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8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不能沒有你們


    友人在FB的Po文中提到:「不是說一定要買很多外套來搭配季節啦,但搭配體質是必須的。」

    讀文至此,認真反思一下。

    買很多外套來搭配季節,有。

    但更常發生是買很多外套來搭配褲子,然後買更多褲子來搭配外套;配完之後如果發現還有可以搭配的上衣的話,當然就是繼續買。

    有搭配體質嗎?絕對有。這種看到就想買的體質,如此搭配再自然不過了。


    問題是。

    再怎麼配,到頭來在山上還是狼狽得像一個沒能力卻被迫24小時內要種田採買辦桌加灑掃的中年村婦,完全彰顯不出來東西的價值感。

    (對不起我沒有要針對村婦的意思,我知道都會女性沒有比較好。身為都會女性這點我掛保證。)

    沒關係,彰顯東西價值感的責任不會在我身上,目前看來我的任務應該是持續買,讓那些生產有質感產品的品牌可以得到支持,繼續生產有質感的東西,讓其他人也用得到,然後,彰顯產品價值感這種事情就交給那些其他人了。

    這很重要。在山上看到穿得好看的人、打包得很勻稱的背包,心情就會舒暢。

     

    以上。

    種種原因放棄下週爬山行程的心情調適過程,告一段落。

    來記錄這次新康橫斷帶的心愛的東西們。

     

    1. 背包:Zpacks Arc Haul Ultra 70L Backpack

    2. 胸前包:Hanchor Dune快取輕行小包(S1可卸式輕量化斜背帶)

    3. 上衣:Finetrack Drylayer Basic + Montbell Wickron T-shirt

          Finetrack Drylayer Warm Long + Yamamoto.Fun Go Hiking Dry T Shirt

          Outdoor Research Echo Hoodie

    4. 褲子:Yamatomichi 5-Pocket Pants

          Mammut Runbold light pants

    5. 行進中層/防風:Yamatomichi Alpha Vest

             Yamatomichi Bamboo shirt

    6. 帽子:Nanga x 47 Aurora Cap

    7. 保暖衣:Yamatomichi Light Alpha Vest/Jacket

    Sanchi Design Merin Hoodie (Alpha Direct 120)

    Mountain Hardware Ghost Whisper Down Jacket

    8. 保暖帽:Ursus Alpha Direct 90 帽型帽

            Halo Commodity Stratus Cable Watch

    9. 毛巾:Chaoras

    10. 頭巾:購於白馬岳賣店

    11. 睡袋:Enlightened Equipment CONUNDRUM SLEEPING QUILT 20°F 850FP

    12. 登山杖:Zpacks Carbon Fiber Trekking Pole (Cork Grip)

    13. 防水收納包:Ridge Mountain Gear Travel Pouch Plus


    就挑幾樣來說說吧。


    背包  

    出門前一直拖延沒有實行以至於來不及,回來後清潔完,終於好好的把該加工的部分處理一下。為了下一次的出發,有些事情還是要先做比較好。

    背包上有好幾條織帶的尾端沒有反摺處理。如果是另外加購的,可以說是要讓我們自己應用,為了調整方便在扣具裡穿進穿出,還可以理解,但本來就在背包上的也沒有,這個就……

    就算拿打火機尾端燒一燒不容易虛掉,我也還是擔心哪次調整長度不慎,整個織帶和扣具順勢分離。再穿回去當然不難,但那是針對非爬山途中而言。

    因此把每條織帶開放的一端全部都縫起反摺。還好織帶是黑的,線也是黑的,針腳看來如何,就隨他去了。


    一直以來都擁有輕量化背包──應該說我第一個大容量登山包就是輕量化背包,即使當時根本還沒有要走長天數行程,也沒有真的想要輕量化。

    彼時買Hanchor Marble不為了爬山,真正的目的是走四國遍路──不打算寄行李,希望身上重量輕一點、飛機託運時可以省重量(好認真買東西)。更重要的是時間行程由自己安排,基本上只有一個主倉的特性不構成問題。

    而且很喜歡Xpac的菱格紋。

     

    跟團爬山的時候幾乎不曾選擇輕量化背包。首先總是有取物和整理焦慮的我,極端依賴著背包內外各處的大小口袋,最好是還要有可分隔睡袋倉那種。再者,對自己的背負能力還不是那麼理解的情況下,非輕量化背包的穩固負重系統還是最保險的選擇。

     

