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談末日之後

更新於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日後的世界?若某天自己被告知即將世界末日,又會如何度過末日前與末日後的日子呢(本書很巧妙的,第一人稱沒有姓名,彷彿讀者便是主角)?


  「你所失去的一切東西,都會在那邊。」、「以後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變成無聲的。」、「由不得你選擇的,誰都沒辦法依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進化。」、「人類並不是將時間擴大而達到不死,而是把時間分解而達到不死的」


  村上所描繪的末日後的世界是存在所有失去的一切東西、無聲的世界、無從選擇(無自由意志,因為人與影子分離了,成了既沒有影子也沒有心的讀夢者)、且時間彷彿切片般的微分、凍結。現在不產生變化,也就不產生過去與未來。


  然而,什麼是我所失去的一切東西?所謂失去便是指曾經擁有。因此,我不會擁有我不曾失去的東西。但我會擁有我所丟掉的一切垃圾嗎?我會擁有我所剷除的一切脂肪嗎?我會擁有我找開的所有零錢嗎?這邊的失去,非物質上的失去,而是心靈上的失去。於是,我會擁有曾經失去的愛人的愛、我會擁有曾經失去的兌發票的期望、我會擁有曾經失去的夢想的想望。


  在知覺上,我不可能僅失去聽覺。若真有末日後的世界,一個僅有意識的世界,那麼我的身體可能還活著,但我已失去所有知覺,即一切與外界的刺激與回應,如同失去意識的人、桶中大腦般地活著。以書中的描繪,意識的世界彷彿永遠不會清醒的夢,雖然時間彷彿靜止,卻還是有四季變化,且能夠產生回憶、知覺,只是對前世的記憶已模糊不清。然而,若我只是純意識的存在,那麼是不會有知覺的。若說該知覺是記憶的知覺(如想像某次吃東西被燙到產生的痛感),但過去的記憶卻又早已模糊、無法聚焦,如何產生記憶的知覺?另個問題是,若意識的世界,不是自由意志的世界,而是個決定論的世界,為什麼最後影子能夠「選擇」跳入河中、躍過末日世界的圍牆?又若就此從夢中醒了過來,那麼影子的我還是我嗎?當然,文學上能夠將我分為肉體的我與影子的我、將我分為自由意志的我與決定論的我。實際上影子與肉體是無法分開的、我有本能的我與智能、直觀的我。


  接著,為何意識裡的時間是可分解的?在芝諾(Zeno)悖論中,兩個最有名的悖論即「阿基里斯追烏龜」和「飛矢不動」。以「飛矢不動」為例,芝諾認為:「一支飛行的箭是靜止的。由於每一時刻這支箭都有其確定的位置因而是靜止的,因此箭就不能處於運動狀態。」簡單說,今天我要射一支箭,在箭抵達靶之前,箭會通過距離的一半(1/2),而在一半之前,箭又會通過一半的一半(1/4),最後,箭能夠在無限的空間中被無限的區分而靜止。然而,從經驗上,一支飛行的箭當然不會是靜止的,芝諾悖論在於混淆了時間與運動。時間裡看,有無限多的點可區分。但從運動裡看,則無發區分、沒有瞬間。運動的瞬間、靜止,靠得不過是我們的想像力,真實的運動是不斷變化的、直觀的(如書中老人所言:這個世界上沒有比無意識性更正確的東西),以數學計算運動,不過是一種運動之後的、科學化下的智能的運動,非運動本身。


  如過去所繪關於馬奔跑的繪畫,所畫出來的瞬間,經過現代攝影的區分,發現馬並非如繪畫中的樣貌奔跑,因為馬的四肢是不可能同時騰空的。然而,繪畫的馬之所以不同於運動的馬在於,繪畫表現的是馬欲奔跑的傾向,一種想像下的運動。真實的運動與時間則是不可分的、不斷變化的。


  最後,若我是故事裡的主角,被告知即將世界末日(如48小時),會如何度過末日前與末日後的日子?有沒有末日後的時間我不知道,末日後的我、沒有身體的我也早已不是同一個我了。那時候的我會怎麼想,我也不知道。但在末日之前,我想我不會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抽起戒掉已久的菸、吃大餐、在公園裡一面仰望著天空一面喝著冰涼的啤酒。我會回到心愛的家人身邊,吃著回憶中的兒時味、聊聊天、散散步,好好地說再見,然後靜靜的看著這個世界、準備迎向另一個世界的來臨。


  村上說:「寫文章是困難的,不過,文章自己要求被寫出來,這時後最重要的是集中力。為了把自己投入那個世界的集中力,而且要讓那集中力盡可能延長持續。這樣,在某個時間點就能夠突破克服那難關。還有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擁有完成它的力量。」在疫情蔓延的今日,小說除了提供了我們一方想像的世界外(如冷酷異境中彷彿不動、不知上還是下的電梯、衣櫃後一片漆黑、還要溯溪過瀑布的地道、黑暗中震動、漲潮形成漩渦的地洞與高塔。以及世界末日中沒有影子的街道、只有鳥能飛越的高牆),更提醒著我們,故事只要一開始,就會有結束。只要我們持續、集中的面對難關,相信我們終有突破的一刻。以下分享《世界末日》中村上描寫到的書、電影及音樂(這是看村上書的另一樂趣所在XD):


