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
我的保險業務是東港人,我從沒去過屏東、遑論東港。於是某次飯局,我好奇地問起他的家鄉。
「當然是迎王啊。過年可以不回東港,迎王一定要回去。」
比過年還重要的迎王?彼時我對王爺信仰的認識僅止於南鯤鯓代天府。小時候外公外婆曾經帶我去過一次,再之後就沒有了。可朋友口中的迎王不是在南鯤鯓,而是在我極其陌生的屏東。回家後上網一查,才發現「東港迎王」不只是東港的祭典,更已位列「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是屬於台灣文化的重要祭典。自那時起,「東港」這二個字就留在我的腦裡。隨後我又意外在批踢踢上追起東港神明的故事,趕上鎮海宮七王爺線上靈籤的熱潮,我對於未來某日或許可以親自參與「東港迎王」勝景,有一種莫名的嚮往。算算也有九年了。
魯笠
幾年後,我在臉書上,被推薦了一部東港迎王紀錄片:《魯笠》。
節錄片中一段對東隆宮有明伯的採訪。
「被一輛闖紅燈的撞死了(註:從影片敘事的脈絡看來,死者是有明伯的家人)。大家都說我不會來王爺廟了,我說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要更加為王爺服務。這種事不能怪王爺沒有保佑你,不能這樣。每個人的生死有命,不能說你替王爺做什麼事王爺就要幫你,不能這樣。這是每個人的業障。」
眼眶不自覺地紅了。
人生的意外是考驗人性的試金石。我看過許多平日虔誠的人,一遇不順卻怨天懟地,將願望與宗教參與視作交易,有所求才有所信。但在東港,「人」與「神」之間似乎不是這種關係。有明伯的話體現了一種最純粹的尊敬與信賴,這該是怎樣一個文化脈絡,才能讓信眾即便遭受重大痛楚仍不怨天尤人,貫徹本心到底,並洞悉人各有命的常理呢?
鏡頭接到有明伯向千歲爺擲筊請示代天府上樑的日子。有明伯屢次擲不到筊,就對千歲爺說:「不然你再想一下」,並把曆書攤開來放在神桌上給千歲爺挑。過了一會兒又開始第二輪擲筊,這次很快得到指示,有明伯還記得確認是哪位千歲爺出的杯,然後交代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員:「老二啦!給他記下來,這是有責任的。」
嘴角不自覺上揚了。
這景象好像下屬在跟董事長開會,會後還不忘寫下會議記錄寄給所有人以免老闆反悔。這樣的互動讓我心中升起一股溫暖與親切。
時間快轉到 2024。
今年二月,當我確認好休假空檔,我原本還在國旅和出國間猶豫不已。我是寫日本文化的人,為了取材,日本自然理應是我的首選。但某天晚上,當我漫無目的在 YouTube 上亂逛,此時【辛丑正科東港迎王】EP2 萬眾期盼!!請水台上報銜頭!!當年的抗疫專家"封"府大千歲再次降臨!! @ambertalk 出現在我的首頁推薦裡。
對了,好久沒有看迎王了。來看看吧。
乩身們輪流上請水台報頭銜,每位上台時大家都引頸期盼,但都不是大千歲。到了第三輪,大總理、鎮長、縣長紛紛到海邊下跪恭迎大千歲,雖然這早已是二年前的事,大家都知道祭典已經圓滿結束,我卻隨著蔡淘貴在影片裡的情緒起伏,跟著緊張起來。
當第三位乩身寫出「奉玉旨」,我真的好希望這一輪大千歲就降臨。
又寫「代天巡狩」,我的心易發激動。
「封」字一出,廟方喊「恭迎大千歲」,此時全場歡聲雷動,鏡頭帶到工作人員舉帥旗和帥燈一路奔回東隆宮,螢幕前的我也淚流滿面。
我的淚水為鏡頭前每一張熱血與崇敬的臉龐而流。這是多麽強大的羈絆,才能在傳統信仰飽受抨擊之苦的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如此無以倫比的凝聚力?東港人素日又是如何與溫王共居,讓信仰與生活交融,成為東港人一生密不可分的存在呢?
我想,我得去東港。
我沒有理由不去。
沒有理由不去開啟一場鋪陳九年的嚮往。
東港小鎮

初春的東港小鎮
東港給我一種幼年回嘉義鄉下與外公外婆共度的懷念感受。毫不留情的艷陽、風中偶爾傳來的漁港專屬氣味,你總是會被照得睜不開眼。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僻靜感,你必定也會喜歡這裡。
平日的東港街道十分寧靜,隨處可見當地人騎著機車呼嘯而過。路邊也有介紹迎王祭典的資訊指引,甚至經過某些角頭的代表性廟宇時也有清楚的路牌指示,不論你對迎王認識深不深,你都可以到東港補課。