    第一次帶Hanchor Marble去爬山是2023年夏天在日本。用了幾個行程後還算順手,覺得似乎有機會克服「早上起床還必須先把背包挖空裝完睡袋才能打包其他東西」的心理障礙,也確認背負三天以上的自理裝備是可以做到的。接下來,跟Yamatomichi Three的緣分接上了,並決心用它來當台灣山岳自理行程的一次嘗試,結果相當不錯。

     

    Three以長天數我的使用習慣來說有點小,並且如果要那麼盡力不超過舒適負重的話就會變成心裡不舒適,還是設定短天數優雅的(?)使用它吧。繼續用Marble也沒有不好,我對它只有感謝沒有抱怨。只是,想要維持原來的設定──它是遍路專用包;只是,(又)想要買新背包,如此而已。

     

    要買是要買,但哪款好呢?

    基本上希望還是要有一個比較可靠的背負系統,因此「有框架」是一個明確的方向。腦容量和精神都不是很夠用,不適合去買那種靠打包技巧來支撐背負系統的東西來考驗自己。

     

    看得順眼也是極為重要的。本來屬意顏色可愛的Atom packs,但它的前網袋看起來不那麼符合我的使用習慣,更重要的是(當時)官網上根本就幾乎沒得買。繼續翻翻記憶,在日本山上幾度看到Zpacks的背包就浮現在腦海──難得整顆黑嚕嚕的我會覺得好看,自己都有點不可思議。

     

    於是就以Zpacks為目標,等待折扣時機。

    也幸得貴人相助,在各種附件中去蕪存菁,最終得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組合:

    Arc Haul Ultra 70L + Belt pouch*1 + Top Side Pocket*1 + Shoulder Strap Pads (pair) + Lumbar Pad + Roll Top Closure Straps + Replacement Webbing 1/2" x 30" + 1/2" Dual Adjust Side Release Buckle

    Shoulder Pouch是先前就已經買來用了,剛好也放上去一起一套。

     

    其中織帶+公母扣是得到建議,替代原本想購買的V Top Strap的方案。

    這個想法實在太好了,我正為了頂端織帶繫緊的方向跟習慣不同(背包的設計是往背包前面拉)而小小發愁。多接上了這組織帶,除了也可以(某種程度上)擁有V Strap之外,還能把拉緊織帶的方向改成向後(向背包背板方向)拉,這下更像我的包了。


    如前所述,雖然知道買輕量化背包也要搭配輕量化做法,但在個人的想法中,「有此觀念」跟「一定要徹底執行」是兩回事。「以重量換取數量」是我的方向,相當不可以鼓勵但在自己身上尚稱可行,而且總比「有重量但已無法減少數量」有調整空間。

    不刻意讓自己跟產品概念和目標客群理想對應。只要在建議負重範圍內,只要自己背起來覺得可以,那就是可以囉。

    能捨的還是有捨,該帶能帶想帶的也都(自認為)適度盡情。最後的重量含兩公升水來到了近16公斤,對於五天的行程來說是有點多,但官方負重數據可以到18公斤,覺得如此也是一種對背包性能的合理測試。

     

    打包完之後,覺得70公升的選擇還不錯。背包向橫發展比向上發展要適合我一點,雖然會看起來比較龐大不美觀,不過體型如此,也只能如此。而且打開主倉,一眼看進去可以看見比較多東西,不管取物或打包都更順手。只要事先把側面壓縮帶鬆緊度設定好,塞下去也不至於膨脹得太誇張。

     

    五天的行程內,除了第三天加了3.5公升在桃源營地取的水,覺得實在有比較重之外,其餘的時間都覺得背負起來沒有問題。

    弧形框架加上背部網布,比我之前用的「一般背包」更為透氣。即使大流汗也不需要想像著背包的泡棉在吸汗的感覺一直皺眉,下雨的時候也不會吸水增加重量又完全乾不了。

    行進間的穩定度雖然比不上「一般背包」,但微微的晃動感也還滿能配合肢體的節奏,不知道這樣正確與否但還算舒適。

     

    唯一比較不適應的是要拉兩條織帶才能好好束緊的腰帶。

    常常忘記這件事情,也常常懶得分四次拉,兩條兩條一起拉的結果就是不會那麼貼合髖骨緣。

    因此必須調整使用習慣。不能期待如同以往背包上肩,腰帶扣好後就是「唰唰兩下」(甚至左右一起「唰」一下)可以解決。

    有點麻煩,但可以接受。

    而且分段調節的情況下,腰帶更能服貼,以舒適度來說是加分的。

     

    第二個要比較注意的事情,就是要上肩時必須看準提把位置。

    已知前人經驗,一定要小心不能把框架當成提把。但提把實在有點細有點小,一樣黑,又離框架有點近。

    說實話這件事情真的令人有點緊張。

    (我應該把提把繡上橘色或紅色或螢光色的線?)

