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被誰罵,能告嗎?網路上被罵怎麼辦?

不知道被誰罵,能告嗎?網路上被罵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這科技發達的年代,網路早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雖然網路方便,但隨之而來的犯罪問題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網路罵人」,除非沒有在用社群軟體,否則應該多少都有在網路上被罵的經驗。知道是誰罵得還算小事,萬一是在只有暱稱的線上遊戲或充滿假名的FB上被罵,連要告誰或向誰討公道都不知道。

  也因為這樣,多人就天真地以為,反正網路上罵人是匿名的,對方找不到人就不能告。但抱著這種想法遲早會吃大虧,現實中就有人在網路上亂罵人被抓到還被判刑的案例,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不知道是誰就可以為所欲為。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在網路上被罵要告什麼罪?侮辱誹謗?還是損害賠償?

  在網路上被罵可能觸犯的是「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雖然兩者看起來很類似,但成立要件卻不相同。公然侮辱是我們最熟知的「罵人」,誹謗則是「在網路上說一件讓人名譽掃地之事(有無發生過都算)。不過,這裡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誹謗罪必須成立在「表達一件對公眾無益之事」的前提下,像男有外遇這種私人恩怨拿出來說就可能成立誹謗罪,但如果是到一家餐廳吃飯發現環境不佳而上網公開提醒其他民眾避雷,就不會有誹謗問題。

  至於被罵到底該告民事還是刑事,決定權在受害者(原告)身上。原則上事務所會建議提告刑事,再追加附帶民事來要求賠償金。但還是會希望可以先與律師諮詢後,看看手中的證據是否充足,並協助決定一個合適的賠償金。

(其他人也看了:被罵一定能成立公然侮辱罪嗎?公然侮辱要報警還是去地檢署提告?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只有公開留言和群組能告嗎?網路私訊被罵怎麼告?

  所謂「妨害名譽」,就是要發生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私下謾罵頂多心裡不愉快,名聲卻沒有受到什麼傷害。所以想提告刑事訴訟,恐怕還是只能以發文、留言為主。而私訓被罵,會偏向建議民事求償,如有需求,可透過Line與我們聯繫,安排律師諮詢來討論求償方式和金額。

  如果私訊罵人想告刑事,恐怕只有「長期被騷擾辱罵」能以「強制罪」來提告求償。其他狀況還是走民事訴訟比較恰當。

(其他人也看了:被罵可以告嗎?被罵沒錄音錄影沒證據怎麼辦?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網路上匿名罵人,想提告但不知道對方是誰怎麼辦?

  要知道對方的身分法院才能懲處,這使得很多人以為被匿名罵了無法提告。儘管我們一般人無法確認對方身分,但提告後檢警會協助被告調閱資料,要求社群網站平台提供網站對方IP位址,再以該位址查出確切地址,找出罪魁禍首。

  千萬不要異想天開想說自己找出對方資料或找駭客幫忙,這只會在提告前害自己違反個資法。比較確切的做法還是先與專業律師諮詢,請教律師該如何走訴訟、撰狀,以正當程序來替自己討回公道。

(其他人也看了:被罵可以拿到多少賠償?被罵想提告求償該怎麼做?

📱加Line好友免費諮詢:https://lin.ee/BjyuBSE


raw-image



avatar-img
法寶法律諮詢的沙龍
16會員
78內容數
想離婚離不掉?你知道你可能一直都搞錯離婚該做些什嗎? 離婚可不是只有結束婚姻關係這麼簡單,還有一連串的子女及財產問題! 婚姻訴訟存在著許多眉角,提出合適的證據才能讓結果如自己所願,若沒有律師專業協助,可能都會陷在泥沼裡無法脫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掌握快速離婚的關鍵,並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權利義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發私訊的時候要注意的事項,包括不要在私訊中侮辱他人、不要持續騷擾他人,以及不能以報警或提告威脅他人。文章建議了一定要謹慎發訊息,避免觸法。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議題,讓讀者能夠謹慎因應相關情況。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發私訊的時候要注意的事項,包括不要在私訊中侮辱他人、不要持續騷擾他人,以及不能以報警或提告威脅他人。文章建議了一定要謹慎發訊息,避免觸法。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議題,讓讀者能夠謹慎因應相關情況。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