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濱散記》談沒有成功的生活,只有嘗試過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梭羅手繪地圖

梭羅手繪地圖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den)湖畔的時光。本書由18篇散文組成,並將兩年的時間濃縮為一年,閱讀起來輕鬆愜意,宛如置身湖邊小屋,感受華爾騰湖的四季變化與梭羅隱居的田園生活。


  林語堂在其1937年的英文版《生活的藝術》中說:「梭羅對於人生的整個觀念,在一切的美國作家中,可說是最富於中國人的色彩。」筆者卻認為,梭羅就是美國的林語堂,因為兩者皆是懂得生活的高手。本書展示了一種不同於當今以實用主義、資本主義、效益主義等將人視為工具、數字化導向的生活,即便已出版了近170年,仍值得一讀,現在就讓我們一瞧梭羅生活的藝術。


  「真正人格的內外一致性,需有閒暇才能滋養得出來,但勞動的人日日都沒有這種閒暇,他付不起那維持人與人最人性的關係的代價。」


  我們常說,不要為了工作而生活,而要為了生活而工作。實際上卻又常選擇北漂住在雙北等房租高、工時高、離老家又遠的都市生活。在斤斤計較薪水、加班費、伙食費、房租的同時,失去的正是在閒暇中拓展生活的可能。梭羅不是建築師,卻獨自在湖邊蓋了小屋,其亦不是農夫,卻又獨自墾殖豆田維生。住與吃,皆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然而,在社會化的分工下,我們早已忘了人為何需要住、需要吃?以及如何住、如何吃?住與吃先是身體上的溫暖與舒服,然後才是情感上的。如同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富而好禮。生活先有了基本的、必要的物質,然後才有以情感描繪的生活藝術,而我們天生都有能力成為自己生活的藝術家。


  「人的能力卻也是從沒有測量過的,而且我們也不能由過去已經做的事判斷他將可做的事。」


  在社會分工化、數字化之前,人的能力是不需測量的,因為能力是能夠在「做中學」中一邊嘗試一邊學習的。如今,新聞總喜歡報導某某某在事業上成功,並分享其追求成功的故事,然而,卻忘了推崇「生活」。不是推崇「成功」的生活,而是推崇生活的能力與可能。生活不該用成功與否來區分,生活是一個人「生」「活」著的證明,因此我們都有能力與可能創造自己的生活。如同梭羅認為:「我有好幾種其他型態的生活要過,無法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這一種上。」生活是不斷體驗、嘗試的過程,好壞不是誰說了算,而是不斷在自我提問與找答案的過程中的那個自己。


  「自然界不提問題,而對於凡人提出的問題不予回答。」


  身處網路世代的我們,在一個人人都有台小型電腦附加電話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虛擬網路提供了我們很多的問題與答案(如懶人包)。然而,關於切身生活的答案,相較於虛擬網路,在多元、無所不包、永不陳舊的大自然下,更能喚醒我們創造生活的能力。因為大自然不只是人類的大自然,更是各種生物的、植物的、風景的大自然。因此,當梭羅的豆田雜草除都除不盡時,他說:「我不也應該欣歡草的豐盛嗎?它們的種子是鳥類的食糧。」在大自然中沒有進化論的優勝劣敗之分,有人獲得便有人失去,有人失去便有人獲得。學習用大自然的方式思考(如以池察覺天氣的變化),讓我們在看清自己、找到自己,並看清「關係」(與他人、與自然、與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限廣闊。大自然像一面鏡子,照應著離開俗世痛苦後最自然、放鬆、無憂的自我。我們看著大自然的同時,大自然也同樣看著我,即使在荒野陰沉之處,也存在一種與我們親近、切身相關的東西。


  「跟我們最接近的不是我們僱的、我們那麼喜歡跟他說話的工人,而是那創造我們的工人。」


  自我是能夠被創造的,與人事物的關係是一時的,真正帶得走的是關係下所創造的自我(如失戀的自我、尷尬的自我、社畜的自我等)。書中描述華爾騰小屋沒有上鎖,可讓他人隨意進屋閱讀、休息,該處更是幫助逃亡的奴隸前往加拿大的著名組織「地下鐵路」的一站。梭羅在此便創造了一種道德與人性的自我,若我們緊緊看守我們的財產,我們產生的便是被財產所看守與馴化的自我,而喪失、遺忘了創造看守之外的世界。


  「如果在路旁看到一塊銀幣,都會岔過去把它撿起來,但那古人的金言,那世世代代的智者都向我們保證其價值的金言,卻沒有人要。」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因為經典的書籍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看向另一個世界的窗。有些事情若非透過古代智者流傳至今的經典書籍,便必須等到某種年紀、或某種情境下時才會提問、思考之,甚至根本喪失、遺忘了提問、思考答案的能力。梭羅認為:「不論什麼年紀或性別,想得最多的是疾病、突然的意外和死。」與其將時間花在思考那些偶然、不確定的事物上,不如思考永恆的問題、接觸健康的生活與閱讀經典,並認真踏實的活在當下。因為任何時間也不比現在更為神聖,現在是走向未來的起點、亦是回憶的起點、改變的起點、創造的起點。如此,當我們走時,留下了一切,卻帶走了生活的風景,孑然一身,卻又無比富足。

2021/3/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89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IDMNEQAAQBAJ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大師一些關於他著作中所提到的思想、哲學。經過十九世紀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時間的變革,有許多的思想,在梭羅當時的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IDMNEQAAQBAJ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 佩佩在2020年,就想寫信問梭羅大師一些關於他著作中所提到的思想、哲學。經過十九世紀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時間的變革,有許多的思想,在梭羅當時的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Thumbnail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Thumbnail
最近這半年來,一直沉浸在「重讀蘇東坡」的這個閱讀計劃中,希望今年能盡快把自己對蘇東坡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出版。 市面上有關蘇東坡的書已經太多了,比較知名的就有林語堂《蘇東坡傳》、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等等,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還能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畫畫,於是想嘗試把蘇東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讀了半天《戰國文字通論》,有點累,於是找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讀⋯⋯
Thumbnail
讀了半天《戰國文字通論》,有點累,於是找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