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思考死亡是身為活著的人的義務

    raw-image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總之,我相信有一個完美的世界存在於非物質世界,那裡有絕對的正義、絕對的美、絕對的良善、或絕對的關於建築本質的看法等等,如同我們能夠想像完美的圓形,但是物質世界卻不存在完美的圓形,而那是柏拉圖稱之為「理型」的世界。


    但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被說服了,我變成了一個「唯物論者」。什麼是唯物論者,就是相信世界萬物都是由物質所構成的,任何現象都能夠用物質去做解釋。簡單說,目前科學所能夠解釋的一切,都是物質性的(能夠被觀察、被感知)。回到人有沒有靈魂的問題,本書通過精采的推演,最後導出我們並沒有好理由去相信這世上有靈魂的存在,或者說,相信靈魂並不能讓死亡這件事情得到更佳的解釋(最佳解釋推論)。


    那麼,難道我們現在能夠用科學解釋靈魂嗎?能夠用科學解釋為什麼我會思考、有自由意志、有愛別人的能力等等這些現象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或生物學家,不過現在看來還不清楚,如果真的清楚的話,也許我們就能夠藉由傳輸意識到不同肉體了,但那似乎還是屬於科幻片的範疇。


    不充分能夠解釋或者說沒有唯一的答案這件事,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的確存在沒有真理的部分(例如:量子力學),但是我相信,科學會不斷進步、不斷有新發現、新發明,然後有更好的理論能夠解釋更多的問題,就像愛因斯坦的理論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讓我們有更好的「理由」去了解物質世界。


    有句話說,構成現在世界的一切物質,早在幾百萬年前,那些元素就都存在了。就像五千年前沒有蘋果電腦,但是那時候早就存在一切能夠製造蘋果電腦的元素了,只是還沒有人知道怎麼製造蘋果電腦而已。我認為科學沒辦法解釋一切,因為科學有其極限,屬於歸納法而非演繹法,我們很難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說什麼就一定「永遠」是什麼,例如:烏鴉一定是黑的嗎?你確定你看過世界上所有的烏鴉了嗎?所以,我認為不一定非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世界,而是選擇一個有比較好的「理由」去相信這個解釋。


    同樣的,站在唯物論的立場,我認為現在所有思想所具備的元素(民主、自由、資本主義、恐怖主義等等價值),也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存在了,只是我們沒有人想到而已。就像關於死亡的議題,我們很像知道自己對死亡的看法是什麼,但是當很全面的去檢視什麼是死亡?怎樣活會比較有價值?靈魂是否不滅?人是否有自殺的權利等等,我們才真的靜下心來去思考這些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客題。這本書我認為之所以很難得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我們一段時間;閱讀的時間,跟著這位耶魯哲學系的雪萊‧卡根(Shelly Kagan)教授,去思考生與死的議題,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能夠理直氣壯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活、怎麼面對死亡、永生不死一定很好嗎?怎樣算活得夠呢?但是,我們能夠藉由思考生死議題的過程,得到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的關於思考生死議題的解釋,這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


    例如,在「生命的價值」一章中談到,有三種理論解釋生命的價值。第一種認為:綜合生命帶來快樂與痛苦的結果,假設是快樂比痛苦多一點,那麼活著就有價值,而生命本身是中性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人生當中發生了什麼事,稱為「中性容器理論」。第二種認為:不管人生發生了什麼事情,多好或多壞,還必須加上「生命本身」的價值,主張我活著這件事實本身就為人生賦予了額外的價值,其價值雖然是正值(好的),但是還是有可能受到極糟糕的事情後被抵銷,稱為「珍貴容器理論」。第三種則認為:活著本身就具有級高的價值,不論生命內容多麼糟糕,最後加上生命本身的價值都一定是正值,稱為「絕妙容器理論」。


    書中因為談及自不自殺或者永生是否是「好的」等問題,而傾向認為生命本身沒有極高絕對的價值,高到只要是活著,生命就一定是好的。先撇開價值如何量化、如何分好壞的問題,我認為在有限的、不確定的生命裡,生命價值是會成長的,生命存在著一種只有時間才能夠體驗的「歷史感」。例如:電影《進擊的鼓手》中,主角能夠為了成為頂尖的鼓手而放棄一切,認為人生是站得多高(質),而不是走得多遠(量)。但是我認為,第一,人生不是只有打鼓。第二,就因為時間的不確定性會對我產生意想不到的改變,所以人生還有很多可能,等者我們去體驗、去成長、去感知的,或許量變會產生質變,而這些是需要時間的,有些事情就是要到了那個年紀或是遇到了才能夠真正體會。


    關於人生的好壞,我的看法偏向「絕妙容器理論」,認為生命「本身」就有絕對的價值,其價值來自於生命本身的有限性、不確定性與可能性,而不是外在事物的好壞。因為我認為我們很難評斷外在事物的好壞,而且好壞通常是一種比較的概念,如果一定要有一個時刻的話,也許是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才能夠有把握對自己說,這一生整體而言好或不好、值不值得,但其基礎還是在於,我有生命、我活過了一回。

    2016/3/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