-書:屠格涅夫《羅亭》《春潮》、斯湯達爾《紅與黑》、巴爾札克《農民》。


-電影:《萬世英雄》、《賓漢》、《十戒》、《聖袍千秋》、《萬夫莫敵》、《要塞風雲》、《黃金騎兵隊》、《驛馬車》、《一將功成萬骨枯》、《黑獄亡魂》。


-音樂:〈安妮‧羅莉〉、Johnny Mathis〈Teach Me Tonight〉、Peter & Gordong〈I Go to Pieces〉、拉威爾〈波麗露〉、Raymond Lefevre的管弦樂、Bob Dylan〈Like a Rolling Stone〉、〈Blowing in the Wind〉、Ray Charles〈Georgea on My Mind〉、Woody Herman〈Early Autumn〉、Lawrence Brown〈Do Nothing Till You Hear From Me〉、Johnny Hodges〈Sophisticated Lady〉

2021/5/30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Miriam Meckel(1967-)是位事業成功的教授,就在每天被大量的工作與訊息淹沒時,突然一夕之間垮了,被診斷為專業估竭(Burnout或譯過勞)。本書便是描述Meckel在山上醫療機構治療的過程,並將其書寫成文字,紀錄反省與思考自身的人生。   在山上治療,讓人想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本書作者Miriam Meckel(1967-)是位事業成功的教授,就在每天被大量的工作與訊息淹沒時,突然一夕之間垮了,被診斷為專業估竭(Burnout或譯過勞)。本書便是描述Meckel在山上醫療機構治療的過程,並將其書寫成文字,紀錄反省與思考自身的人生。   在山上治療,讓人想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新海誠導演的作品《你的名字》開頭中使用的鏡頭和音樂運用。文章分析了電影的影片節奏,片頭場景以及音樂的使用。
Thumbnail
《我們從末日開始》將足以淹滿世界的水,緩緩注入了銀幕當中,形成一幅飽含女性溫情與母性柔情的美好圖景,筆者最愛的一場戲也是如此,攝影機從海岸的廢墟窗口穿透而去所拍下的景色,也捕捉下兩對母親與孩子的珍貴情誼。筆者尤其喜愛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單親媽媽,她待人熱切又時而勇敢,看著她幫助女主角照料哭泣中的孩子
Thumbnail
《親愛的對象》MV,是蔡依林為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她在MV中扮演在多元性別酒吧的女歌手,陪著兩個主角經歷出櫃的過程,並給予支持和鼓勵。Jolin用隱喻的方式,不只敘說同志族群,在面對公開性取向的心路歷程,也象徵每個人在揭露內心秘密,都有可能會經驗到的過程和心理狀態。
Thumbnail
義大利是一個很奇妙的國家,北部的義大利是歐洲最富裕的地區,南部的義大利是歐洲最貧窮的。南北義人也是不同的人種、血統和文化和語言。
Thumbnail
本文的核心在於由文化觀察揉和丸山真男思想進行批評。前半段側重觀察。而後半則由筆者在丸山思想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新主張。
Thumbnail
雖然可能有點老掉牙,但我覺得「選擇」和「孤獨」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避免會遇到的課題。
Thumbnail
「親情羈絆,或許就是以血緣締結契約,再付出無私無悔的愛,以履行陪伴一生的承諾吧。」
Thumbnail
身為重度韓劇迷,不難從戲劇中看到韓國父權高漲又保守的社會風氣。 記得編以前介紹過一部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嗎?其中有一段女主去男主角家幫忙祭祀——在韓國媳婦替夫家準備祭祀被視為義務,而男主角因為內心過意不去,願意勞力交換,到岳母家幫忙醃泡菜的情節。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新海誠導演的作品《你的名字》開頭中使用的鏡頭和音樂運用。文章分析了電影的影片節奏,片頭場景以及音樂的使用。
Thumbnail
《我們從末日開始》將足以淹滿世界的水,緩緩注入了銀幕當中,形成一幅飽含女性溫情與母性柔情的美好圖景,筆者最愛的一場戲也是如此,攝影機從海岸的廢墟窗口穿透而去所拍下的景色,也捕捉下兩對母親與孩子的珍貴情誼。筆者尤其喜愛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單親媽媽,她待人熱切又時而勇敢,看著她幫助女主角照料哭泣中的孩子
Thumbnail
《親愛的對象》MV,是蔡依林為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她在MV中扮演在多元性別酒吧的女歌手,陪著兩個主角經歷出櫃的過程,並給予支持和鼓勵。Jolin用隱喻的方式,不只敘說同志族群,在面對公開性取向的心路歷程,也象徵每個人在揭露內心秘密,都有可能會經驗到的過程和心理狀態。
Thumbnail
義大利是一個很奇妙的國家,北部的義大利是歐洲最富裕的地區,南部的義大利是歐洲最貧窮的。南北義人也是不同的人種、血統和文化和語言。
Thumbnail
本文的核心在於由文化觀察揉和丸山真男思想進行批評。前半段側重觀察。而後半則由筆者在丸山思想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新主張。
Thumbnail
雖然可能有點老掉牙,但我覺得「選擇」和「孤獨」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避免會遇到的課題。
Thumbnail
「親情羈絆,或許就是以血緣締結契約,再付出無私無悔的愛,以履行陪伴一生的承諾吧。」
Thumbnail
身為重度韓劇迷,不難從戲劇中看到韓國父權高漲又保守的社會風氣。 記得編以前介紹過一部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嗎?其中有一段女主去男主角家幫忙祭祀——在韓國媳婦替夫家準備祭祀被視為義務,而男主角因為內心過意不去,願意勞力交換,到岳母家幫忙醃泡菜的情節。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