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評論之自我辯證的運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這些不同,還不足以形成評論。評論是依附在被評論之物─「作品」上的,舉凡建築、書籍、戲劇、電影、演講等,甚至是特別而值得書寫的自我經驗(如公務生活)。先有作品、一個對象的存在(不一定是客觀,自我經驗的反思為主觀),才有評論的發生。然而,光有作品,還無法保證評論必然會發生、一定能夠誘發評論,這中間還必須有透過作品反思的自我辯證過程。如每一篇新的評論,都在問,如何寫?如何開始寫?寫了又刪、刪了又寫。透過書寫與刪除回答的自我辯證運動中,來來回回的將作品再書寫,評論遂成為原作品與評論者透過反思所衍生的「新作品」。故評論(新作品)雖生於作品,或者說作品賦予評論養分、能量、創造的可能,但評論本身卻又分岔的同時指向原作品與評論者自身;不斷的來回反問作品與評論者。因此,評論的對象不只是評論作品、更是評論自身、評論作品與自身的關係(這之間不必然有讀者的存在)。


  正因為評論的對象是作品與自身,站在高達美詮釋學的立場,「只有不同的詮釋,沒有錯誤的詮釋。」作品與自身是沒有好壞標準的;任何評論都具有意義與價值,或者說會讓人有想評論的作品本身就是好作品,不管是差評或好評。如同羅蘭.巴特認為:「評論不是科學。後者談論意義,前者生產意義。」重點在透過作品的文學性、哲學性、語言性,掌握作品的「可思」之處,並透過書寫;閱讀、整理作品、書寫、閱讀、刪除、再書寫、再閱讀、再刪除的反覆過程,將「可思」之處放到最大。這就是評論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不同於原作品創造的意義,另外創造了作品的「可思」之處,以創造驗證創造。


  以建築評論為例,評論與建築是什麼樣的關係?光有建築還不夠嗎?為何需要在作品與讀者之間在增添閱讀的評論?從上可知,不存在無法被評論的建築,只存在未被評論的建築。光只有建築當然是不夠的,不是指作品無法被看見的不夠,而是作品尚未被書寫、尚未透過書寫再被閱讀的不夠。評論(新作品)所創造的意義已不同於建築(原作品)的意義,建築提供了直觀(intuition)、運動的對象,評論在其後透過智能(intelligence)賦予其可思之處意義。若沒有評論賦予的意義,則建築與建築之間同樣都只是影像(image)而沒有了差異。評論讓讀者直接進入到建築可思的部分,而不同於走馬看花、無法聚焦、或僅聚焦於自身經驗的建築體驗。透過評論引入評論者跨領域的思維與自身經驗詮釋建築,創造出與建築的想像距離;經由評論帶領讀者抵達比建築的更遠之處,並啟動讀者建築想像的觸媒,形成新建築向前的潛在動力。


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的差異:


  筆者為何少有時事評論?一方面因為身分的關係,不方便公開對時事議題評論。另一方面時事評論的特性在於及時、快速、聳動,這與筆者評論的目的與習慣有所不同。時事的相關評論很多、很快,卻也很淺、及混雜很多假訊息。為了搶先(鮮)必須快狠準,而少了查證與評論經自身反思、創造的過程。


  筆者的評論幾乎都開地球(公開)歡迎參觀比較。公開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東西只要一放上網路,就一定會留有紀錄,早就不存在絕對的私密性。另一方面筆者一向認為「評論為天下公器」。如同學術論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評論與學術的價值皆在於,站在前人的成果上,並且成為後人的基石。況且,有好的想法想昭告天下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憋得住。


  最後,當評論已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時常晝思夜想而影響了睡眠。但透過不斷閱讀作品、認識各種領域的作品。再不斷評論,產生跨領域的思維。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一方面豐富了自我,一方面創造了新的自我、反思後的自我。生活有了一方創造的想像空間,永恆擴張、永不止息。如此,怎能不愛上評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7會員
660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當創作者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當創作者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隨手記錄自己的心境,其實也挺好的。
Thumbnail
隨手記錄自己的心境,其實也挺好的。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於想要在「創作有價」平台上創作的創作者來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必須的。創作者需要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環境的優勢和劣勢等。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強化自己的優勢、彌補環境的劣勢,以達到創作有價的目的。創作有價的目的是讓創作者的創作更有價值,或者說更有價格。將創作轉化
Thumbnail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於想要在「創作有價」平台上創作的創作者來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必須的。創作者需要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環境的優勢和劣勢等。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強化自己的優勢、彌補環境的劣勢,以達到創作有價的目的。創作有價的目的是讓創作者的創作更有價值,或者說更有價格。將創作轉化
Thumbnail
備受關注 瀏覽量這題目是創作者都會關注的,其實我並不很喜歡談論這類問題,因為這類的問題坦白說很容易引起爭論。有一方的人會說,只要你的創作夠好,就漸漸會有人喜歡。另外一方面的人是說,你沒有良好的導流,你一定就沒有流量。 分享,越多人看越好 其實兩個都對,也都不對。因為文章既然是分享上來,作為公開
Thumbnail
備受關注 瀏覽量這題目是創作者都會關注的,其實我並不很喜歡談論這類問題,因為這類的問題坦白說很容易引起爭論。有一方的人會說,只要你的創作夠好,就漸漸會有人喜歡。另外一方面的人是說,你沒有良好的導流,你一定就沒有流量。 分享,越多人看越好 其實兩個都對,也都不對。因為文章既然是分享上來,作為公開
Thumbnail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
Thumbnail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