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在公司的App上,我們逐步增加了一些與「追蹤」行為有關的功能。
在App上追蹤活動主辦單位,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活動上架的資訊,讓鐵粉不再相見恨晚。

對於一般實物電商來說,由於商品是標準品,在哪裡買都一樣。用戶沒有必要掌握商品上架資訊,除非有購買優惠。
然而,「活動」這個商品的性質不一樣,活動不是標準品,就算是同一個主題,不同主辦單位的講座內容也不會一模一樣。
用戶要怎麼挑出好活動呢?「認主辦單位」是一個好辦法。
如果你參加過一次雜學展,參加完之後覺得很滿意,你可以認「雜學校」這個主辦單位,他們之後辦的活動應該會合你的胃口。
活動的「非標準品」的特性,讓「追蹤」有了意義。
不只有意義而已,追蹤是平台打造生態的起點,更是互聯網公司累積無形資產的重要途徑。
為什麼「追蹤」如此重要?讓我用4個原因說給你聽。
追蹤是一個符合人性的主動行為

Instagram、Medium、Bilibili、微信公眾號、YouTube、知乎的追蹤按鈕
追蹤按鈕按下去,等於是在告訴系統:「對,這就是我要的,請給我更多這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追蹤並不是互聯網平台的專利。在還沒有互聯網平台之前,我們的生活中早已充斥著「追蹤」。
追蹤是出自於人性本質的行為,追星就是一個例子。
一個喜歡周杰倫的歌迷,只要周杰倫出新歌,自己就會想在第一時間聽到。
不只追星是這樣,人們在選書「挑作者」這件事情本質上也是一種追蹤行為。
因為讀了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就繼續讀他的《人類大命運》和《21世紀的21堂課》,這也是對作者的一種追蹤。
符合人性,是追蹤「簡單粗暴但有用」的原因。
追蹤是容易實作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聽起來很普通,一點都不吸引人對吧?
比起追蹤這樣的基礎設施,華麗的應用「推薦系統」似乎更受人們歡迎。
然而,基礎設施才是一切的重要基底,進階應用則是錦上添花。
科學上,有了基礎科研,才有可能有進階應用。
互聯網產品也一樣,沒有好的基礎設施,沒有辦法做出有用的應用。
追蹤是很多應用的基礎設施,像是Instagram的「內容排序」演算法就將追蹤納入其中。
如果用戶追蹤很多帳號,不一定每個帳號的最新動態都要呈現給用戶看;如果用戶追蹤帳號不多,每個帳號的最新動態都要盡可能展示給用戶。
從本質上來看,追蹤這個功能就是為了解決「要給用戶看什麼內容」的基礎設施。
追蹤是基礎設施,樸實而無華。因為樸實無華,這個功能並不難實作。
相比之下,「要給用戶看什麼內容」的另一個解法-推薦系統就難上許多。
以YouTube推薦影片作為例子,就需要先定義什麼是「用戶可能會喜歡的內容」,需要考慮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幾種。
- 觀看時長:哪一類型的內容,該用戶的觀看總時長最長?
- 點閱率:哪一類型的內容,該用戶看到時最容易點擊觀看?
- 觀看比例:哪一類型的內容,該用戶最常從頭到尾看完?
- 互動率:哪一類型的內容,該用戶最常在看完之後按讚、分享或留言?
魔鬼藏在細節裡,這些因素中所提到的「類型」,可能包含多種維度的分類方式,又是一件很複雜的事。
因此,到底怎樣是「用戶可能會喜歡的內容」,誰也說不準。
連定義都無法完全搞清楚,更遑論實現推薦所需的演算法了,那又是更加複雜的一件事。
對於推薦系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關於推薦,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在探索。
追蹤相對來說更容易實作,同時也是其他進階應用的基礎設施,這些是追蹤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追蹤是增強迴路的起點
什麼是「增強迴路」?
