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成為大人後卻忘了,我們曾是孩子

      記得所看見的,也記得所聽見的話語,而且模仿著就這樣又傳了下去。或許不是忘了曾是孩子時的感受,而是不願回想當時的不舒服,好似在指責陪伴著我們的大人,卻也因此讓自己成為沒法接住孩子的大人。


    ▍大人忘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消失了

      我很討厭教程式小車的組裝,組裝通常是在課程的最初期,總覺得那時的默契還沒建立起來,零件常不見、垃圾到處掉、組間合作常有爭執,跟一些自己認為滿重要的小事指甲容易裂掉。如此負面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正影響學生看待這件事情,因為自己不認同,所以不論在如何用力的包裝都掩飾不起來。回想我第一次組裝時,太過期待看到完成後車子能動起來,確實會先把用不到的包裝袋先隨手放。現在想想學生在組裝上會有爭執,其實也是因為他們都積極地想要完成,搶著做的同時就吵起來了。我該在意的點應該要從「該如何停止爭吵」,延伸到讓學生都能瞭解到彼此都是為了想完成任務的「為什麼我們會吵架,以及接下來該怎麼調整」。

      與其說忘了,或許其實是因為好的感受與動機,被之後更強烈的負面感受所壓制了。最有感的莫過於數學了,當要「背」的公式、定理越多,算不完的題目、寫不完的考卷,再加上沒有起色的分數。帶著對數學的焦慮與恐懼也就長大了,更不用討論物理、化學了,根本是進階版的數學難題。很幸運,大一微積分教授帶著我們一個又一個的推倒公式,開始會好奇在形成公式之前發生、經歷了哪些事與思考,使這些公式在幾百年後依然流傳,而且不受文化限制的流傳著。我並不是一個數學老師,孩子拿著題目來問時,常常都會先愣一下,確實忘了,我不會急著去翻詳解、讀懂詳解,而是慢慢的再算一次忘了就跟學生借課本,自己再經歷一次整個過程的同時,也讓學生看見學數學就是慢下來。當自己慢下來了,焦慮與恐懼也不會衝上來,自己的不知所措也不會感染到學生,反而有的學生會因為我們的想學而更想學。

      始終相信每一個人都曾擁有想把知識、事情學好的渴望,但總在無意間動機被破壞、胃口被養爛了,好可惜。現在我都提醒自己「忘了、還沒學會,那就帶著孩子再學一次吧!」。


    ▍大人忘了,孩子的感受就被忽視了

      不舒服的對話、後悔自己講出口分享的時刻其實都記得清楚,卻忘了與自身的對話方式連接在一起,調整、避免自己帶給他人一樣的感受。讀書會在共讀一本經典的教養書《怎麼說, 孩子會聽vs.如何聽, 孩子願意說》, Tony 老師帶著實習生夥伴們感受,對話中明明對方沒有惡意,但聽者卻想趕快結束對話的時刻。我需要建議,我也需要有旁人協助釐清,但述說困難的當下,我大多是帶著「聽我說,我就是想抒發」的期待,當有其他資訊進來我是反感、排斥的。

      不舒服的感受是真實的,想協助解決對方所面臨的困境也是真實的。沒有人有錯,卻錯過了許多,錯過好好陪伴對方、錯過能接住對方的機會、錯過為對方建立能量面對問題的力量。面對相較成熟的人,我跟同學一起焦慮畢業之後,我們很常這樣玩,如同使用聊天式 AI(ChatGPT, Bing),在分享任何事情之前,先下 Prompt(建議、垃圾話、無限認同、長輩......模式)。為的是先有預備接下來可能接收到的資訊,也讓彼此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可以如何透過語言提供協助。從鬧著玩(情緒舒緩下來),到進入更深一層的討論。

      孩子還不夠成熟,沒辦法幫自己下 Prompt ,大人的支持就要很明確的讓孩子感受到。感受自己的感受已經不容易了,感受他人的感受更難。無法憑空同理,回想類似經驗中自己的感覺,雖然有時不太舒服,但當我因此能接住孩子時,好似也告訴過去的自己「沒事了、解決了」。曾經會把自己認為的感受加諸在孩子身上,結果反而製造出另一個新問題。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要調整對話方式,孩子無法為自己下 Prompt,但我能學著判斷孩子當下需要的是什麼。(與大家分享面對同理的困境夥伴 Lian 的看待方式 實習日誌_同理滿天飛 Full of empathy?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的,配得專屬的對待方式。Tony 老師也提醒到,《怎麼說, 孩子會聽vs.如何聽, 孩子願意說》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教養書,身為老師的我們,更要清楚的判斷書中所提的方法適不適合在課堂上使用。回到亮師不斷提醒的「學習到的方法要轉換成自己的心法」。自己還在轉換中,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繼續分享!


    ▍大人別忘,那是陪伴孩子的利器

      最近才發現自己會被自己的感受、想法卡住,但也因此很認真的在感受自己的感受,抓住自己思考脈絡的重要關鍵。避免讓負面感受壓過一切,帶著疏通感受的過程一起前進。或許有一天能幫助到有類似困境的孩子,就算沒有那一天,我依然能在當中收穫許多、有所改變。

      

    04/30/2024實習日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