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物盡其用」為原則,極簡媽媽對孩子衣物的做法

    家有小朋友的媽媽們一定能體會,孩子的衣服是排在玩具之後,第二類容易失控且令人頭大的「必需品」。小朋友長得很快,衣服鞋子的穿著期限不長,除了需要定期添購,還得定期清理,衣櫃才有足夠的空間。

    然而,要精準拿捏衣物的數量並不容易。若準備太少就得提高洗衣服的頻率,造成不便;但若準備太多,眼看著那些沒什麼機會穿的衣服變小,心中也覺得可惜。

    這篇文章要來談談做為一個極簡媽媽,我對於孩子衣物的看法

    關於孩子的衣物,我期望的「目標」是這樣的:1)讓孩子每天早上的著裝準備時間更有效率,減少磨蹭;2)盡量「物盡其用」,讓每件衣服在穿著期限內發揮最大價值;3)定期清理,以維持充足的衣櫃空間;4)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主管理衣物的能力。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減少衣物數量

    有些家長很喜歡為孩子買衣服,除了滿足自己想打扮孩子的慾望,還能美美地拍照留念。但可想而知,家中衣服多了,在收拾,清潔,和儲存方面都一定更費工夫。

    怕麻煩的我,時常慶幸自己生的是男孩子,童裝區內的男孩服飾配件選擇相對較簡單。兒子在現階段並不挑剔服裝款式,所以我不必花什麼心思在治裝上,只按照我自己的審美觀,確保尺寸合宜,穿著舒適就行了。

    小時候在台灣上學要穿制服,起床後的準備工作就比穿便服簡單,至少不必為「今天穿什麼」這個問題傷腦筋。現在兒子穿便服上學,簡化衣櫥,除了避免選擇困難,也能幫助他減少磨蹭的時間。

    網路上能找到不少關於「如何打造孩子的膠囊衣櫥」的資訊,我認為可以稍微參考,獲取靈感。至於膠囊衣櫥中各類衣物的數量要如何拿捏,則要按照自家的生活模式,和洗衣服的頻率來制定才是。

    以我兒子為例,按照我家的洗衣服頻率,居住地氣候和生活模式,我準備當季的上衣5件,褲子5件就足夠。外套的部分是1件薄外套(hoodie) 和1件大外套。 鞋子方面則是兩雙球鞋輪流穿加上1雙涼鞋(Crocs)。遇到特殊情況,例如參加喜慶或表演,待有需要的時候再添購就行。

    自從今年初我將兒子的衣櫥簡化之後,我發現他每天起床後選衣和穿衣的時間縮短了,曾讓我最受不了的「磨蹭」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媽媽的喉嚨再也不會一大早就喊破,一家人吃早餐時的心情也好多了。

    這個衣櫥模式對目前6歲兒子來說是ok的,但我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性格和喜好上的變化,現階段的方式不一定能長久適用,所以得隨時視狀況檢討,調整。

    除了減少磨蹭,其它的附加價值還保括了「省錢」,「環保/節省資源」,「節省衣櫃空間」等。另外,衣服數量少,孩子自主管理衣物也更有成就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我非常樂見的。

    2)提升衣物的品質

    衣服數量少,代表高頻率的穿著和清洗,因此購買時選擇耐穿和耐洗的材質很重要。品質好的衣服,穿起來舒服,即使價格稍高,但因頻繁穿著而將價值發揮到最大,算下來仍非常值得。

    3)不超前購買

    我在 假如我是極簡媽 中詳細探討了超前部署衣物的缺點以及親身經歷的血淚教訓。現在不論是網購還是實體店面,要買衣服都非常方便。但如果只是為了配合店家的打折活動而去囤貨,卻因考慮不周而買了太多,最終還是沒法省到錢甚至浪費錢,得不償失。

    將服飾店當成是自家的「外倉」,待有需要時再去把衣服帶回家,以此思維模式幫助自己打消想囤貨的念頭。店家總會有打折活動,流行型款式也永遠不會停止上新,因此不必擔心機會稍縱即逝。

    4) 定期整理穿不下的衣服

    雖然小朋友的衣服比較小,收納起來相對不佔地方,然而若不定期整理,任由堆放在家中,仍會給家裡的空間帶來負擔。

    衣物的處理方式不外乎是送給親戚朋友,捐給慈善機構,以及二手拍賣。曾經我對於處理舊衣服保持的態度只有 「讓家裡的空間變清爽」,並不在乎舊衣服的去向,現在則是希望 「讓舊衣服繼續發揮價值」。自己曾心愛的衣服能在新主人的家裡繼續發揮效用,同時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兩全其美,我會覺得很開心。

    據我了解,許多慈善機構會設立自己的二手商店,然而由於二手衣市場供大於求,導致大部分的舊衣服最終仍被當成垃圾處理。因此我傾向把家中的舊衣服捐給能轉交給有需要的人的機構。

    將舊衣服網拍賣掉也是個好方法。買家既然願意出錢買,代表衣服會得到妥善利用,賣家也能藉此補貼自己的荷包。只要不嫌麻煩,這確實是個環保又經濟的處理舊衣服方式。

    總結

    以上是我以極簡媽媽的角度,對孩子衣物的一些看法。我的目標包含了減少孩子磨蹭時間,物盡其用,保持足夠空間,以及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衣櫥的能力。而實際的做法包括減少衣物的數量,提升衣物的品質,不超前囤貨,以及定期整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