增強迴路是一個系統動力學的名詞,它指的是一種「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增強因的循環」。
在Instagram上,用戶追蹤了越多帳號,就會看到越多帳號的新動態。看到更多新動態,用戶就會覺得Instagram很有趣,由於想看更多內容,用戶就會追蹤更多感興趣的帳號。
如此往復,因增強果,果又反過來增強因,因果彼此相互強化,這就是一種正面增強迴路。
把增強迴路細分成兩個方面來看,可以把平台的增強迴路看得更清楚,這兩個方面分別是平台上的需求方以及供給方。
先從需求方,也就是平台上的C端用戶角度來看增強迴路。
Josh Elman擔任Twitter產品經理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活躍用戶每個月使用Twitter的時間超過7天。
發現現象之後,他透過數據分析找出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活躍用戶通常追蹤超過30個帳號。
因為追蹤了足夠多帳號,所以有足夠多的動態值得他們經常使用Twitter。
Twitter的增強迴路是:用戶追蹤越多Twitter上的帳號,就會有越多的動態可以看,接著因為用得更頻繁,就會追蹤更多帳號,進而成為活躍用戶。
找到了這個增強迴路,Twitter開始鼓勵新用戶追蹤更多帳號,60天就把「每日活躍用戶佔每月活躍用戶」的比例提升至50%。
接著,從供給方,也就是平台上的B端用戶角度來看增強迴路。
影音平台YouTube,本身不產內容,而是由一個一個YouTuber提供內容。
這些YouTuber為什麼要把內容發到平台上,供C端用戶免費觀看?
因為YouTube有廣告分潤機制,而這是YouTuber的收入來源。
C端用戶提供他們的注意力資源給平台,平台將注意力資源轉為廣告賣給廣告主,並將廣告收入與YouTuber分潤。
在此模式下,越多人看到他們的影片前導廣告,他們就能分到更多廣告費。
於是,觀眾常會看到YouTuber在影片最後「求訂閱」。
因為有人訂閱,他的新影片就會出現在訂閱者的通知中,帶來更多流量。而且越多人訂閱,他的影片就會更容易被演算法青睞,被更多人看到。
對YouTuber這樣的內容供給方來說,增強迴路是:用戶訂閱帶來更多流量,更多流量帶來更多廣告分潤,更多收入可以讓YouTuber有本錢做出更好的內容,進而得到更多訂閱者。
於是,訂閱成為YouTuber最希望用戶做的事,訂閱驅動著整個增強迴路不斷循環。
追蹤帶來無形資產
如果請你把你的社交媒體帳號刪掉,你願意嗎?
雖然社交媒體帳號非實體,也不是花錢買來的,但人們通常都不願意這麼做。
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我也不想,因為社交媒體上有我追蹤的帳號,有我想看的內容。
我在社交媒體上的社交網絡,是被「追蹤」串聯起來的。
無論是Facebook上我常關注的新聞媒體和優秀人物,還是Instagram上我追蹤的帳號,抑或者是YouTube上我追蹤的YouTuber,這些都是我的社交網絡上的節點,這些節點都是被追蹤這個行為串聯起來的。
這些存在於社交媒體上的社交網絡,是用戶的無形資產。
捨棄自己的資產,談何容易?
同時,用戶的社交網絡也是平台方的無形資產。
用戶在平台上有多緊密的社交網絡,就會花費多少注意力在平台上。
匯集這些注意力資源,平台方就可以透過廣告這一媒介,將注意力兌換成廣告收入。
用戶的追蹤行為串聯起他的社交網絡,而這些社交網絡會吸引用戶在此投入注意力,進而讓平台方獲得賺取廣告收入的機會。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追蹤之所以重要,原因有四個,分別是:
- 追蹤屬於符合天性的主動行為
- 追蹤是容易實作的基礎設施
- 追蹤是增強迴路的起點
- 追蹤帶來無形資產
我們以Instagram、Twitter、YouTube這些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追蹤行為作為案例,說明了「追蹤為什麼重要」的原因。
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思考,是因為資源總是稀缺,而真真假假的機會點太多,必須要辨別清楚。經過仔細思考,我才發覺樸實無華的追蹤,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