     

    側水壺袋的空間很好,前網袋的彈性也適中。

    肩墊和腰墊就不用說了,在背負的舒適度上絕對是大功臣。讓我完全沒有想要把它們拔下來背背看的想法,一點都沒有。

    另購的Top Side Pocket超好用,拿來裝小杯子、附濾嘴的軟水壺、貓鏟、備用垃圾袋、和還沒有長得太大包的垃圾,幫了大忙。

    也是另購的腰包容量不是太大但還算足夠。雙向拉鍊的設計很貼心。但不知道是單個產品的狀況還是我使用的問題,有時我猛一低頭會看到拉鍊整個是開的,要重新把拉鍊都拉到底,調整一下將兩邊對齊,才能再度密合。但這種情況發生了兩次之後,我在腰帶包取物時都會認真看一下,不敢再只用摸的開關拉鍊。

             

    整體而言很開心買到了好東西。如果說可以有甚麼期待的話,我還是希望主倉袋頂可以有一條像Three那樣的拉鍊。

    這樣要捲的時候比較好對齊。

    雖然說連這個懶都想偷有點那個,但這就是使用順手度的小細節──沒有雖然不會怎樣,但有了就是完美。

     

    胸前包

    喜歡Hanchor這個胸前包。夠大、裡面有兩個小夾層,外面身體側還有一個網袋。背帶兩端也有可以扣扣環的地方,加掛溫度計、D環、小玩偶都方便,而且在還沒有進入到客製化階段時,就已經有我喜歡的灰+湖水綠配色。

    雖然已經有約莫一百個胸前包,還是覺得自己買得好。


    上衣

    第一組,因為第一天是連續陡上,應該會很熱,因此搭配比較薄的組合。

    第二組,因為後面兩天有冷氣團低溫特報,因此搭配比較厚一點的組合。

    但不管怎麼組合,這是第一次超過三天在山上,沒有選擇羊毛衣。

    薄的組合是Finetrack drylayer的basic版,加Montbell Wickron御在所岳限定短袖T-shirt。

    第一天從戒茂斯登山口上,一到戒茂斯前峰就迫不急待把外面的襯衫脫下來,到獵寮營地一路陡上,熱是熱,但流的汗量還滿令人可以接受。

    第二天經嘉明湖到布新營地,因為稜線上風大,外面會再套一件襯衫。來回布拉克桑山時就不用再穿襯衫了,體感也是舒適。

    厚的組合是Finetrack drylayer的warm版,加Yamamoto.Fun Go的快乾T-shirt,兩件的厚度都比上一組多一些些,即使後面兩天氣溫比較低,但也沒冷到。


    看來春夏的組合,在沒有寒流的冬天,是很可行的。

    (意思是夏天就只好放著給他熱了,唉)

    唯一的問題還是我會在意自己身上的味道。即使這樣控制下流汗量已經比以前少很多,第二天傍晚我還是感覺聞到自己的酸氣,以前穿著羊毛衣,這情況不會這麼快發生。

    雖然把衣服脫起來甩一甩晾一晾好像就會好很多,但以後到底應該怎麼做,還是要再思考一下。

    Outdoor Research Echo Hoodie就不多說了,這是低海拔四季的好朋友,有帽版本防曬防螞蝗防遮陽帽被風吹掉都好用。


    褲子

    自從穿過Yamatomichi的5-Pocket Pants,出門爬山第一個就是想到它。

    雖然布料本身沒甚麼彈性,但它的剪裁和褲管寬度讓大跨距也沒有甚麼困難。而且這種看起來有一點泡泡皺皺的質感正中我的喜好。

    褲長超級友善。穿著它,站在鏡子前不會有機會再去想「如果腿能長個一兩公分的話」這種事。

    也很重要的,口袋多就是好。口袋多又有扣子或拉鍊,更好。尤其右斜後方那個口袋的形狀和位置完全適合我使用手機的習慣,這根本就是一條近乎完美的戶外日常兩用褲。

    不完美的部分就是想要買還不一定有,再來就是顏色太多太好看讓人想收集。 



    行進中層/防風

    Yamatomichi的Alpha Vest對我來說是「可以穿著走」的時間長度第一名。有核心保暖、有背部透氣,背心式設計比較不怕夾道箭竹或樹枝。此後它就是爬山標配了。