路邊的迎王祭典介紹資訊

東隆宮大牌樓
從東港轉運站步行到東隆宮雖有點距離,但我一路上邊看餐廳招牌邊思考午餐選擇,不知不覺就到了。
參拜東隆宮

大牌樓近照
溫王爺本名溫鴻,隋朝人。溫王爺戰功赫赫,在貞觀皇帝時屢建奇功,卻在一次出海尋行時遇到海難,同船三十六進士全數罹難。據傳三十六進士罹難之時海上出現紫氣祥雲,人們以為是溫王成神之兆,皇帝更追封溫王「代天巡狩」封號。康熙四十五年,東港從海上漂來一塊寫著「溫」的神木,顯示溫王想在東港定居,當地居民將神木用來興建東隆宮,即為溫王信仰在台灣奠基最早的起源。
來到東隆宮首先會遇到這座雄偉的牌樓。而這座三腳牌樓最大的特色是匾額下方的龍首裝飾。左右各為七頭龍首,中央則為九頭。站在巍峨金燦的牌樓下,一股壯闊強大地神聖感迎面而來,讓我下意識想要整理儀容、收斂浮躁的心情,再行前往參拜。
東隆宮廟埕前腹地比起我過去參拜的廟宇都大,興許也是為了祭典方便。內部空間則與一般廟宇無異,動線規劃簡潔,廟內匾額或對聯也被興盛的香火燻黑。
我來參拜的時間是平日,但廟內仍有很多信眾擲筊或抽籤問事。我不禁想起批踢踢K大曾說,東港諸位千歲爺們雖有各自鎮守的廟宇,但仍要依時辰輪流去東隆宮顧籤筒。籤筒是信眾求神意指示最直接的工具,出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關係神明的信用。
龍邊的中軍府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神尊一字排開,背後中軍府令閃閃發光,有一股凜然威嚴的氣勢。
在參拜完所有神尊後,我注意到正門前有位特殊裝束的伯伯,前面還跪著一位信眾,另有其他人在他後面排隊。這位先生雙手合十,而伯伯在他身上揮舞令旗、叨念聽不太懂的話語,就像行天宮常有的收驚儀式。我隨後在一旁的指示牌上找到了答案,這並非收驚,而是「改運」。當覺得自己時運不濟,可以來東隆宮找「班頭」(即戴帽穿長袍的伯伯)改運。改運分小改與大改,小改不需稟告溫府千歲,由班頭持令旗直接改運,而大改則必須「杖責」,須由溫府千歲同意和指示杖責次數。
要透過挨打來改運,我不禁猜想這是否跟天赦日用懺悔改運的原理很相似。曾聽過一說,若在天赦日向上蒼誠心懺悔罪孽,就能改變運氣。我想東龍宮的改運之所以用到「杖責」,是否也代表當向千歲爺領罰、罪業兩清之後,運氣就能重生呢?不過以上純屬個人猜測。改運時要告知姓氏,如為女性,則要告訴班頭是否已婚。
王船

東隆宮本殿斜前方還有一「王船大爺」爐。王船大爺爐供奉的是王船,以及掌管王船的王船大爺。2024 年甲辰正科迎王祭典用的王船已經開光點睛完畢,此刻就供奉在王船大爺處。

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王船本體,可比影片震撼千百倍。王船本體達數公尺高,船身繪著金龍祥雲等吉祥圖案,在王船下仰頭觀望,令人屏息。只可惜因為王船太大,站在下方看不到船上的細節,東隆宮內有供奉一艘小型木造王船,如果你是像我這樣第一次見到王船的人,可以先欣賞宮內那艘小型王船來了解船上的結構,再到王船大爺處看真實比例的王船。
不論你的信仰為何,這艘王船絕對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藝術品。

王船大爺
王船底部有位神尊,我想這位便是「王船大爺」。王船大爺手上的煙斗還插著香菸,身後也掛滿了信眾的祈願小卡。感覺王船大爺不只守護王船,也守護所有在此祈願的信眾。
結語
在東隆宮我感受到了一股震撼。那震撼不僅來自大牌樓、王船、溫府千歲、中軍府,更來自廟內信眾誠摯的表情。
對他們來說,千歲爺不只是信仰,是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更是必須守護的驕傲。所以父傳子、子傳孫,就算傳到人離開東港了,還是會自己算日子回來。
這樣澄澈的信仰之心,我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詞彙來形容。
因此這篇文章我寫很久、琢磨很久,刪掉的字數早已破千。我猶豫的點是,似乎應該好好介紹,但東港迎王哪還需要我介紹,更專業的人到處都是,而我對迎王確實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煩惱著煩惱著,所幸又回頭看前面分享的迎王影片來逃避寫文。
不論影片看了幾次,每當乩身寫出大千歲的頭銜,我都還是會熱淚盈眶。接著《魯笠》出現在首頁推薦。我點下播放鍵,又連續看了二次。
是了,我為什麼想要去東港?
如果,我是被東港人對信仰最純粹的奉獻吸引、是對千歲爺疼愛東港和台灣的心所吸引,才掛念東港九年,那麼又何愁沒有足夠華美的詞藻奉獻給千歲爺。
對單純美好的敬意,就用質樸誠懇的詞彙傳達。
我不糾結了。
感謝千歲爺的教誨。
下一站,鎮海宮七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