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濱散記》談沒有成功的生活,只有嘗試過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梭羅手繪地圖

梭羅手繪地圖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den)湖畔的時光。本書由18篇散文組成,並將兩年的時間濃縮為一年,閱讀起來輕鬆愜意,宛如置身湖邊小屋,感受華爾騰湖的四季變化與梭羅隱居的田園生活。


  林語堂在其1937年的英文版《生活的藝術》中說:「梭羅對於人生的整個觀念,在一切的美國作家中,可說是最富於中國人的色彩。」筆者卻認為,梭羅就是美國的林語堂,因為兩者皆是懂得生活的高手。本書展示了一種不同於當今以實用主義、資本主義、效益主義等將人視為工具、數字化導向的生活,即便已出版了近170年,仍值得一讀,現在就讓我們一瞧梭羅生活的藝術。


  「真正人格的內外一致性,需有閒暇才能滋養得出來,但勞動的人日日都沒有這種閒暇,他付不起那維持人與人最人性的關係的代價。」


  我們常說,不要為了工作而生活,而要為了生活而工作。實際上卻又常選擇北漂住在雙北等房租高、工時高、離老家又遠的都市生活。在斤斤計較薪水、加班費、伙食費、房租的同時,失去的正是在閒暇中拓展生活的可能。梭羅不是建築師,卻獨自在湖邊蓋了小屋,其亦不是農夫,卻又獨自墾殖豆田維生。住與吃,皆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然而,在社會化的分工下,我們早已忘了人為何需要住、需要吃?以及如何住、如何吃?住與吃先是身體上的溫暖與舒服,然後才是情感上的。如同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富而好禮。生活先有了基本的、必要的物質,然後才有以情感描繪的生活藝術,而我們天生都有能力成為自己生活的藝術家。


  「人的能力卻也是從沒有測量過的,而且我們也不能由過去已經做的事判斷他將可做的事。」


  在社會分工化、數字化之前,人的能力是不需測量的,因為能力是能夠在「做中學」中一邊嘗試一邊學習的。如今,新聞總喜歡報導某某某在事業上成功,並分享其追求成功的故事,然而,卻忘了推崇「生活」。不是推崇「成功」的生活,而是推崇生活的能力與可能。生活不該用成功與否來區分,生活是一個人「生」「活」著的證明,因此我們都有能力與可能創造自己的生活。如同梭羅認為:「我有好幾種其他型態的生活要過,無法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這一種上。」生活是不斷體驗、嘗試的過程,好壞不是誰說了算,而是不斷在自我提問與找答案的過程中的那個自己。


  「自然界不提問題,而對於凡人提出的問題不予回答。」


  身處網路世代的我們,在一個人人都有台小型電腦附加電話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虛擬網路提供了我們很多的問題與答案(如懶人包)。然而,關於切身生活的答案,相較於虛擬網路,在多元、無所不包、永不陳舊的大自然下,更能喚醒我們創造生活的能力。因為大自然不只是人類的大自然,更是各種生物的、植物的、風景的大自然。因此,當梭羅的豆田雜草除都除不盡時,他說:「我不也應該欣歡草的豐盛嗎?它們的種子是鳥類的食糧。」在大自然中沒有進化論的優勝劣敗之分,有人獲得便有人失去,有人失去便有人獲得。學習用大自然的方式思考(如以池察覺天氣的變化),讓我們在看清自己、找到自己,並看清「關係」(與他人、與自然、與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限廣闊。大自然像一面鏡子,照應著離開俗世痛苦後最自然、放鬆、無憂的自我。我們看著大自然的同時,大自然也同樣看著我,即使在荒野陰沉之處,也存在一種與我們親近、切身相關的東西。