    Yamatomichi的Bamboo Shirt作為防風穿著,親膚的質感令人行進愉快。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帽子。第四日整天下雨,反潮和汗水讓整件襯衫幾乎全濕。濕了之後的觸感硬梆梆的,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當下覺得這應很難乾吧,有點皺眉。但一晚過後,正準備咬牙穿上濕衣服,卻發現它已經乾了九成,又恢復柔軟滑順。

    雖然扣掉的分數又加了回去,不過以後爬山的風衣還是帶有帽子的好了。

    (所以說,有連帽的襯衫,的話。)


    保暖層

    終於,Yamatomichi Light Alpha Vest/Jacket有派上用場。

    去年夏天把它帶到日本山上去結果沒機會穿到,這次把它定位在紮營完畢後的靜態保暖,相當實用。

    非常喜歡它的斜拉鍊設計。立領的邊緣微微露出淺灰色的刷毛,有點棉襖感,很可愛。

    兩隻袖子可以選擇裝上或拆下,應用的靈活度提高許多。雖然這次沒有需要這樣變化的情境,但確知是喜歡且好用之物。


    Sanchi Design的Alpha Direct是我睡袋裡的固定班底。這次是冬天,穿著的底層又非羊毛,選擇120的厚度就順理成章了。

    不同於以往的90或60,這件有口袋。放幾張衛生紙,半夜上廁所不用再另外抽取、放人工淚液眼睛乾隨時點都很方便。可惜睡山屋不需要用到這件,不然早上醒來耳塞就往口袋裡放,黑暗中省收一樣小東西,隔天如果還要用的話也不必另外找,很不錯的。

    溫度感覺上,帳篷整個結冰那晚,Finetrack Basic + Montbell Wickron + 這件Alpha Direct 120 + -20°F睡袋不會覺得冷,但談不上溫暖。入夜後幾次淺眠期都有明顯的涼意,但不至於還要再加衣服。比較擔心頭部著涼,因此凌晨過後有再加上Alpha Direct頭套。

    之後的幾晚,帳篷內應該都還有5度左右,這樣搭配,或者Finetrack Basic + 稍厚的那件快乾T,就相當舒適了。晚上出帳篷也只需要把雨衣外套罩上,不做長時間活動,也還覺得沒問題。


    保暖帽

    覺得Alpha Direct好用,也想著來試試看同材質頭套。主因每次摸早黑出發,不喜歡遮陽帽和頭燈同時使用的感覺,毛帽在收帳途中早就已經戴不住,所以通常是用頭巾。但髮量多,頭巾容易滑,且不要說賞心悅目,戴著(不管甚麼圖案的)頭巾的自己,怎麼看都不是很順眼。

    所以能保暖透氣又適度的包覆頭部的產品,Alpha Direct頭套似乎是個解藥。

    在預設的使用情境中,確實完全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而且材質特性增加了與頭燈鬆緊帶的摩擦力,感覺很舒適。

    不過,總是有沒想到的地方。

    起登一陣子過後,開始感覺熱的時候,脖子那一塊是完全無法調整的。

    即使是這樣透氣的刷毛,放在最需要散熱的脖子上,還是馬上就會開始飆汗。

    只能三不五時一直用手去拉一拉,把冷空氣灌進去。

    這問題要怎麼解,目前還想不出來。

    如果有廠商願意出Alpha Direct 60 (90也還可以) 的1/2前開拉鍊連帽背心,我會超級感謝。

     

    另外,這次特地帶了好喜歡的Halo Cable Watch,但因為即使在營地靜態情境中,Alpha Direct頭套也足夠保暖,因此毛帽就只好待在防水袋裡面,沒有使用的機會。


    防水收納袋

    幸運買到了好漂亮的Ridge的Dyneema防水收納袋,讓行動電源住進來。之前都是使用茶包的包裝夾鏈袋,有點將就,但其實相當好用。

    將就著用是種物盡其用的自我感覺良好,仔細尋求專用配件是另一種充滿儀式感的自我感覺良好。


    要謝謝這些好用的東西們陪伴我走過這次的旅程。

    雖然我的粗手粗腳應該沒有甚麼改進的可能,這部分實在很對不起又無能為力。

    僅能以文字記錄它們的好,來表達我心中的喜愛之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