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古生物學界醜聞—眼齒鳥事件

錯誤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Han Zhixin提供)

錯誤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Han Zhixin提供)


有在追蹤古生物資訊的人應該對眼齒鳥事件並不陌生,它是2020年才發生的一樁古生物醜聞。在當年的3月,科學頂尖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一項從緬甸的克欽邦發現的琥珀化石標本,年代為9千8百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森諾曼期。琥珀中存在一個非常小的頭顱化石,長度約1.5公分,其吻部尖長,長有牙齒;眼眶大,眶內圍繞一圈較為複雜的鞏膜環。比起沉積岩所保留的化石,琥珀有更大的機會留存如此小型的生物。

根據這些顱骨的觀察,研究者斷定這是一種中生代的鳥類,由於顱骨與現今蜂鳥大小相似,因此宣稱他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化石,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琥珀樣本位於該地區的一座小島發現,研究推論這樣的極小型鳥類很可能是因島嶼侏儒化(insular dwarfism)所產生。而且他還道出該化石背離了基本的鳥類骨骼形態,例如湯匙狀的鞏膜小骨、頷緣齒、側生齒等,他將其不同於一般鳥類的骨骼形態歸因於島嶼侏儒化。在演化樹的安排上,他認為眼齒鳥是較為原始的鳥類,不屬於真鳥類(ornithuromorpha),比始祖鳥更後期但比熱河鳥(Jeholornis)原始。然而也不排除是反鳥類的可能性。

就在這篇研究發表的隔天便出現質疑的聲浪,約一個禮拜的時間內,同為中國的其他古生物學者位於BioRxiv資料庫上發表針對眼齒鳥研究質疑的論文。他們表示眼齒鳥的顱骨有太多與恐龍不相同的地方,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化石沒有眶前孔,鳥類直至今日還依然保留主龍類的眶前孔;大部分鳥類的上顎骨後端都止於眼眶下前方,但眼齒鳥的上顎骨已經延伸至眼眶下方超過一半。加上上述提過的鞏膜環與牙齒形態,無庸置疑全都是屬於有鱗目的蜥蜴特徵,跟主龍類摸不著邊。發表於BioRxiv的作者諷刺到,眼齒鳥的眼睛牙齒充分地證明它根本就不是一具鳥類化石。於同年七月,聲稱眼齒鳥為鳥類的研究論文被撤回。

正確的眼齒鳥復原圖(感謝Clumsystiggy提供)


身為古生物學家的邢立達,讓我們難以想像他會做出如此明顯的錯誤。如果只是起初化石誤判,那他本人以及審閱論文的人員的專業度都非常有問題。不過隨著事件的發展,出現了另一個除了頭顱外還有一小段身軀的琥珀化石,更加證明蜥蜴的說法。有人懷疑邢立達早就看過另一具化石,只是為了吸引古生物學界的目光,假裝糊塗以博得眼球。但破綻實在太多,搞得自己被冠上學術不端的標籤。

較為完整的眼齒鳥琥珀化石(感謝Mónica M. Solórzano‑Kraemer, Enrique Peñalver, Mélanie C. M. Herbert, Xavier Delclòs, Brian V. Brown, Nyi Nyi Aung & Adolf M. Peretti提供)


眼齒鳥的拉丁文屬名就是oculu-(眼),dent-(齒),-avis(鳥),就算眼齒鳥已被證明是一種長喙的蜥蜴,發現者依舊不願意改名。所以這隻蜥蜴永遠帶著”鳥”的名號。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Xing, L. et al. (2020).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 Natur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