刀闊斧的砍掉重練,有時候會讓遠路,試了一圈才發現原來其他的方法前人都有嘗試過,已經找到唯一可行的路徑,但有時候也會讓他們跳脫原來的思維,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找到全新的解法,這就是矽谷的做事風格,沃登帶著這些被衝撞過的新想法來到他的新職務:掌管 NASA 位於舊金山的 Ames 研究中心。
在沃登的改造之下,Ames 研究中心矽谷的熱點之一,年輕工程師不只想要去發光發熱賺大錢的晶片產業,也會考慮來研究中心試試有沒有改變未來的機會,年輕工程師的人脈也帶來了矽谷的新興富豪們,讓富豪產生興趣投資太空產業。沃登第一個計劃就是做一個可以登陸月球的機器人,計劃的主要目標是正是降低成本,如果過去 NASA 的成本是一千萬,沃登的機器人只要一百萬,然後使用 Space X 的火箭發射,整個任務的預算就可以壓低在幾千萬,過去用幾億元做一個任務,但沃登想要用幾千萬做一系列的任務,每次執行任務都可以做一些改進,不需要畢其功於一役,這是矽谷「迭代」的做事思維。
沃登非常鼓勵NASA與民間企業合作,例如跟 Google 合作 Google Moon, Google Mars, NASA 擁有大量的數據,卻沒有好好利用,Google 是正這方面的專家,這兩個 計劃讓大眾可以用 3D 來探索月球或是漫步在火星峽谷,比起跟過去NASA傳統的火箭包商例如波音或是洛克希德合作,沃登更願意跟新興民間企業例如 SpaceX 一起發射火箭,幫助這些新企業好好茁壯長大。那些被沃登帶進研究中心的年輕人們,他們也成了下一波太空熱潮的種子,在 NASA 磨練一輪之後,其中許多人都出去開了公司,為接下來的太空商業時代加柴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