  「跟我們最接近的不是我們僱的、我們那麼喜歡跟他說話的工人,而是那創造我們的工人。」


  自我是能夠被創造的,與人事物的關係是一時的,真正帶得走的是關係下所創造的自我(如失戀的自我、尷尬的自我、社畜的自我等)。書中描述華爾騰小屋沒有上鎖,可讓他人隨意進屋閱讀、休息,該處更是幫助逃亡的奴隸前往加拿大的著名組織「地下鐵路」的一站。梭羅在此便創造了一種道德與人性的自我,若我們緊緊看守我們的財產,我們產生的便是被財產所看守與馴化的自我,而喪失、遺忘了創造看守之外的世界。


  「如果在路旁看到一塊銀幣,都會岔過去把它撿起來,但那古人的金言,那世世代代的智者都向我們保證其價值的金言,卻沒有人要。」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因為經典的書籍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看向另一個世界的窗。有些事情若非透過古代智者流傳至今的經典書籍,便必須等到某種年紀、或某種情境下時才會提問、思考之,甚至根本喪失、遺忘了提問、思考答案的能力。梭羅認為:「不論什麼年紀或性別,想得最多的是疾病、突然的意外和死。」與其將時間花在思考那些偶然、不確定的事物上,不如思考永恆的問題、接觸健康的生活與閱讀經典,並認真踏實的活在當下。因為任何時間也不比現在更為神聖,現在是走向未來的起點、亦是回憶的起點、改變的起點、創造的起點。如此,當我們走時,留下了一切,卻帶走了生活的風景,孑然一身,卻又無比富足。

2021/3/11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本書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愛,是什麼?),台灣卻譯為《哲學家傅柯的公寓》,原先還以為是一本介紹傅柯公寓的書,甚者期望能夠在文中看見傅柯研究權力的哲學思想及其書寫與生活的關係。然而,本書卻成了我閱讀的第一本同志文學。   作者馬修‧藍東(Mathi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湖濱散記【獨家收錄梭羅手繪地圖.無刪節全譯本】:復刻1854年初版書封,譯者1萬字專文導讀、精選中英對照絕美語錄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Thumbnail
會搬到山上住,很大的原因跟梭羅有關。     也或許這些年不斷重新閱讀「湖濱散記」的緣故吧,我自己的真實生活,好像也愈來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邊小屋雖然說是在森林,其實離城鎮不遠;也如同他常常讚頌獨處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獨處時間,但我家裏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滿座。   
Thumbnail
#湖濱散記 #作者:享利•大衛•梭羅 http://gofile.me/6BLsh/4EcYBh2lQ 梭羅,或許是華爾騰湖畔的第一位移民,親手蓋的小木屋也會是最古老的建築。生活在這裡,沒有通往文明世界的路,卻有通往心靈世界的門 。 為什麼你們看起來走得很快,實際上卻慢得要死。當人們憐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失落 若有另一個名子,那必當是老人與海/ /在如今的歲月裡重讀老人與海,我驚訝的是,海明威面對失敗的看法,身處困境的反應,與我如此契合。當然能在失落中保有信心,是何等困難,但就是這樣的精神,值得時刻藏在心中。/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湖濱散記【獨家收錄梭羅手繪地圖.無刪節全譯本】:復刻1854年初版書封,譯者1萬字專文導讀、精選中英對照絕美語錄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Thumbnail
會搬到山上住,很大的原因跟梭羅有關。     也或許這些年不斷重新閱讀「湖濱散記」的緣故吧,我自己的真實生活,好像也愈來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邊小屋雖然說是在森林,其實離城鎮不遠;也如同他常常讚頌獨處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獨處時間,但我家裏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滿座。   
Thumbnail
#湖濱散記 #作者:享利•大衛•梭羅 http://gofile.me/6BLsh/4EcYBh2lQ 梭羅,或許是華爾騰湖畔的第一位移民,親手蓋的小木屋也會是最古老的建築。生活在這裡,沒有通往文明世界的路,卻有通往心靈世界的門 。 為什麼你們看起來走得很快,實際上卻慢得要死。當人們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