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16歲的我

高中時很少拍照,圖為2007.4.8全家(含攝影的大弟)一早3點起床從台中驅車至淡江陪考(上午考術科、下午面試)

高中時很少拍照,圖為2007.4.8全家(含攝影的大弟)一早3點起床從台中驅車至淡江陪考(上午考術科、下午面試)



  本月的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主題為「16歲的我」。


  「假如可以乘坐時光機,回到16歲的那一年,你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什麼?未成年的小大人,是以何種眼光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物?這個世界曾經讓你失望嗎?有足夠的勇氣向未來提案你的夢想嗎?」


  16歲,2004年(民國93年),剛好是我目前人生的中點。那年爆發了三一九槍擊事件,總統陳水扁連任;夏天舉辦了雅典奧運,朱木炎與陳詩欣贏得了台灣的首面金牌;五月天去年底發行了第4張專輯、退伍後的第1張專輯《時光機》,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給了《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前一年哈利波特出了第5集《鳳凰會的密令》;職棒總冠軍為興農牛,我也成了牛迷。那年阿爸44歲、阿母40歲、最小的弟弟8歲,我在考了兩次基測後從國中畢業成為小高一。


  16歲的我生活很單純,還沒有駕照、沒有手機、沒有部落格、沒有即時通、(很像有奇摩家族@@),還好有自己的房間,和無限循環的五月天《人生海海》第11到第12首(候鳥、人生海海)及夜深人靜的夜光家族(電台廣播)。2004年也是離家不遠的「潭雅神自行車道」正式啟用的一年,當時為了準備國中最後一次的運動會,以及受到漫畫《馬拉松硬漢》的影響,賽前還到自行車道跑了人生第1次10公里。


  想對16歲的我說什麼?我肯定不會說以後自己會怎樣怎樣,就像我不希望未來的我回到現在跟我說未來會如何如何一樣(可以看到人就好,知道還活著就好)。因為那些16歲的我之後都會體驗到,就算說了,不過是像駕訓班在提醒考生要注意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一樣,考完就忘了,自己真的遇到後自然會明白。我甚至不會說我是未來的你,我比較會像是一位突然出現在公園,與正在打籃球的我在場邊對話。一邊注意場邊加油的女同學、再一邊和陌生的阿北哈拉。


  話說16歲橫跨了國三與高一,我比較會想跟高一的自己聊,因為那算是有經歷過挫折的自己。國三的我太有自信,高一的我是更加的自信;自信的想趕快念大學、自信的不再去補習、自信的想轉學、自信的活在主流價值之內(升學主義)。我會對他說,大學學測不用考太高,分數夠用就好,與其花時間將成績從80分提升到90分,不如將時間培養第2甚至第3專長(就像研究生的專業一樣XD)。這個世界很大,16歲的我每天都在學校按表操課。雖然規律、有目標,卻沒有那麼快樂、沒那麼享受16歲獨有的青春與可能性。就像林書豪說的:「如果你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到滿足,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滿足於目的地,因為人生總會有一個新的目標。」我唯一會建議的是,要不要去考美術班?不一定要念、先考看看。希望16歲的我生活能不只是讀書、不只活在主流價值眼光的世界。能有一點時間,為興趣讀、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


  或許那時的自己會覺得現在的自己一點也不酷,就像我覺得那時的自己過分天真一樣;宛如這輩子會交不到女朋友、會找不到好工作、考不上好大學(在立定志向念建築之前,淡江也不曾在志願欄上)。雖然好傻好天真,卻也保有最簡單的快樂。現在的我幾乎都快忘了,沒有機車、沒有手機、沒有社群軟體該如何生活。如果我現在是處於16歲的生活情境,不是指每天早上要趕6點45分的校車(高中常夢到沒趕上校車,大學則常夢到趕圖,結論:要將惡夢移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創造一個更恐怖的噩夢)、在學校從白天待到晚上9點晚自習結束的生活情境(我肯定是坐不住的),而是指沒有機車、沒有手機、沒有社群軟體的生活。


  沒有機車,假日就騎單車到附近晃晃,第一次覺得單車能夠騎得很遠便是從潭雅神自行車道的經驗而來,用單車紀錄生活、紀錄升格直轄市前的台中縣與台中市。沒有手機、沒有社群軟體就寫寫日記、畫畫圖,除了打電話到朋友家約到公園打球或到二輪戲院看電影之外,多留一點時間給體驗孤獨的自己思考、閱讀、書寫。


  向16歲的我說些什麼,其實是說給現在的我聽的。從「少年冠儒的煩惱」到「壯年冠儒的煩惱」,一樣的是,我們都還有夢可追、還有勇氣追、還有力氣追。還記得那時最愛聽五月天〈候鳥〉那段:「飛過那片茫茫人海 下個路口直走或轉彎 長大太慢老得太快 等得太久 結果太難猜 我的故事被風吹散 我的明天我從不期待 所以現在我只想要 尋找一絲最後的溫暖」以及〈人生海海〉最後的:「無論是我的明天 要去哪裡 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 所以我說 就讓它去 我知道潮落之後一定有潮起 有什麼了不起」2004年,阿信29歲,不只唱出了年輕人的迷茫,也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探問與追尋。


  最後,我想送給16歲的自己一首王維的〈輞川集。南垞〉:「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追求理想固然很動人。然而,比起追求那些垂手可得的理想的自由與動力,還有一種自由是減法的自由、決定不去做的自由,而那才是人生更值得追尋的。決定不做的前提,是需要對自身慾望的察覺、反思與決斷,它較追求垂手可得的理想多了接納遺憾的力量。垂手可得的理想意味著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我們常將他人的理想當作自己的理想;做更多的工作、賺更多的錢、為的是更多的消費。那樣的理想不過是慾望的奴隸,而沒有理想存在的空間。16歲的我,比起努力追求、符應主流價值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滋養靈魂的豐富與平靜,雖然那是個網路資源尚未普及的時代(奇摩知識+2005年才上線),沒有那麼多資源能夠探索自己。但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資源,而是如何利用資源。在埋頭苦幹時請適時的抬起頭來,看看身旁的家人、朋友與故鄉;在晚自習後回家的路上,始終有盞燈亮著、等著、期待著。

2021/7/1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