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 Friedrich Handel
23 Feb 1685 ----- 14 April 1759
出生地:德國哈雷
古今中外千萬首樂曲能留傳至今又常被演奏吟唱者,實在是鳳毛麟角。而今日每年都一定要演奏一至兩次的聖樂,大概就是韓德爾的《彌賽亞》了。
韓德爾是音樂大師佼佼者之一,他確實有音樂的天賦,但他也有商人的頭腦。他在困難的樂曲創作中,採用大量生產方式,好獲取充裕的經濟。依史學家房隆的考證,韓德爾善於抄襲他人曲調,加上自己一些東西,就給別人上演了。韓德爾認為「這有何不可呢?笨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但是我知道。」韓德爾不像巴哈對音樂有不顧一切的奉獻精神;他做討人喜歡的樂曲。他不帶假髮時,看起來就像個無賴。然而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韓德爾;而韓德爾就等同《彌賽亞》神劇。
《彌賽亞》對韓德爾來說,正是「救世主」。十八世紀初葉,韓德爾歸化英國,風光過一段日子;但1741年的韓德爾是一個債台高築,躲在家中不敢出門的過街老鼠。一有人敲門,他的心跳就加速。一天,房門被敲響,韓德爾戰兢地開了門,是他朋友查理‧詹尼斯托人捎來一封信,內有一篇查理寫的詩。這篇詩取材於多處聖經經文,經由詹尼斯文筆述說基督耶穌的降世、受苦、升天、末世的拯救、榮耀及神永遠的掌權。他請韓德爾用此詩篇譜一首清唱劇,而韓德爾讀後亦非常感動,立刻動筆譜曲。韓德爾不眠不休地用了二十四天完成這清唱劇的譜曲,他自己覺得這二十四天中,靈感不斷地湧出,他說:「 我想我實在看到了整個天堂就在我面前,我也看到了偉大的神」1742年,韓德爾到愛爾蘭,在都柏林首演「彌賽亞」。如今,這齣清唱劇就成為復活節及聖誕節必演曲目。
韓德爾本來應該是做個理髮師兼醫生的,因那是他父親的職業。但在封建社會逐漸瓦解,啟蒙時代來臨之際,他父親送他去學法律。然而自幼即學會彈風琴、拉小提琴、吹雙簧管的韓德爾,卻堅持自己要當音樂家。有一天,他跟父親到撒克森宮廷辦事,看到一台管風琴即上去彈奏;而此時公爵聽到韓德爾的琴聲,認為他很有音樂天份,就力勸他父親讓他轉學音樂。因而韓德爾得已接受正式音樂教育,並在讀哈雷大學時,受僱於加爾文大教堂管風琴師。畢業後他去了漢堡,在唯一的一座民間歌劇院擔任樂師,並寫作他的第一部歌劇《阿爾米拉》,演出極獲好評,開創他平民作風的音樂作曲之路。
韓德爾所在的巴洛克音樂世代,義大利是所有音樂家的「應許之地」——得到指引,邁向成功之地。行動型的韓德爾,1706年踏上了應許之地。四年之久,他學習運用美聲法,創作如《復活》等歌劇和清唱劇,更寫了近一百五十首的康塔塔聖樂,極受義大利樂迷歡迎,他在義大利得到「親愛的撒克遜人」暱稱。1710年,韓德爾回德國擔任漢諾威選侯威廉公爵宮廷中的教堂樂師。但崇尚自由韓德爾受不了漢諾威宮廷的陳悶,決定前往英國倫敦發展。到英國後,他受到英國女皇熱情的款待。韓德爾個人的宮廷音樂會也相當成功,歌劇《李南多》讓韓德爾成為英國歌劇界新寵兒;這卻使得漢諾威選侯非常不高興。
英國女皇於1714年去世,繼任王位的竟是漢諾威公爵,成為英皇喬治一世。這讓韓德爾十分尷尬。為化解嫌隙,他在登基大典的泰晤士河遊河會中,獻上作品《水上音樂》組曲,深得喬治一世歡喜,化解了他們之間的心結。韓德爾一生的作品等於巴哈及貝多芬的總和,他音樂的親民作風,在他去世時,使英國舉國向他哀悼,將他安息在國葬用的墓園西敏寺大教堂。羅曼羅蘭在「韓德爾傳」的結語說:「即使擁有不與大眾妥協的最美形式,韓德爾的音樂依然擁有被萬人易於理解的語言,被萬人共同享有的感情。」
代表作品:《彌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